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式起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3525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伸缩式起重器,其在尽力减小承载台上升时的在下臂及上臂与底座及承载台之间产生的摩擦转矩,并且可提高对下臂及上臂的下部枢轴及上部枢轴的支撑强度。在下臂(7)及上臂(8)的各两侧板部(7a、8a)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分别支撑下部枢轴(5)及上部枢轴(6)的内侧凸台(14、15)及外侧凸台(14’、15’),并使该外侧凸台(14’、15’)转动自如地抵接在底座(1)及承载台(2)的两侧板部(1a、2a)的内侧面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伸缩(Pantograph)式起重器,特别涉及如下所述的伸 缩式起重器的改良,该伸縮式起重器具备左右一对的下臂,它们的内 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下部枢轴而可摆动地连接在底座上且呈倒八字状配置, 并且上述一对下臂的截面分别为敞开面朝上的〕字状;和左右一对的上 10臂,它们的内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上部枢轴而可摆动地连接在承载台上且 呈八字状配置,并且上述一对上臂的截面分别为敞开面朝下的〕字状, 经由第一及第二连接轴分别将这些下臂及上臂的外端部之间连接起来, 将转动自如且在轴向不能移动地支撑在该第一连接轴上的公螺杆,旋合 到在第二连接轴上设置的螺纹孔中。1
技术介绍
该伸縮式起重器己知为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 (特开2000—302383号 公报)中公开那样。在现有的伸縮式起重器中,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已发现这样的情况下 20由于将下臂及上臂的两侧板部的外侧面直接抵接在底座及承载台的两侧 板部上,所以在承载台升降时,在下臂及上臂与底座及承载台之间产生 较大的摩擦转矩。
技术实现思路
25 本专利技术就是基于上述发现而完成,所以其目的是提供在尽力减小承载台上升时的在下臂及上臂与底座及承载台之间产生的摩擦转矩,并且 可提高对下臂及上臂的下部枢轴及上部枢轴的支撑强度的上述伸縮式起 重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伸縮式起重器,该伸縮式起重器具备左右一对下臂,它们的内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下部枢轴而可摆动地连 接在底座上且呈倒八字状配置,并且上述一对下臂的截面分别为敞开面 朝上的〕字状;和左右一对上臂,它们的内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上部枢轴 而可摆动地连接在承载台上且呈八字状配置,并且上述一对上臂的截面 5分别为敞开面朝下的〕字状,经由第一及第二连接轴分别将这些下臂及 上臂的外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将转动自如且在轴向不能移动地支撑在该 第一连接轴上的公螺杆,旋合到在第二连接轴上设置的螺纹孔中,在左 右下臂的内端部分别形成有互相啮合的下部扇形齿轮,并且在左右上臂 的内端部分别形成有互相啮合的上部扇形齿轮,其第一特征在于,在下10臂及上臂的各两侧板部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地形成了分别支 撑下部枢轴及上部枢轴的内侧凸台及外侧凸台,使该外侧凸台转动自如 地抵接在底座及承载台的两侧板部的内侧面上。此外,本专利技术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其第二特征在于,分别将上述 内侧凸台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将上述外侧凸台形成为直径比上述内侧凸15台大的圆盘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特征,外侧凸台形成在下臂及上臂的各外侧面上 并且为分别围绕下部枢轴及上部枢轴的圆盘状,由于外侧凸台的端面转 动自如地抵接在底座及承载台的内侧面上,所以下臂及上臂与底座及承 载台的各转动接触面被外侧凸台的端面限制为较小,从而可将在下臂和20底座、上臂和承载台的各自之间所产生的摩擦转矩抑制为较小,并可轻 快地进行下臂及上臂的摆动,并且可顺畅地升降承载台。而且,由于外侧凸台与内侧凸台协作,还可以起到增加下臂以及上 臂的、下部及上部轴承孔对下部及上部枢轴的支撑跨度的作用,所以能 够有效提高对下臂及上臂的下部及上部枢轴的支撑强度。25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圆筒状的内侧凸台通过翻边加工容易地形成,并且圆盘状的外侧凸台通过挤出加工容易地形成,此时,通过使外 侧凸台形成为比内侧凸台直径大,从而可使外侧凸台的挤出加工不受内 侧凸台影响而容易地进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伸縮式起重器的主视图。 图2是该起重器的局部纵剖俯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3—3线的剖面图。 5 图4是沿图3中的4一4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4中的5—5线的剖面图。图6是该起重器的下臂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标号说明J伸縮式起重器 io 1底座la底座的侧板部2承载台2a支承台的侧板部 4公螺杆 15 5下部枢轴6上部枢轴 7下臂8上臂、 ^ 20 8a上臂的侧板部10第一连接轴11第二连接轴14内侧凸台14'外侧凸台 25 15内侧凸台15'外侧凸台24螺纹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伸縮式起重器的主视图,图2是该起重器的局部纵剖俯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3—3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3中的4一4 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4中的5 — 5线的剖面图,图6是下臂的主要部 5分立体图。首先,在图1及图2中,起重器J是将四个连接臂呈可伸縮状连接 的所谓伸縮式起重器,该起重器J具备底座l;配置于底座l的正上方 的承载台2;将底座1及承载台2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link)机构3; 以及驱动该连接机构3而使承载台2升降的公螺杆4。io 如图1 图3所示,上述底座1是将一张钢板弯曲成〕字状的部件,并且由在前后方向即起重器J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板部la、 la和 将它们的下端互相一体地连接的底板部lb构成,在该底板部lb上,一 体地形成有从其左右两端向前后伸出的接地脚lc、 lc。而且,上述承载台2是将一张钢板弯曲成]字状的部件,并且由具15有比底座1的两侧板部la、 la之间狭窄的间隔且前后相对的一对侧板部 2a、 2a和将其上端相互之间一体地连接的上板部2b构成。上述连接机构3由如下部件构成左右一对的下臂7、 7,它们的内 端部分别经左右一对下部枢轴5、 5而可摆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且呈倒 八字状配置;左右一对的上臂8、 8,它们的内端部分别经左右一对上部20枢轴6、 6而可摆动地连接在承载台2上,且呈八字状配置;第一连接轴 10,其将一方的下臂7及上臂8的外端部之间互相可摆动地连接起来; 以及第二连接轴11,其将另一方的下臂7及上臂8的外端部之间互相可 摆动地连接起来。如图3 图6所示,各下臂7由一张钢板构成,因而由前后相对的25 —对侧板部7a、 7a和将它们的下侧边缘间一体地连接的底板部7b构成, 当将该两侧板部7a、 7a的内端部插入到底座l的侧板部la、 la之间时, 经由相应的上述下部枢轴5、 5而连接到底座1的侧板部la、 la上。在下 部枢轴5、 5的两端,形成有抵接在底座l的外侧面上的防拔出用的扩展 部5a、 5a。如图3及图6所示,各下臂7的两侧板部7a、 7a的支撑下部枢轴5、 5的下部轴承孔12、 12,通过在两侧板部7a、 7a的各内侧面及外侧面分 别一体地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内侧凸台14、 14及圆盘状的外侧凸台14'、 14,得到延长。外侧凸台14'、 14'形成为比内侧凸台14、 14直径大,该外 5侧凸台14,、 14'的外端面转动自如地抵接在底座1的相应的侧板部la的 内侧面上。此外,各上臂8也由一张钢板构成,因而由前后相对的一对侧板部 8a、 8a和将它们的上侧缘间一体地连接的上板部8b构成,当将该两侧板 部8a、 8a的内端部插入到承载台2的侧板部2a、 2a之间时,经由相应的 io上述上部枢轴6、 6而连接到承载台2的侧板部2a、 2a上。在上部枢轴6、 6的两端,形成有抵接在承载台2的外侧面上的防拔出用的扩展部6a、 6a。该情况下,各上臂8的两侧板部8a、 8a的支撑上部枢轴6、 6的上 部轴承孔13、 13,通过在两侧板部8a、 8a的各内侧面及外侧面分别一体 15地突出设置的圆筒状的内侧凸台15、 15及圆盘状的外侧凸台15'、 15'得 到延长。外侧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伸缩式起重器,该伸缩式起重器具备:左右一对下臂(7、7),它们的内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下部枢轴(5、5)而可摆动地连接在底座(1)上且呈倒八字状配置,并且上述一对下臂的截面分别为敞开面朝上的コ字状;和左右一对上臂(8、8),它们的内端部经由左右一对上部枢轴(6、6)而可摆动地连接在承载台(2)上且呈八字状配置,并且上述一对上臂的截面分别为敞开面朝下的コ字状,经由第一及第二连接轴(10、11)分别将这些下臂(7、7)及上臂(8、8)的外端部之间连接起来,将转动自如且在轴向不能移动地支撑在该第一连接轴(10)上的公螺杆(4),旋合到在第二连接轴(11)上设置的螺纹孔(24)中,在左右下臂(7、7)的内端部分别形成有互相啮合的下部扇形齿轮(18、18),并且在左右上臂(8、8)的内端部分别形成有互相啮合的上部扇形齿轮(19、19),其特征在于,在下臂(7、7)及上臂(8、8)的各两侧板部(7a、7a;8a、8a)的内侧面及外侧面上,分别一体地形成了分别支撑下部枢轴(5、5)及上部枢轴(6、6)的内侧凸台(14、14;15、15)及外侧凸台(14’、14’;15’、15’),使该外侧凸台(14’、14’;15’、15’)转动自如地抵接在底座(1)及承载台(2)的两侧板部(1a、1a;2a、2a)的内侧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菊地则行
申请(专利权)人:理研化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