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和溶瘤病毒在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可以用于制备溶瘤病毒抗肿瘤增效剂。发明专利技术同时涉及一种包含大黄酚以及溶瘤病毒的药物组合物,包含大黄酚及溶瘤病毒的药品套装,以及大黄酚与溶瘤病毒在治疗肿瘤,特别是对所述溶瘤病毒不敏感的肿瘤中的用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大黄酚与溶瘤病毒的联用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溶瘤病毒(oncolyticvirus)是一类靶向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而不破坏正常细胞的可复制病毒。溶瘤病毒疗法(oncolyticvirotherapy)是一种创新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它利用天然的或经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选择性的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达到靶向性溶解、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是对正常细胞无害。M1病毒(AlphavirusM1)属于甲病毒属(Alphavirus),其在制备抗肿瘤药物方面的应用已经记载于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410425510.3。M1病毒能选择性引起肿瘤细胞死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存活,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不同肿瘤对M1病毒的敏感性不一,对于某些肿瘤,M1病毒单独用药时,溶瘤作用还不够理想。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201410425510.3所记载的,M1作为抗肿瘤药物使用时,对于结直肠癌、肝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的效果不如胰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和黑色素瘤明显;而胶质瘤、宫颈癌、肺癌则更其次;而胃癌则最不显著。筛选增加M1病毒肿瘤治疗效果的化合物有望增加M1的抗瘤谱及抗瘤强度。然而,目前未见任何关于M1抗瘤增效剂方面的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已有化合物在制备M1抗瘤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瘤药物组合物,其可以使得M1发挥更好的抗瘤效果。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M1不敏感的肿瘤,安全有效的溶瘤病毒增效药物。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在已有化合物中筛选获得了一类化合物,为大黄酚或其衍生物,这类物质可以增强M1的溶瘤效果。大黄酚或其衍生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1和R2可同时或不同时地为:H、CH3、CH2CH3、CH2CH2CH3、OH、OCH3、CH2OH、COOH或卤素。示例性的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1)大黄酚:R1=CH3,R2=H;(2)大黄素:R1=CH3,R=OH;(3)大黄素甲醚:R1=CH3,R2=OCH3;(4)芦荟大黄素:R1=H,R2=CH2OH;(5)大黄酸:R1=H,R2=COOH。化合物的获取方式可选但不限于:自己化学分离或合成或者从商业途径购买。上述化合物均为大黄酚或其类似物。大黄酚属于蒽醌类(Anthraquinones)化合物,学名1,8-二羟基-3-羟甲基蒽醌(1,8-Dihydroxy-3-methylanthraquinone,CAS号:481-74-3),英文名Chrysophanol,结构式如下所示。有研究报道,大黄酚具备多种生理学效应,例如抗炎作用(PMID20877234)和通过降低肿瘤细胞内ATP水平发挥抗肿瘤效应(PMID22644856),同时大黄酚具备抗病毒作用(PMID24423652),例如抗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encephalitisvirus,PMID24395532)和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MID11428243)等。本专利技术则首次发现,大黄酚或其类似物可以作为M1病毒的抗瘤增效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在制备M1病毒抗瘤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其包含大黄酚(或其衍生物),以及溶瘤病毒。本专利技术还提供用于治疗肿瘤的药品套装,其包含独立包装的大黄酚或其衍生物或它们的组合,以及独立包装的溶瘤病毒。在组合物或药品套装中,大黄酚与溶瘤病毒的配比可选地为:0.01~15mg:103~109PFU;0.01~10mg:104~109PFU;进一步优选0.01~10mg:105~109PFU;优选使用剂量为:大黄酚使用范围为0.01mg/kg至15mg/kg,同时溶瘤病毒使用滴度为MOI从103至109(PFU/kg);优选大黄酚使用范围为0.01mg/kg至10mg/kg,同时溶瘤病毒使用滴度为MOI从104至109(PFU/kg);更优选大黄酚使用范围为0.1mg/kg至10mg/kg,同时溶瘤病毒使用滴度为MOI从105至109(PFU/kg)。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溶瘤病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麻疹病毒、水泡口炎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优选地,所述溶瘤病毒为M1病毒。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肿瘤为实体瘤或血液瘤。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实体瘤为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胰腺癌、鼻咽癌、肺癌、或胃癌。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肿瘤为对溶瘤病毒不敏感的肿瘤。在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肿瘤为对M1溶瘤病毒不敏感的肿瘤。作为可选的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大黄酚可以是注射剂、片剂、胶囊、贴剂等。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增效药物是注射剂;优选地,可采用静脉注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发现了大黄酚可以增加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应,以提高溶瘤病毒作为抗肿瘤药物时的治疗有效性。细胞学实验证明大黄酚与M1病毒引起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病变,从而显著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我们联合大黄酚和M1病毒作用于人肝细胞癌Hep3B株,出人意料的发现抗病毒化合物大黄酚和M1病毒联合应用,显著增加肿瘤细胞形态病变,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生存率。例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当M1病毒(MOI=0.001)单独处理肝癌细胞时,肿瘤细胞存活率为81.5%,而当以50μM的大黄酚与同样MOI的M1病毒联用时,肿瘤细胞存活率大幅下降至39.6%。与单用M1病毒的抗肿瘤效果相比,大黄酚与M1联用时,溶瘤效果显著提升。尽管大黄酚本身已被报道可通过降低肿瘤细胞内ATP水平发挥抗肿瘤效应,然而,本专利技术发现,上述溶瘤效果的显著提升并不是得益于大黄酚本身所具有的抗肿瘤作用。这是因为,当同样以50μM的大黄酚处理肿瘤细胞时,肿瘤细胞存活率仍高达93.9%。可见,大黄酚与M1联用时大幅提升的溶瘤效果,是得益于大黄酚与M1病毒之间的协同性机制。附图说明图1大黄酚与M1病毒显著增加人肝细胞癌株形态学病变;图2大黄酚与M1病毒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人肝细胞癌株生存率。图标说明:Chrysophanol:大黄酚处理组;Chrysophanol+M1:大黄酚与M1病毒联用处理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在制备溶瘤病毒抗肿瘤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所述的溶瘤病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麻疹病毒、水泡口炎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特征摘要】
1.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在制备溶瘤病毒抗肿瘤增效剂方面的应用;所述的溶瘤病
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麻疹病毒、水泡口炎病毒、
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
2.一种治疗肿瘤的药物组合物,包含:
(a)大黄酚或其衍生物,以及
(b)溶瘤病毒;所述的溶瘤病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
麻疹病毒、水泡口炎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
3.一种药品套装,包含:
(a)独立包装的大黄酚或其衍生物或它们的组合,以及
(b)独立包装的溶瘤病毒;所述的溶瘤病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
牛痘病毒、麻疹病毒、水泡口炎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中的一种或多种。
4.大黄酚或其衍生物及溶瘤病毒的组合在制备治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
溶瘤病毒选自M1病毒、盖塔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麻疹病毒、水泡口
炎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中的一种或多。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应用/组合物/药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黄酚
或其衍生物结构式如式(I)所示;
其中,R1和R2同时或不同时地为:H、CH3、CH2CH3、CH2CH2CH3、OH、
OCH3、CH2OH、COOH或卤素。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应用/组合物/药品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瘤病
\t毒为M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光美,张海鹏,高光坪,程世源,毛子旭,郑明豪,林穗珍,龚守芳,胡骏,朱文博,银巍,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威溶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