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其包括电缆外护套、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相邻两个缆芯组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分别包括两个电缆缆芯,各电缆缆芯分别包括一根抗拉中心线体、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外围的芯线,各芯线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外径值的9-12倍;各芯线分别包括芯线导体、包套于芯线导体外围的芯线绝缘层,芯线导体为超细精绞无氧绞合软导体,芯线绝缘层为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的PVC绝缘层;电缆外护套为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塑胶外护套。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
技术介绍
目前在电镀设备行业中使用的扁形随行电缆基本是《GB/T5023.6-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六部分:电梯电缆和挠性连接用电缆》(简称塑料电梯电缆)《GB/T5013.5-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5部分:电梯电缆》(简称橡胶电梯电缆)这两种技术,实际上这两种产品运用的范围是应该在在垂直升降的多层电梯或者升降机上。电镀设备用扁形随行电缆主要存在以下技术难点,具体为:1、电缆横向移动频繁;2、使用环境的恶劣(酸碱、高温、湿度大等)3、延长电缆的正常使用寿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现有的电梯电缆存在以下缺点,具体为:1、电梯电缆的设计结构都是按照电缆在垂直方向的移动性能,并未考虑到电缆在水平横向移动中所产生的应力和外力对电缆的伤害;2、传统电梯电缆的护套材料采用的是PVC/ST5型聚氯乙烯混合物,这种材料不能适用在电镀设备工作中恶劣的环境(酸碱、高温、湿度大等);3、对于36芯变形随行电缆,电梯电缆只是要求了芯线分组,但如果分组绞合距离过大,会影响电缆的移动弯曲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该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结构设计新颖、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扁形随行电缆在电镀设备中由于电缆的频繁横向移动、电缆周边恶劣环境而造成电缆使用寿命减短的问题,即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电镀设备中。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包括有电缆外护套以及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相邻两个缆芯组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分别包括有两个电缆缆芯,各电缆缆芯分别包括有一根抗拉中心线体以及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外围的芯线,各芯线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外径值的9-12倍;各芯线分别包括有芯线导体以及包套于芯线导体外围的芯线绝缘层,芯线导体为超细精绞无氧绞合软导体,芯线绝缘层为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的PVC绝缘层;电缆外护套为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塑胶外护套。其中,所述抗拉中心线体包括有凯夫拉纤维以及挤包于凯夫拉纤维外围的中心线体包套层。其中,所述中心线体包套层为PVC包套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其包括有电缆外护套以及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相邻两个缆芯组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分别包括有两个电缆缆芯,各电缆缆芯分别包括有一根抗拉中心线体以及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外围的芯线,各芯线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外径值的9-12倍;各芯线分别包括有芯线导体以及包套于芯线导体外围的芯线绝缘层,芯线导体为超细精绞无氧绞合软导体,芯线绝缘层为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的PVC绝缘层;电缆外护套为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塑胶外护套。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的优点,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扁形随行电缆在电镀设备中由于电缆的频繁横向移动、电缆周边恶劣环境而造成电缆使用寿命减短的问题,即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电镀设备中。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包括有:1——电缆外护套2——缆芯组21——电缆缆芯211——抗拉中心线体212——芯线2121——芯线导体2122——芯线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包括有电缆外护套1以及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1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2,相邻两个缆芯组2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2分别包括有两个电缆缆芯21,各电缆缆芯21分别包括有一根抗拉中心线体211以及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211外围的芯线212,各芯线212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212外径值的9-12倍。进一步的,各芯线212分别包括有芯线导体2121以及包套于芯线导体2121外围的芯线绝缘层2122,芯线导体2121为超细精绞无氧绞合软导体,芯线绝缘层2122为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的PVC绝缘层。更进一步的,电缆外护套1为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塑胶外护套。需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芯线绝缘层2122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高压成型的PVC材料低粘性,进而不会造成相邻的芯线绝缘层2122粘连。本技术的电缆外护套1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该电缆外护套1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以及较高的耐磨性能,且丁腈橡胶具有一定的耐油耐酸碱能力,其工作温度能够达到+90℃,即能够很好的适应于电镀工作环境并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新颖、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高的优点,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扁形随行电缆在电镀设备中由于电缆的频繁横向移动、电缆周边恶劣环境而造成电缆使用寿命减短的问题,即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电镀设备中。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抗拉中心线体211包括有凯夫拉纤维以及挤包于凯夫拉纤维外围的中心线体包套层。其中,本技术的中心线体包套层可以采用PVC材料制备而成,即本技术的中心线体包套层为PVC包套层。需进一步指出,上述结构形式的抗拉中心线体211能够有效地固定住电缆缆芯21的位置并保护绞线结构,并防止在运动中芯线212游离到电缆缆芯21最中央受力部分,进而避免芯线212集中受力而被拉断。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电缆外护套(1)以及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1)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2),相邻两个缆芯组(2)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2)分别包括有两个电缆缆芯(21),各电缆缆芯(21)分别包括有一根抗拉中心线体(211)以及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211)外围的芯线(212),各芯线(212)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212)外径值的9‑12倍;各芯线(212)分别包括有芯线导体(2121)以及包套于芯线导体(2121)外围的芯线绝缘层(2122),芯线导体(2121)为超细精绞无氧绞合软导体,芯线绝缘层(2122)为由PVC/D型聚氯乙烯混合物制备而成的PVC绝缘层;电缆外护套(1)为由PVC、丁腈橡胶混合物制备而成的塑胶外护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镀设备的扁形随行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电缆外护套(1)以及至少两个分别嵌装于电缆外护套(1)内部且平行间隔布置的缆芯组(2),相邻两个缆芯组(2)之间的距离为1.5mm,各缆芯组(2)分别包括有两个电缆缆芯(21),各电缆缆芯(21)分别包括有一根抗拉中心线体(211)以及六根绞合围绕于相应抗拉中心线体(211)外围的芯线(212),各芯线(212)的绞合节距为相应芯线(212)外径值的9-12倍;
各芯线(212)分别包括有芯线导体(2121)以及包套于芯线导体(2121)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国辉,刘国辉,童修波,刘海坚,刘汉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怡盛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