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0735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1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以及至少一个定位件,其中,至少一个定位件设置在上压板与下压板中任一压板上并朝向另一压板延伸,定位件沿其延伸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的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局部加强层精确定位至车顶内衬的脆弱区域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总的来说涉及车辆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
技术介绍
在车辆领域中,车顶内衬通常会在脆弱区域(例如天窗和顶置凸轮轴区域)破裂。因而现有技术通常在层压形成的车顶内衬中添加额外的玻璃纤维层来局部加强车顶内衬的这些脆弱区域。但是,当将额外的玻璃纤维层添加到车顶内衬时,很难在使用模具制造车顶内衬的过程中将玻璃纤维层定位在期望的合适位置,因为在成型过程中玻璃纤维层会相对于车顶内衬的其他层移动。而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额外的玻璃纤维层能够覆盖住上述的脆弱区域,通常将玻璃纤维层的面积设计为大于上述脆弱区域的面积。然而这种更大面积的额外玻璃纤维覆盖了车顶内衬中不期望被覆盖的区域,这将非常不利地影响诸如NVH(噪声、振动和不顺平性)等车顶内衬的性能,更严重的是可能影响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类似地,当诸如PET膜等气流隔热膜在车顶内衬的成型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时,同样会影响车顶内衬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局部加强层精确定位至车顶内衬的脆弱区域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以及至少一个定位件,其中,至少一个定位件设置在上压板与下压板中任一压板上并朝向另一压板延伸,定位件沿延伸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的面积。根据本技术,至少一个定位件包括辅助定位件,辅助定位件可拆卸地设置在上压板或下压板上的预定位置。根据本技术,每个定位件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多边形。根据本技术,每个定位件均包括侧壁和由侧壁相交形成的顶点。根据本技术,至少一个定位件设置在下压板上并朝向上压板延伸,上压板包括与每个定位件位置对应的通孔。根据本技术,上压板和下压板均包括成品区域和废料区域,所有定位件设置在废料区域中。根据本技术,上压板和下压板均包括成品区域和废料区域,辅助定位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成品区域和/或废料区域。根据本技术,定位件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一一体形成,或者定位件焊接在上压板和下压板之一上。根据本技术,定位件可拆卸地连接在上压板和下压板之一上。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顶内衬通过上述模具制造。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通过位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并且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定位件将车顶内衬的加强玻璃纤维层精确定位至车顶内衬的局部脆弱区域,并且加强玻璃纤维层的面积与局部脆弱区域的面积相等,从而避免了使用面积过大的加强玻璃纤维层来覆盖局部脆弱区域的现象,因此,提高了车顶内衬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的定位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车顶内衬的加强玻璃纤维层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的可选实施例中定位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车顶内衬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车顶内衬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本技术的用于制造车顶内衬40的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压板10和下压板20以及至少一个定位件30。具体而言,定位件30的数量根据定位需要而确定。其中,至少一个定位件30设置在上压板10与下压板20中任一压板上并朝向另一压板延伸,定位件30沿其延伸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横截面311和第二横截面312,第一横截面311的面积大于第二横截面312的面积。例如,定位件30的横截面积沿延伸方向逐渐减小,或者定位件30沿着其延伸方向具有波形的外表面,以有利于对车顶内衬40的定位。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定位件30设置在下压板20上并朝向上压板10延伸,定位件30的横截面积沿着从下压板20到上压板10的方向逐渐减小。当然可以理解,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件30可设置在上压板10上并朝向下压板20延伸,定位件30的横截面积沿着从上压板10到下压板20的方向逐渐减小。该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定位件30将车顶内衬40的加强玻璃纤维层50精确定位至车顶内衬40的局部脆弱区域,并且加强玻璃纤维层50的面积与局部脆弱区域的面积相等,从而避免了使用面积过大的加强玻璃纤维层50来覆盖局部脆弱区域的现象,因此,提高了车顶内衬40的性能。优选地,定位件30与上压板10和下压板20之--体形成,或者定位件30焊接在上压板10和下压板20之一上。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位件30可以根据模制的需要可拆卸地连接至上压板10或者下压板20上,定位件30在车顶内衬40模制完成后可以拆卸下来保存,或者根据需要更换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定位件30来确保模制质量。继续参照图1,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定位件30均包括侧壁31和由侧壁相交形成的顶点32。通过这样结构使得每个定位件30都在其自由端形成尖端,该尖端能够在车顶内衬40的模制过程刺穿车顶内衬40的其他层,例如非纺织层、玻璃纤维层、织物层和层等。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定位每个层,并且将加强纤维层50精确地定位在车顶内衬40的局部脆弱位置。优选地,至少一个定位件包括辅助定位件(未示出),辅助定位件可拆卸地设置在上压板10或下压板20上的预定位置。应当理解,可以根据具体的定位需要,在上压板10或下压板20的预先确定的中心区域或边缘区域设置辅助定位件,辅助定位件用于帮助定位件30确定车顶内衬40的各个层的位置,使每个层,特别是加强玻璃纤维层50,能够精确定位,而不致在模制过程发生相对位移,影响车顶内衬的性能。参照图1,至少一个定位件30设置在下压板20上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造车顶内衬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压板和下压板以及至少一个定位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定位件设置在所述上压板与所述下压板中任一压板上并朝向另一压板延伸,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具有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横截面的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沐辉张鹏飞王秋菊徐伟张开定
申请(专利权)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