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13873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01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基于外部PLC系统的控制,包括与地面垂直的工作台,工作台上设有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时用于放置线圈的第一放置机构,第一放置机构的一侧设有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用于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处理的钢刷机构;第一放置机构的正上方设有可沿工作台上下滑动地夹紧机构,在第一放置机构与夹紧机构之间设有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与夹紧机构配合对线圈内部进行抛光处理的第二放置机构;还包括用于放置抛光后线圈的平台,所述平台可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且位于钢刷机构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再加工后线圈的质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对任意电机的旧线圈进行抛光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器件抛光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各种资源的不断消耗和减少,对于制造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一将废旧器件再利用,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不再消耗资源。其中,废旧电机线圈的再加工利用成为现有再加工领域的一项支柱行业。目前,废旧线圈主要来源于废旧电机,例如车辆电机等,选用没有大损伤的定子线圈,只需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即可再次利用,其中,对上述定子线圈的加工处理中对线圈抛光是最初步的处理方式。而现有技术对线圈的抛光采用如图1所示的设备,包括支架A,所述支架A的一端固设有用于对旧线圈进行抛光的钢刷B,支架A上设有滑轨C,在滑轨C上滑动设有底座D,所述底座D上固设有用于放置待处理线圈的模座E,而底座D的一端设有把手F,需要对线圈进行抛光时,工作人员首先通过把手F将整个底座沿滑轨C向外拉出,即远离钢刷B,然后将需要抛光的旧线圈放置到模座E上,之后再通过把手F将整个底座D沿滑轨C推回到位,即令线圈与钢刷B接触,最后启动外部电机设备H带动钢刷B运转,完成对旧线圈的抛光。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整个过程需要有外部工作人员通过把手将底座拉出、推入,自动化程度低,相对工作效率也较低;并且由于采用钢刷只能对线圈的外部进行抛光,无法对线圈内部进行抛光,造成抛光后的线圈质量差,再利用时出现故障的可能性高,不能满足再应用节省能源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即能够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能够对旧线圈内外进行复合抛光,提高就线圈的加工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它包括:基于外部PLC系统的控制,包括与地面垂直的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时用于放置线圈的第一放置机构,所述第一放置机构的一侧设有用于对旧线圈外部进行抛光处理的钢刷机构,所述钢刷机构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第一放置机构的正上方设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可沿工作台上下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在第一放置机构与夹紧机构之间设有与夹紧机构配合用于对线圈内部进行抛光处理的第二放置机构,所述第二放置机构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还包括用于放置抛光后线圈的平台,所述平台可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且位于钢刷机构的上方。作为对本技术中第一放置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一放置机构包括可旋转的第一圆台,所述第一圆台顶端上设有至少两个在外部PLC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远离的第一机械爪,所述线圈套装在第一机械爪外,还包括为第一放置机构提供动力的第四动力机构,所述第四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圆台固连,其控制信号输入端接收外部PLC系统的控制信号。作为对本技术中钢刷机构的限定:所述钢刷机构包括固设于工作台上的第一支撑台,所述第一支撑台上沿工作台长度方向固设有第一滑轨,第一滑轨上滑动设有第一电机、以及与第一电机动力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钢刷,所述第一电机的控制输入端连接外部PLC控制系统,所述第一支撑台上还固设有通过外部PLC系统控制而对第一电机与钢刷进行推动的第一动力机构。作为对本技术中夹紧机构的限定: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可旋转的第二圆台,所述第二圆台底端设有至少两个在外部PLC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靠近的第二机械爪,所述线圈在进行内部抛光时容纳与夹紧的第二机械爪内;工作台上沿工作台高度方向固设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圆台在外部PLC系统的控制下可滑动地设于第二滑轨上;还包括第五动力机构,所述第五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圆台固连,其控制信号输入端接收外部PLC系统的控制信号。作为对本技术中第二放置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二放置机构包括固设于工作台上的第二支撑台,所述第二支撑台上沿工作台长度方向设有第三滑轨,第三滑轨上滑动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固设有第二电机,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设有在外部PLC系统控制下与电机输出轴一起转动、用于对线圈进行内部抛光的抛光刷,还包括通过外部PLC系统控制而对第二支撑台进行推动的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固设于第二支撑台一侧的工作台上,且与第二支撑台固连,其输出动力朝向夹紧机构的方向。作为对本技术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支撑台设置第二动力机构的一侧还设有用于对第二支撑台进行定位的第三动力机构,所述第三动力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共同固设于工作台上,其控制输入端与外部PLC系统相连,其输出动力朝向夹紧机构的方向,且与第二支撑台非固连设置。作为对本技术的最后一种限定:所述工作台上、位于钢刷机构的上方固设有第三支撑台,第三支撑台上固设有第四滑轨,所述平台可滑动地设于第四滑轨上,所述平台还与第六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出端固连,第六动力机构的控制输入端接收外部PLC系统的信号。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I)本技术基于外部PLC系统的控制,只需要人工将线圈放置到第一放置机构上即可自动完成对线圈的内外抛光,且设置有平台用于放置加工好的线圈,全程自动化处理,无需人工参与,极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具有第一放置机构和第二放置机构,能够分别完成对线圈的内外抛光,对线圈的再加工程度极高,令线圈的再加工后的实用性尚,极大地提尚了线圈再加工的质量;(2)本技术的所有第一机械爪之间设置为距离可调,且在对线圈进行外部抛光时,所有第一机械爪彼此之间远离,因此可以在对线圈进行外部抛光时对线圈施加向外的支撑力,令钢刷对线圈更好的进行抛光;(3)本技术的所有第二机械爪之间也设置为距离可调,且在对线圈进行内部抛光时,所有第二机械爪彼此之间相互靠近,因此可以在对线圈进行内部抛光时对线圈施加向内的抓紧力,令抛光刷对线圈更好的进行内部抛光。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再加工后线圈的质量。本技术适用于对任意电机的旧线圈进行抛光处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抛光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丨一工作台,21一第一圆台,22一第二圆台,31一第一连接板,32一第二连接板,41一第一安装板,42一第二安装板,43一第二安装板,44一第四安装板,51 一第一机械爪,52—第二机械爪,61—第一滑轨,62—第二滑轨,63—第三滑轨,64—第四滑轨,71—第一支撑台,72—第二支撑台,73—第三支撑台,81—第一电机,82—第二电机,9/B—钢刷,1一抛光刷,11 一平台,A—支架,C一滑轨,D—底座,E—模座,F—把手,H—电机。【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其基于外部PLC系统的控制,如图2所示,包括:(I)工作台1,作为所有机构的承载,其与地面垂直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工作台I设置为高度大于长度的块状结构,其余的机构均设置在工作台I的同一侧面上。(2)第一放置机构,当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时用于放置线圈,所述第一放置机构设于工作台I上,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圆台21,所述第一圆台21通过第一连接板31固设于第一安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电机线圈内外抛光的复合抛光机,基于外部PLC系统的控制,包括与地面垂直的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时用于放置线圈的第一放置机构,所述第一放置机构的一侧设有用于对线圈外部进行抛光处理的钢刷机构,所述钢刷机构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第一放置机构的正上方设有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可沿工作台上下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在第一放置机构与夹紧机构之间设有与夹紧机构配合用于对线圈内部进行抛光处理的第二放置机构,所述第二放置机构可沿工作台左右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还包括用于放置抛光后线圈的平台,所述平台可滑动地设于工作台上、且位于钢刷机构的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言光
申请(专利权)人:河间市久久机电有限公司郭言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