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3817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包括炉体、布风板、及环形的隔板,布风板设置炉体内,并将炉体的内腔分为床料强化室和位于床料强化室下方的风室;隔板设置风室内,并将风室分为由隔板围成的主风室和位于隔板外围的次风室;布风板包括将床料强化室和主风室隔开的主布风板部,及将床料强化室和次风室隔开的次布风板部;主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蘑菇状风帽;次布风板部倾斜设置,次布风板部具有与炉体侧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主布风板部连接的第二端,第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二端的高度;次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鸭嘴型定向风帽,鸭嘴型定向风帽的出风口朝向炉体的中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在炉体内产生横向扰动,使得炉膛内不会出现物料穿孔而出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能动力工程领域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流化床内具有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其用于将床料流化,以使床料充分燃烧,布风装置是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布风装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布风板,另一种是布风管。布风板式的布风装置通常由带风帽的布封板、布风板下方的风室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1)支承床料;(2)布风,避免炉膛内出现流化死区;(3)防止床料漏人风室。用于流化床的布风板要求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不仅能够支承床料的重量,而且在压火及热风点火时,不封板不会受热变形。但是现有流化床内的布风板式的布风装置一般是在布风板上周向均匀设置布风帽,炉膛内仅有向上的气流,缺乏横向扰动,这容易使得炉膛内的部分区域的物料已经穿孔发生气力运输,而另外部分区域存在物料堆积未流化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其能产生横向扰动,使得炉膛内不会出现有些区域物料已经穿孔而出,而另外有些区域的物料堆积未流化的现象。为了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包括炉体、布风板、及环形的隔板,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炉体内,并将所述炉体的内腔分为床料强化室和位于所述床料强化室下方的风室;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风室内,并将所述风室分为由所述隔板围成的主风室和位于所述隔板外围的次风室;所述布风板包括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主风室隔开的主布风板部,及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次风室隔开的次布风板部;所述主布风板部水平设置,所述主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蘑菇状风帽;所述次布风板部倾斜设置,所述次布风板部具有与所述炉体侧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主布风板部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所述次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鸭嘴型定向风帽,所述鸭嘴型定向风帽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所述炉体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主风室连通的主进风管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次风室连通的次进风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鸭嘴型定向风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炉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20°-7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鸭嘴型定向风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炉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30°-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次进风管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次进风管绕所述炉体的中心环形均匀分布。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体的底端还设置有总进风管;所述主进风管和次进风管的进风口均与所述总进风管的出风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进风管上设置有第一调节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次进风管上均设置有第二调节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布风板部的周边设置有单口定向风帽,所述单口定向风帽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单口定向风帽靠近所述炉体中心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体的侧壁上对应所述床料强化室设置有至少一个观察窗。本技术所述的强化密相循环系统,其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将布风板的次布风板部倾斜设置,及将主布风板部水平设置,使得布风板呈蝶盘状;再通过在次布风板上设置与次风室连通的鸭嘴型定向风帽,及在主布风板部上设置与主风室连通的蘑菇状风帽,使得床料强化室内形成压差;该压差使得床料强化室内中间压强较大。工作时,床料呈喷泉状向上喷涌,喷至一定高度后则向四周下落。较大的颗粒床料在布风板上的两种不同规格的风帽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由粗颗粒向中心层面流动和中心颗粒在小范围旋转翻滚的循环运动;这些床料一旦接近炉体的中心区便被主布风板上的蘑菇状风帽吸引而快速向中心区集结并被喷向上方,进行周而复始的床料循环。由此可知,在该压差的作用下,床料强化室内的床料可被横向搅动,从而使得炉体内的物料在未完成流化之前不会穿孔发生气力运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强化密相循环系统的爆炸图;图中:10、炉体;20、床料强化室;30、风室;31、主风室;32、次风室;40、布风板;41、主布风板部;42、次布风板部;50、隔板;60、蘑菇状风帽;70、鸭嘴型定向风帽;80、单口定向风帽;91、主进风管;911、第一调节阀;92、次进风管;921、第二调节阀;93、总进风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较佳实施方式的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包括炉体10、布风板40、及环形的隔板50,布风板40设置于炉体10内,并将炉体10的内腔分为床料强化室20和位于床料强化室20下方的风室30;隔板50设置于风室30内,并将风室30分为由隔板50围成的主风室31和位于隔板50外围的次风室32;布风板40包括将床料强化室20和主风室31隔开的主布风板部41,及将床料强化室20和次风室32隔开的次布风板部42;主布风板部41水平设置,主布风板部41上设置有多个蘑菇状风帽60;次布风板部42倾斜设置,次布风板部42具有与炉体10侧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主布风板部41连接的第二端,第一端的高度大于第二端的高度;次布风板部42上设置有多个鸭嘴型定向风帽70,鸭嘴型定向风帽70的出风口朝向炉体10的中心,以使鸭嘴型定向风帽70吹出的风可将床料强化室20的周部的床料吹向炉体的中心,并使床料发生翻滚;炉体10的底端设置有与主风室31连通的主进风管91及至少一个与次风室32连通的次进风管92。炉体10的底端还设置有总进风管93;主进风管91和次进风管92的进风口均与总进风管93的出风口连通。这使得工作人员只需通过一个管道便可对主进风管91和各个次进风管92提供充足的风,无需再对主进风管91和次进风管92单体提供风,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炉体10的侧壁上对应床料强化室20设置有至少一个观察窗。通过设置观察窗,使得工作人员能观察到炉体10内的床料的流化程度以及循环路线,如果周围的床料颗粒不能很好地被吸附至炉体10的中心位置,工作人员可及时地调节相应进风管的进风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布风板、及环形的隔板,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炉体内,并将所述炉体的内腔分为床料强化室和位于所述床料强化室下方的风室;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风室内,并将所述风室分为由所述隔板围成的主风室和位于所述隔板外围的次风室;所述布风板包括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主风室隔开的主布风板部,及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次风室隔开的次布风板部;所述主布风板部水平设置,所述主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蘑菇状风帽;所述次布风板部倾斜设置,所述次布风板部具有与所述炉体侧壁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主布风板部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所述次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鸭嘴型定向风帽,所述鸭嘴型定向风帽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所述炉体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主风室连通的主进风管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次风室连通的次进风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布风板、及环形的
隔板,所述布风板设置于所述炉体内,并将所述炉体的内腔分为床料强化室和
位于所述床料强化室下方的风室;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风室内,并将所述风室
分为由所述隔板围成的主风室和位于所述隔板外围的次风室;所述布风板包括
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主风室隔开的主布风板部,及将所述床料强化室和次风室
隔开的次布风板部;所述主布风板部水平设置,所述主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
蘑菇状风帽;所述次布风板部倾斜设置,所述次布风板部具有与所述炉体侧壁
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主布风板部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大于所述
第二端的高度;所述次布风板部上设置有多个鸭嘴型定向风帽,所述鸭嘴型定
向风帽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炉体的中心;所述炉体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主风室连
通的主进风管及至少一个与所述次风室连通的次进风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化密相内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鸭
嘴型定向风帽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炉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角度为20°-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强化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贵平周启李天华谢少如刘汉斌梁晓敏吴毅敏赖楚星蔡明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大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