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水器包含一燃烧装置、一主热交换器与一二次热交换器。该燃烧装置燃烧瓦斯产生高温空气,该主热交换器及该二次热交换器依序设置于该燃烧装置上方。高温空气通过该主热交换器时,部分的热能被该主热交换器内的吸热片及输水管吸收。带有余热的高温空气续进入该二次热交换器,且部分的余热再由二次热交换器的吸热管组吸收,以对流经吸热管组的水预热后输出到主热交换器的输水管。该二次热交换器包括一壳体与一盖板,该壳体具有一开口,该盖板可分离地封闭该开口,以此,可方便使用者清理二次热交换器内的管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瓦斯热水器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热水器及其二次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一般的热水器包括一燃烧装置与一热交换器,该燃烧装置用以燃烧瓦斯产生高温气体,该热交换器设置于该燃烧装置上方,该热交换器包含有一输水管及复数吸热片连接该输水管的外周面上,该输水管具有一入口与一出口,该入口供水注入,该出口供水输出。该燃烧装置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该热交换器时,部分的热能为该些吸热片及输水管所吸收,以加热该输水管内的水,使得热水自该出口送出。前述热水器虽为生活带来便利性,惟带有余热的高温气体将以废气方式排出热水器,遂造成热能的浪费。若能将带有余热的高温气体充分利用,当能减少能源的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水器及其二次热交换器,可充分利用带有余热的高温空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水器及其二次热交换器,可方便清理二次热交换器内的管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热水器包含一燃烧装置、一主热交换器与一二次热交换器。其中,该燃烧装置用以燃烧瓦斯产生热能;该主热交换器设置于该燃烧装置上方,该主热交换器包含有一第一壳体及一输水管,该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排气口,该输水管位于该第一壳体中,该输水管具有一接口与一出水口 ;该二次热交换器包含有一第二壳体、一吸热管组、一盖板与一集水板,其中,该第二壳体具有与该第二壳体内部相通的一入气口、一第二排气口与一开口,该入气口与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排气口相通;该吸热管组设置于该第二壳体内部,该吸热管组具有一入水口与一出水口,该吸热管组的该入水口供水注入,该吸热管组的该出水口连通该输水管的该接口 ;该盖板可分离地设于该壳体且封闭该开口 ;该集水板设于该第二壳体内部,且位于该吸热管组下方。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用于热水器的二次热交换器,设置于一主热交换器的排气通路上,该主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排气口,该二次热交换器包括一壳体、一吸热管组、一盖板与一集水板。其中,该壳体具有与该壳体内部相通的一入气口、一第二排气口与一开口,其中,该入气口与该主热交换器的第一排气口相通;该吸热管组设置于该壳体内部,该吸热管组具有一入水口与一出水口,该入水口供水注入,该出水口供水输出;该盖板可分离地设于该壳体且封闭该开口 ;该集水板设于该壳体内部,且位于该吸热管组的下方。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二次热交换器的吸热管组可吸收带有余热的高温空气之热能。而二次热交换器的盖板可拆离的设计可方便使用者清理二次热交换器的吸热管组,避免锈蚀。【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之热水器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主热交换器及二次热交换器结合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二次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图2中沿4-4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二次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二次热交换器内部的局部俯视图。附图中符号说明:10基座,12外罩,14燃烧装置,16外壳,18燃烧器,20瓦斯阀,22鼓风机,24瓦斯管路,26主热交换器,28第一壳体,282第一排气口,30输水管,302加热管段,304接口,306出水口,32吸热片,34 二次热交换器,36第二壳体,362入气口,38顶板,382第二排气口,40排气管,42前侧板,422开口,424螺孔,44后侧板,46左侧板,48右侧板,482第一穿孔,484第二穿孔,486排水口,50入水管,52中继管,54排水管,56吸热管组,562入水分接盒,562a入水口,564出水分接盒,564a出水口,566环管,58集水板,582上板体,584下板体,586前缘,602?608挡垣,608a圆孔,62盖板,622内面,624折缘,624a穿孔,64密封件,642穿孔,66螺栓,68隔板,L1第一距离,L2第二距离,L3第三距离,P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所不,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热水器,包含有一基座10、一外罩12、一燃烧装置14、一主热交换器26及一二次热交换器34。其中该外罩12可拆离地结合于该基座10,该燃烧装置14、该主热交换器26及该二次热交换器34结合于该基座10上且为该外罩12所包覆。该燃烧装置14包含有一外壳16、一燃烧器18、一瓦斯阀20与一鼓风机22。该外壳16的顶部呈开放状,该燃烧器18位于该外壳16中用以燃烧瓦斯产生高温气体,高温气体自该外壳16顶部往上升。该瓦斯阀20设置于连通该燃烧器的一瓦斯管路24上。该鼓风机22连通该燃烧器18,该瓦斯阀20及该鼓风机22受一控制器(图未示)控制而改变供输至该燃烧器18的瓦斯流量以及改变供输至该燃烧器18的空气量,使供输至该燃烧器18的瓦斯与空气的比例达到一最佳空燃比,以达到最佳的燃烧效率。请配合图2至图6所示,该主热交换器26包含有一第一壳体28、一输水管30及复数吸热片32。该第一壳体28链接于该燃烧装置14的外壳16上,该第一壳体28的顶部呈开放状,形成有一第一排气口 282。该输水管30穿设该第一壳体28,该输水管30具有复数个加热管段302位于该第一壳体28中,且该输水管30另具有一接口 304与一出水口 306,该出水口 306位于该外罩外。该些吸热片32位于该第一壳体28中且连接于该输水管30的加热管段302外周面上。该二次热交换器34设置于该主热交换器26的排气通路上,本实施例中,该二次热交换器34位于该主热交换器26的上方。该二次热交换器34包含有一第二壳体36、一吸热管组56、一集水板58与一盖板62,其中:该第二壳体36包括有一顶板38及四侧板,该顶板38连结于该四侧板的顶部,且该顶板38上具有连通该第二壳体36内部的一第二排气口 382。该顶板38上设置有一排气管40连通该第二排气口 382。该四侧板的底部共同构成该第二壳体的入气口 362,该四侧板的底部连结于该第一壳体28上,使该入气口 362与该第一壳体28的第一排气口 282相通。该四侧板包含有相对的一前侧板42与一后侧板44,以及相对的一左侧板46与右侧板48。该前侧板42上具有连通该第二壳体36内部的一开口 422,该开口朝向该外罩12,该后侧板44朝向该基座10。该前侧板42的该开口 422周围设置有复数个螺孔424。该右侧板48上开设有一第一穿孔482与一第二穿孔484,该第一穿孔482穿设有一入水管50,该入水管50连通至该外罩12外部,供水注入,该第二穿孔484穿设有一中继管52。此外,该右侧板48更开设有一排水口 486,该排水口 486穿设有一排水管54。该吸热管组56倾斜设置于该第二壳体36内部,包含有一入水分接盒562、一出水分接盒564与复数个环管566。该入水分接盒562上具有一入水口 562a对应该第二壳体36之右侧板48的第一穿孔482,且连通该入水管50。该出水分接盒564具有一出水口 564a,该出水口 564a对应该第二壳体36的右侧板的第二穿孔484,且连通该中继管52,该中继管52的另一端连通该输水管30的接口 304。该些环管566的一端共同连通该入水分接盒562,而另一端共同连通该出水分接盒564。该些环管566为上、下交错排列,且各该环管566为左、右盘旋构成,如此,可增加高温气体与该些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热水器的二次热交换器,设置于一主热交换器的排气通路上,该主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排气口,该二次热交换器包括:一壳体,具有与该壳体内部相通之一入气口、一第二排气口与一开口,其中,该入气口与该主热交换器的第一排气口相通;一吸热管组,设置于该壳体内部,该吸热管组具有一入水口与一出水口,该入水口供水注入,该出水口供水输出;一盖板,可分离地设于该壳体且封闭该开口;以及一集水板,设于该壳体内部,且位于该吸热管组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重景,黄锦颖,黄信铭,黄信雄,叶严仁,林冠州,
申请(专利权)人:关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