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5140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10 16: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矿山支护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伸出所述缸体,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可移动连接,动力单元为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沿轴向移动提供动力;所述缸体伸出所述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抓取单元,所述抓取单元可与所述缸体同步运动;所述抓取单元抓取锚塞,所述活塞伸出所述缸体的一端端部抵住锚杯,通过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抓取单元的相对运动,使所述锚塞与所述锚杯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可以使巷道顶板随采面推进并及时冒落,从而进行快速、高效的退锚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矿山支护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锚索退锚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使巷道顶板能随采面推进并及时冒落的锚索退锚装置。
技术介绍
在目前,矿用锚索退锚机虽然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锚索退锚机在各煤矿生产应用中,仍有一些不便之处。1、可靠性不高退锚时,在加压过程中,锚具的锚环和锚塞的分离时的情况是判断是否继续加压的标准,如果发生分离则停止加压,如果未发生分离则手动栗继续加压。然而现有技术的工作人员通常依靠个人的工作经验来判断锚塞和锚环是否分离以及是否继续加压完成,这样难免会导致加压的精确度不高,而加压过大或过小都会给退锚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危险。如果加压过小,很难把锚塞从锚环中取出;如果稍有不慎加压过大,对锚索钢绞线的拉力超过了锚索的设计承载力,则有可能把锚索拉坏。2、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高由于锚索均分布在巷道的顶板,而在退锚时需将退锚千斤顶拿到巷道顶部与钢绞线相连,可是由于高度的原因,在退锚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梯子,攀爬着来进行退锚工作,这样务必给工作人员带来了额外的较大的工作强度。并且由于巷道的实际环境原因,在使用梯子时还需要另外一个工作人员来进行扶持,这样整个退锚过程至少需要三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占用了劳动力,增加的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3、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退锚加压过程中,需要人工取下锚塞,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在整个退锚加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反复攀爬梯子来判断是否继续加压,且退锚之后还需取下锚具,这样反复的攀爬梯子也会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井下放顶煤工作面切眼和回采巷道在锚网索组合支护作用下,巷道顶板不能随采面推进及时冒落所造成的,如:工作面初次垮落步距加大;工作面上下端头后方较大范围的悬顶,造成悬顶三角区瓦斯聚积,严重影响通风安全;巷道顶板不跨落,增加了悬顶长度,对端头顶板管理造成困难等一些列问题,需要研发出一种快速、高效的锚索退锚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可以使巷道顶板随采面推进并及时冒落,从而进行快速、高效的退锚工作。(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伸出所述缸体,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可移动连接,动力单元为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沿轴向移动提供动力;所述缸体伸出所述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抓取单元,所述抓取单元可与所述缸体同步运动;所述抓取单元抓取锚塞,所述活塞伸出所述缸体的一端端部抵住锚杯,通过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抓取单元的相对运动,使所述锚塞与所述锚杯脱离。进一步的,前述抓取单元包括若干沿缸体轴向设置的滑块;所述活塞伸出所述缸体的一端设有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的侧壁上沿其周向均匀开设与所述滑块数量相同的容纳槽,所述滑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且与所述缸体可移动连接,各所述滑块可沿缸体轴向同步移动,并在移动的同时张开或者锁紧。进一步的,前述缸体与所述滑块连接的一端设有移动腔,所述滑块在所述移动腔内移动;所述滑块为扇形结构,所述滑块内壁设有凹槽,所述滑块外壁设有两级阶梯,所述移动腔靠近所述腔体端部的一端内壁设有与所述滑块外壁结构相匹配的三级阶梯;所述移动腔内壁的最大半径大于所述滑块的最大半径,且所述移动腔内壁的最小半径小于所述滑块外壁的最大半径且大于所述滑块外壁的最小半径。进一步的,前述移动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滑块数量相同的移动孔,所述移动孔包括沿所述缸体轴向设置的第一子移动孔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子移动孔的第二子移动孔,所述第一子移动孔和第二子移动孔连通,且构成L型结构;所述滑块与所述移动孔连接且所述滑块可沿所述移动孔滑动。进一步的,前述缸体在所述移动腔处的外壁上套设有可沿轴向移动的滑环,所述滑块与所述滑环通过螺栓与所述移动孔配合,并且与所述缸体连接。进一步的,前述动力单元为液压结构,所述液压结构为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油腔,通过向所述油腔内注油控制所述活塞运动。进一步的,前述活塞包括依次同轴连接的限位段、连接段和移动段,所述限位段在所述油腔内移动,所述限位段将所述油腔分为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所述移动段的端部伸出所述缸体,且所述移动段的端部开设所述容纳孔、所述移动段的侧壁开设所述容纳槽。进一步的,前述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的外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 进一步的,前述缸体内设有中心轴,所述活塞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上。进一步的,前述锚塞的一端设有锚尖,另一端设有锚尾,所述锚尾的直径大于所述锚塞和锚尖,所述锚尖为圆锥体结构;所述锚尖插入所述锚杯,所述锚尾用于被所述抓取单元抓取。(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其动力单元为活塞相对于缸体沿轴向移动提供动力;抓取单元抓取锚塞,活塞伸出缸体的一端端部抵住锚杯,通过活塞与缸体、抓取单元的相对运动,使锚塞与锚杯脱离。本技术通过对抓取单元、动力单元和活塞的设计,并对锚塞进行外形结构和尺寸上的改造,实现锚索的轻松退锚。本技术提供的锚索退锚装置,通过锚索的退锚工艺后,可以解决因巷道支护强度大而引起的顶板难跨落问题,而且可以回收大量锚索锁具、托盘、钢带等,可以节约支护成本。另外,对锚索退锚锚装置和工艺的研发对于全煤巷道锚索支护的全面推广有重要意义。本技术提供的锚索退锚装置,通过此装置对锚索支护解除时,可以回收大量锚索锁具、托盘、钢带等,可以节约支护成本,且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锚索退锚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锚索退锚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锚索退锚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锚塞和锚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缸体;2:中心轴;3:第一油腔;31:第一注油孔;4:活塞;41:限位段;42:连接段;43:移动段;5:第二油腔;51:第二注油孔;6:滑块;61:凹槽;7:螺栓;8:移动腔;81:移动腔第一级阶梯;82:移动腔第二级阶梯;83:移动腔第三级阶梯;9:移动孔;91:凸缘;92:第一子移动孔;93:第二子移动孔;10:锚杯;11:锚塞;111:锚尾;112:锚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锚索退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伸出所述缸体,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可移动连接,动力单元为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缸体沿轴向移动提供动力;所述缸体伸出所述活塞的一端连接有抓取单元,所述抓取单元可与所述缸体同步运动;所述抓取单元抓取锚塞,所述活塞伸出所述缸体的一端端部抵住锚杯,通过所述活塞与所述缸体、抓取单元的相对运动,使所述锚塞与所述锚杯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勇吕华文杨景贺吴志刚马冰姜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