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桥梁领域,具体是一种桥梁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在桥梁结构中,桥梁支撑结构承担着将桥体的荷载传递给下部结构的功能,同时还要承担桥体产生的位移和转动,特别是在桥体受到较大外力的冲击导致桥体本身产生较大幅度的位移和转动时,为了避免引起严重的后果,桥梁支撑结构必须能够相对桥体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和转动来吸收冲击以降低外力的破坏性。但是现有的桥体和支撑结构之间的位移结构无法完全地吸收较大的外力冲击,同时在桥梁制成装置刚开始施工的时候,其路面一般都较软,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进行整体固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桥梁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主体、缓冲部和底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端设有上支撑面,上支撑面的上方设有桥体,上支撑面包覆设有一个支撑架,支撑架为十字形,第一支撑部的底端为外凸圆弧面,其圆弧延伸方向与桥体的纵向同向,该圆弧面上设有阻尼层;所述主体的顶端设有与第一支撑部底端外凸的外凸圆弧面相匹配的内凹圆弧面,外凸圆弧面与内凹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圆钢柱滚动连接,内凹圆弧面上位于圆钢柱径向的两侧设有档边;所述主体的底部设有缓冲部,缓冲部内设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由碟簧组和减震胶块构成;所述底板设在缓冲部的下方,底板的底端设有多根用于嵌入地面内的固定柱,主体的周向设有三个套管,套管内设有支杆,支杆的下端设有防止支杆下沉的梯形挡板,支杆的端头为锥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梁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1)、主体(2)、缓冲部(16)和底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的顶端设有上支撑面(3),上支撑面(3)的上方设有桥体,上支撑面(3)包覆设有一个支撑架(4),支撑架(4)为十字形,第一支撑部(1)的底端为外凸圆弧面(5),其圆弧延伸方向与桥体的纵向同向,该圆弧面上设有阻尼层(6);所述主体(2)的顶端设有与第一支撑部(1)底端外凸的外凸圆弧面(5)相匹配的内凹圆弧面(8),外凸圆弧面(5)与内凹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圆钢柱(7)滚动连接,内凹圆弧面(8)上位于圆钢柱(7)径向的两侧设有档边(9);所述主体(2)的底部设有缓冲部(16),缓冲部(16)内设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由碟簧组(18)和减震胶块(17)构成;所述底板(15)设在缓冲部(16)的下方,底板(15)的底端设有多根用于嵌入地面内的固定柱(14),主体(2)的周向设有三个套管(11),套管(11)内设有支杆(12),支杆(12)的下端设有防止支杆(12)下沉的梯形挡板(13),支杆(12)的端头为锥形,主体(2)与套管(11)通过转轴(10)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1)、主体(2)、缓冲部(16)和底板(1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的顶端设有上支撑面(3),上支撑面(3)的上方设有桥体,上支撑面(3)包覆设有一个支撑架(4),支撑架(4)为十字形,第一支撑部(1)的底端为外凸圆弧面(5),其圆弧延伸方向与桥体的纵向同向,该圆弧面上设有阻尼层(6);所述主体(2)的顶端设有与第一支撑部(1)底端外凸的外凸圆弧面(5)相匹配的内凹圆弧面(8),外凸圆弧面(5)与内凹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圆钢柱(7)滚动连接,内凹圆弧面(8)上位于圆钢柱(7)径向的两侧设有档边(9);所述主体(2)的底部设有缓冲部(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兵,王志洁,韩娟,袁振超,王昌武,孙小菊,沈寒峰,
申请(专利权)人:范兵,王志洁,韩娟,袁振超,王昌武,孙小菊,沈寒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