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张口器,该张口器包括本体、下滚筒、侧滚筒和底座,下滚筒和侧滚筒分别与底座连接,本体位于下滚筒上方,且本体的侧部设有凹槽,侧滚筒位于凹槽中。该张口器,能够方便的撑开处于贴合状态的产品,例如薄膜、编织袋等,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张口器。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贴合在一起的产品,例如薄膜、编织袋等,需要撑开时,通常是人力手工撑开。例如需要对型材进行包装时,在型材外侧套装薄膜,首先手工撑开薄膜,然后将薄膜套装在型材上。这种手工撑开薄膜的方式,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张口器,能够方便的撑开处于贴合状态的产品,例如薄膜、编织袋等,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张口器,该张口器包括本体、下滚筒、侧滚筒和底座,下滚筒和侧滚筒分别与底座连接,本体位于下滚筒上方,且本体的侧部设有凹槽,侧滚筒位于凹槽中。作为优选例,所述的下滚筒至少为两个,下滚筒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作为优选例,所述的下滚筒为两个。作为优选例,所述的侧滚筒至少为两个,本体的侧部分别设有与侧滚筒数量相等的凹槽,侧滚筒和凹槽一一对应,且侧滚筒位于凹槽中。作为优选例,所述的侧滚筒为两个,且两个侧滚筒相对布设。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张口器,还包括上滚筒,上滚筒位于本体上方;使用时,上滚筒连接在外部支架上。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本体的第一端面边缘设有缺口。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本体中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本体的两端。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本体的截面为矩形或者圆形。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张口器,还包括延伸端部,延伸端部固定连接在本体的第二端面,且延伸端部与第二端面连接的端面与第二端面相匹配。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延伸端部的高度从延伸端部一端到与本体连接的第二端面逐渐增加。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延伸端部的长度从延伸端部一端到与本体连接的第二端面逐渐减小。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本体中设有第一通孔,延伸端部中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通,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本体和延伸端部的两端。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一通孔沿着本体的轴向布设,第二通孔沿延伸端部的轴向布设。作为优选例,所述的下滚筒为两个,所述的凹槽呈环形,本体位于一个下滚筒上方,延伸端部中与本体相连一端相对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下滚筒上方。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的张口器可以方便的、自动的撑开贴合状态的产品,例如薄膜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稳定性强,安全可靠。以薄膜为例,将薄膜的一端撑开,并套装在本体上。拉动已经撑开的薄膜一端,使得处于贴合状态的薄膜被本体撑开。薄膜套装在本体上时,薄膜嵌至在本体和下滚筒之间,以及本体和侧滚筒之间。在拉动薄膜的过程中,下滚筒和侧滚筒滚动,而本体的位置不变。这样,在将薄膜套装在本体上后,利用本体可以撑开薄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俯视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仰视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7是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9是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俯视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10是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仰视角度的立体结构图;图11是本技术使用时与薄膜的装配图。图中有:本体1、下滚筒2、侧滚筒3、底座4、上滚筒5、延伸端部6、缺口 7、第一通孔8、第二通孔9、凹槽10、薄膜11、膜辊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张口器,包括本体1、下滚筒2、侧滚筒3和底座4,下滚筒2和侧滚筒3分别与底座4连接,本体1位于下滚筒2上方,且本体1的侧部设有凹槽10,侧滚筒3位于凹槽10中。如图11所示,上述结构的张口器在使用时,薄膜通过张口器撑开成需要的形状。具体来说,薄膜11缠绕在膜辊12上,将薄膜11的一端撑开,并套装在本体1上。拉动薄膜11,使得处于贴合状态的薄膜11被本体1撑开。薄膜11套装在本体1上时,薄膜11嵌至在本体1和下滚筒2之间,以及本体1和侧滚筒3之间。在拉动薄膜11的过程中,下滚筒2和侧滚筒3滚动,而本体1的位置不变。本体1的侧部设有凹槽10,侧滚筒3位于凹槽10中。这样使得侧滚筒3对本体1进行限位,使本体1不会随薄膜11移动。如果底座4移动,那么底座4将带动本体1、下滚筒2和侧滚筒3 —起移动,但是本体1相对于底座4,位置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本体1不会随薄膜一起移动。除了薄膜11之外,张口器还可以用于撑开其他处于贴合状态的产品,例如编织袋。本文实施例都以薄膜为例进行说明。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下滚筒2至少为两个,下滚筒2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由于本体1放置在下滚筒2上方,为确保本体1在拉动薄膜11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倾斜,将下滚筒2至少为两个,且两个下滚筒2的轴线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本体1在下滚筒2上能够保持纵向的稳定。作为更优选的方案,下滚筒2为两个。因为设置两个下滚筒2,本体1在下滚筒2上即可实现稳固,不会下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侧滚筒3至少为两个,本体1的侧部分别设有与侧滚筒3数量相等的凹槽10,侧滚筒3和凹槽10 —一对应,且侧滚筒3位于凹槽10中。为确保本体1在拉动薄膜11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水平位移,将侧滚筒3设置为至少为两个,且侧滚筒3位于本体1的两侧。这样本体1嵌至在侧滚筒3之间,不会发生水平方向的偏移。作为更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侧滚筒3为两个,且两个侧滚筒3相对布设。两个侧滚筒3布设在本体1的两侧。作为优选方案,如图2所示,所述的张口器还包括上滚筒5,上滚筒5位于本体1上方。使用时,上滚筒5连接在外部支架上。在薄膜11套装本体1上时,薄膜11嵌至在上滚筒5和本体1之间。在拉动薄膜11的过程中,上滚筒5滚动,本体1由于侧滚筒3的限位保持位置不变。设置上滚筒5,可以使得本体1不会向上发生位置偏移。这样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对本体1进行限位,确保在拉动薄膜11的过程中,本体1不会发生位置偏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本体1的第一端面边缘设有缺口 7。本体1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两个端面。在本体1的第一端面边缘设有缺口 7,易于加膜装置对薄膜夹持。加膜装置移动到缺口 7处,对被本体1撑开的薄膜11进行夹持。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所示,所述的本体1中设有第一通孔8,第一通孔8连通本体1的两端。通过第一通孔8,让薄膜内部的空腔与外部大气相通,防止在自动张口过程中,薄膜内部产生真空,从而减小或消除由于真空而产生的阻力。薄膜11没有被张口器撑开时处于贴合状态,内部气体压力接近0。为确保薄膜11在被本体1撑开后,位于本体1两端的薄膜11的压力保持一致,使得薄膜11被拉动到本体1上后,能够快速撑开,不产生较大的阻力。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本体1的截面为矩形或者圆形。根据薄膜11最终的形状,可以设置本体1的形状。如果薄膜11被撑开为圆形,那么本体1的截面设置为圆形。如图1所示,如果薄膜11被撑开为矩形,那么本体1的截面设置为矩形。当让还可为为其他形状,例如正六边形、正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等等。作为优选方案,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的张口器还包括延伸端部6,延伸端部6固定连接在本体1的第二端面,且延伸端部6与第二端面连接的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张口器,其特征在于,该张口器包括本体(1)、下滚筒(2)、侧滚筒(3)和底座(4),下滚筒(2)和侧滚筒(3)分别与底座(4)连接,本体(1)位于下滚筒(2)上方,且本体(1)的侧部设有凹槽(10),侧滚筒(3)位于凹槽(10)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豪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耐科挤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