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2109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6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属于氨基酸氨化尾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该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利用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在左腔室、右腔室中形成气体循环,提高气体吸收效率,缩短整体的吸收时间,利用第一填料板和第二填料板避免因流速过快导致氨气吸收不完全,利用除沫器保证有传质效率,降低有价值的物料损失和延长排气泵的寿命,并且降低排出气体的含水量。该装置在氨化尾气被吸收处理前不需风机输送,气体压降小,成本低,吸收效率高,工作时间短,经过吸收处理的尾气中氨气含量达到排放标准,实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属于氨基酸氨化尾气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构成动物营养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是含有碱性氨基和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连在α-碳上的为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为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大部分氨基酸是以埃姆登-迈耶霍夫途径与柠檬酸循环的中间物为碳链骨架生物合成的。例外的是芳香族氨基酸、组氨酸,前者的生物合成与磷酸戊糖的中间物赤藓糖-4-磷酸有关,后者是由ΑΤΡ与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的。微生物和植物能在体内合成所有的氨基酸,动物有一部分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一般由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间物,经多步反应(6步以上)而进行生物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所需的酶约14种,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则需要更多的,约有60种酶参与。生物合成的氨基酸除作为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外,还用于生物碱、木质素等的合成。另一方面,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由于氨基转移或氧化等生成酮酸而被分解,或由于脱羧转变成胺后被分解。氨基酸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发酵法、酶法、抽提法和合成法等,氨化生产氨基酸因成本低,应用广而被大量应用。在氨基酸在氨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含有氨气的尾气,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气味,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因此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经过吸收处理才能排放。现有的吸收处理装置如吸收塔,因其成本较高而不符合小型化生产需求;而简易的吸收装置(原理跟吸收塔相同,都是通过顶部喷淋、底部进气,在填料板上接触吸收)因为要保证底部的气体能顺利达到顶部,需要用气栗将氨化装置中的尾气栗入该吸收装置的底部,使得底部保持一个较高的气压;该简易的吸收装置不但需要气栗来输送气体,而且吸收手段较为单一,效率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包括吸收釜、吸收室和排气室,所述吸收室的底端和吸收釜的顶端连通,吸收室内设置有竖隔板,竖隔板的顶端和吸收室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吸收室的上部被竖隔板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左腔室和右腔室相互连通;竖隔板的下方设置有横隔板,横隔板和竖隔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横隔板下方设置有第一填料板,第一填料板与吸收室的内壁固定连接;吸收釜外设置有管道栗、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管道栗的输入端与吸收釜的底部连通,第一电磁阀的一端与管道栗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电磁阀的一端与管道栗的输出端连通,左腔室内设置有向上喷射的第一喷嘴,第一喷嘴的底端高于竖隔板的底端,第一喷嘴与第一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内设置有向下喷射的第二喷嘴,第二喷嘴的底端低于竖隔板的顶端,第二喷嘴与第二电磁阀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内还设置有气体分配器,气体分配器设置在第二喷嘴的下方,吸收室的右上方设置有进气管,进气管与气体分配器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室的底端和吸收釜的顶端连通,排气室内设置有第二填料板和除沫器,除沫器设置在第二填料板的上方,除沫器与排气室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填料板与排气室的内壁固定连接,排气室外设置有排气栗,排气栗与排气室的顶端连通;所述吸收釜的下方设置有排料阀,排料阀与吸收釜的底端连通;吸收釜的上方设置有进料阀,进料阀与吸收釜连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喷嘴设置有向上喷射的第一喷口,第一喷口的上方设置有螺旋,螺旋的导程自下而上连续减小,螺旋与第一喷嘴的上端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喷嘴的下端设置有凸部,凸部的中间设置有圆台形第二喷口。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气体分配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舌形第一排气口,气体分配器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排气口。本技术所述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在氨化尾气被吸收处理前不需要气栗输送,气体压降小,成本低,吸收效率高,工作时间短;利用第一喷嘴、第二喷嘴在左腔室、右腔室中形成气体循环,提高气体吸收效率,缩短整体的吸收时间,利用第一填料板和第二填料板避免因流速过快导致氨气吸收不完全,利用除沫器保证有传质效率,降低有价值的物料损失和延长排气栗的寿命,并且降低排出气体的含水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第一喷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第二喷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气体分配器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所述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所述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包括吸收釜10、吸收室20和排气室30,所述吸收室20的底端和吸收釜10的顶端连通,吸收室20内设置有竖隔板21,竖隔板21的顶端和吸收室20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吸收室20的上部被竖隔板21分隔成左腔室25和右腔室26,左腔室25和右腔室26相互连通;竖隔板21的下方设置有横隔板23,横隔板23和竖隔板21之间设置有间隙;横隔板23下方设置有第一填料板24,第一填料板24与吸收室20的内壁固定连接;吸收釜10外设置有管道栗12、第一电磁阀13和第二电磁阀15,管道栗12的输入端与吸收釜10的底部连通,第一电磁阀13的一端与管道栗1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电磁阀15的一端与管道栗12的输出端连通,左腔室25内设置有向上喷射的第一喷嘴14,第一喷嘴14的底端高于竖隔板21的底端,第一喷嘴14与第一电磁阀13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26内设置有向下喷射的第二喷嘴16,第二喷嘴16的底端低于竖隔板21的顶端,第二喷嘴16与第二电磁阀15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26内还设置有气体分配器22,气体分配器22设置在第二喷嘴16的下方,吸收室20的右上方设置有进气管17,进气管17与气体分配器22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室30的底端和吸收釜10的顶端连通,排气室30内设置有第二填料板31和除沫器32,除沫器32设置在第二填料板31的上方,除沫器32与排气室30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填料板31与排气室30的内壁固定连接,排气室30外设置有排气栗33,排气栗33与排气室30的顶端连通;所述吸收釜10的下方设置有排料阀11,排料阀11与吸收釜10的底端连通;吸收釜10的上方设置有进料阀18,进料阀18与吸收釜10连通。氨基酸氨化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氨气,氨气用吸收剂来吸收,吸收剂一般采用成本较低的水,吸收剂先通过进料阀18进入到吸收釜10内,当吸收釜10达到一定液位后,开启管道栗12,打开第一电磁阀13和第二电磁阀15,管道栗12输出的一部分吸收剂在第二喷嘴16的作用下高速喷出,形成射流;氨化尾气从进气管17连通氨基酸氨化装置,氨化尾气沿着进气管17进入右腔室26,其中第二喷嘴16高速喷出的射流产生的吸力将进气管17中的氨化尾气吸入,第二喷嘴16高速喷出的射流撞击在横隔板23上形成大量的细小的雾滴以及第二喷嘴16喷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细小的雾滴充满右腔室26,这些细小的雾滴和氨化尾气充分接触,完成初步吸收过程。气体分配器22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第二喷嘴1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尾气循环吸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釜(10)、吸收室(20)和排气室(30),所述吸收室(20)的底端和吸收釜(10)的顶端连通,吸收室(20)内设置有竖隔板(21),竖隔板(21)的顶端和吸收室(20)的顶部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吸收室(20)的上部被竖隔板(21)分隔成左腔室(25)和右腔室(26),左腔室(25)和右腔室(26)相互连通;竖隔板(21)的下方设置有横隔板(23),横隔板(23)和竖隔板(21)之间设置有间隙;横隔板(23)下方设置有第一填料板(24),第一填料板(24)与吸收室(20)的内壁固定连接;吸收釜(10)外设置有管道泵(12)、第一电磁阀(13)和第二电磁阀(15),管道泵(12)的输入端与吸收釜(10)的底部连通,第一电磁阀(13)的一端与管道泵(12)的输出端连通,第二电磁阀(15)的一端与管道泵(12)的输出端连通,左腔室(25)内设置有向上喷射的第一喷嘴(14),第一喷嘴(14)的底端高于竖隔板(21)的底端,第一喷嘴(14)与第一电磁阀(13)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26)内设置有向下喷射的第二喷嘴(16),第二喷嘴(16)的底端低于竖隔板(21)的顶端,第二喷嘴(16)与第二电磁阀(15)的另一端连通;右腔室(26)内还设置有气体分配器(22),气体分配器(22)设置在第二喷嘴(16)的下方,吸收室(20)的右上方设置有进气管(17),进气管(17)与气体分配器(22)的上端连通;所述排气室(30)的底端和吸收釜(10)的顶端连通,排气室(30)内设置有第二填料板(31)和除沫器(32),除沫器(32)设置在第二填料板(31)的上方,除沫器(32)与排气室(30)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填料板(31)与排气室(30)的内壁固定连接,排气室(30)外设置有排气泵(33),排气泵(33)与排气室(30)的顶端连通;所述吸收釜(10)的下方设置有排料阀(11),排料阀(11)与吸收釜(10)的底端连通;吸收釜(10)的上方设置有进料阀(18),进料阀(18)与吸收釜(10)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云峰吴梅马铭泽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力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