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移动式线性覆盖工具,包括接口、活塞杆、主油缸、后端盖、基座和把手,所述接口固定连接在主油缸的左端,中心设有与设置在主油缸中的活塞杆间隙配合的圆孔,所述后端盖的法兰固定连接在主油缸缸体的右端面上;所述基座剖截面为形罩壳,套装在主油缸的右端,与间隙配合套装在主油缸外圆柱上的导向支撑套相连接,所述把手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的外圆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右端壁上还设有一方形内孔,所述后端盖右端面上还设有一圆形凸台,通过圆形凸台和方形内孔自左至右设置有使所述主油缸相对于所述基座绕轴线旋转的旋转机构和作轴向左右移动的移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系统简化,可靠性高,检修维护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 本技术设及水下采油树上一种阀口操作工具,具体是设及一种旋转移动式线 性覆盖工具。属于海上采油
技术介绍
: -种线性覆盖装置,其主体结构为:带有与采油树阀口作固定连接接口的单作用 油缸,用于打开或关闭水下采油树上阀口的一种工具,且该装置符合机器人携带和操作标 准。 水下采油树是在油(气)井完井后进行测试油气时,或自喷井采油时的一种井口控 制装置。采油树上设有阀口,用于控制和调节油井的生产,W及日常维护清蜡等工作。为了 控制采油树上的阀口,通常使用机器人携带覆盖装置,沿着采油管道移动至采油树旁专为 机器人工作设立的平台上,机器人在平台上进行自我定位固定后,再将覆盖装置固定到阀 座上,其固定方式类似于陆地上消防栓与消防水带之间的固定方式,即机器人先将覆盖装 置接口的齿槽插入阀座,再旋转覆盖装置,使其齿槽与阀座上的齿晒合,从而完成线性覆盖 装置与阀口的固定。覆盖装置与阀口固定好后,在机器人的操作下,单作用油缸开始工作, 其活塞杆向前移动推动阀口的阀忍,将采油树上的阀口打开或关闭。工作完成W后,活塞杆 退回,机器人反向旋转覆盖装置,使其退出齿槽与齿之间的晒合,再将覆盖装置退出阀座。 因此,该工具在操纵阀口时,要求机器人在完成自我定位、固定的同时,还要对工 具分别进行直线移动和围绕阀座旋转运动,不仅使机器人系统过于复杂,同时也提高了机 器人发生故障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机器人的可靠性,且机器人的价格随着机器人自由度的 增加而增加,也大大降低了机器人的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 本技术通过增加一种线性覆盖装置的自由度,在机器人完成自我定位、固定 后,机器人携带的覆盖装置接口将于水下采油树的阀口对齐,覆盖装置通过自动控制,利用 其自身机构,自动完成将自身固定到阀座上,再打开或关闭水下采油树的阀口。从而大大简 化了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对水下采油树的检修、维护成 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W下技术方案予W实现。 -种旋转移动式线性覆盖工具,包括接口 1、活塞杆4、主油缸40、后端盖7、基座9和 把手6,所述接口 1固定连接在主油缸40的左端,中屯、设有与设置在主油缸40中的活塞杆4间 隙配合的中屯、圆孔,所述后端盖7的法兰固定连接在主油缸40缸体的右端面上;所述基座9 剖截面为"3 "形罩壳,套装在主油缸40的右端,与间隙配合套装在主油缸40外圆柱上的导 向支撑套18相连接,所述把手6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9的外圆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9 的右端壁上还设有一方形内孔91,所述后端盖7右端面上还设有一圆形凸台71,通过圆形凸 台71和方形内孔91自左至右设置有使所述主油缸40相对于所述基座9绕轴线旋转的旋转机 构和作轴向左右移动的移动机构。 上述所述的旋转机构包括法兰盘8、导向移动支架5和旋转油缸16,所述法兰盘8为 一端开有大孔口 82,另一端开有小孔口 81,且过孔中屯、线断开构成两个半圆形桶状体,其中 所述大孔口82套扣在所述后端盖7右端凸台71外圆周上设有的环槽72中,所述小孔口81对 应所述后端盖7右端面上设有的圆形盲孔73;所述导向移动支架5,为左端设有环形法兰51, 右端设有方形端板53的长方体框架;所述旋转油缸16由一端设有法兰的缸体和转轴构成; 其中导向移动支架5安置在所述基座9设有的方形内孔91中,所述旋转油缸16的缸体安置在 导向移动支架5的长方体框架内,转轴穿过所述法兰盘8的小孔口 81采用键与盲孔73连接, 法兰左端紧贴法兰盘8,右端紧贴导向移动支架5设有的环形法兰51,采用螺栓连接。 上述所述的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油缸10和对合法兰13,所述移动油缸10由一端设 有法兰的缸体和活塞杆构成,其中法兰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9的右端面上,活塞杆通过所述 对合法兰13与所述导向移动支架5右端设有的方形端板53相连接。 上述所述移动油缸10的移动行程为26毫米,即为接口 1的工作高度巧毫米余量。 上述所述旋转油缸16的转动角度为0~45° ± 1°。 上述所述的基座9的圆周壁上还开有若干工艺孔92。 上述所述长方体框架由至少四根圆棒52均布,一端与环形法兰51连接,另一端与 方形端板53四周连接构成,且圆棒52内切于方形端板53的边线。 上述所述端板53,其四角上均设有一根圆棒52。 上述所述的接口 1为标准A型接口,符合GB/T21412-2010标准;所述的把手6为B型 把手,符合GB/T21412-2010标准。 本技术专利的有益效果: 本技术通过增加覆盖工具的自由度,使水下机器人在采油树旁的平台上,完 成自我定位,自我固定后,通过设计,覆盖工具接口 1的轴线将与采油树的阀口接口的轴线 自动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实现机器人携带的覆盖装置接口 1将于水下采油树的阀口对齐; 覆盖工具通过外部指令,即可利用自身携带的移动机构和转动机构,自动将其接口与采油 树上阀口接口固定连接,再由主油缸40打开或关闭水下采油树的阀口;从而大大简化了机 器人系统,提高了系统整体可靠性;同时降低了机器人的采购成本,降低了对水下采油树阀 口的检修、维护成本。 通过合理的位置设计,保证机器人携带覆盖工具工作时,当旋转油缸16逆时针转 动至其限位点时,使接口 1与采油树阀口的接口的连接位置相对应,保证接口 1能够顺利插 入采油树阀口接口的底部,当旋转油缸16顺时针转动至其限位时,其接口 1位置与采油树阀 口接口的锁紧位置相对应。 此外,导向移动支架5既传递了移动油缸10的移动,还为旋转油缸16提供了支撑, 使产品结构更加简洁、紧凑,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旋转移动式线性覆盖工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后端盖7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法兰盘8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右视图, 图5是图1中导向移动支架5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B-B向视图, 图7是图5的A向视图, 图中:1、接口,4、活塞杆,40、主油缸,5、导向移动支架,51、环形法兰,52、圆棒,53、 端板,6、把手,7、后端盖,71、凸台,72、环槽,73、盲孔,8、法兰盘,81、小孔口,82、大孔口,9、 基座,91、方形内孔,92、工艺孔,10、移动油缸,13、对合法兰,16、旋转油缸,18、导向支撑套。【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 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本
技术人员可W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运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 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 本技术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阅读者正对附图时,阅读者的左边即 为左,阅读者的右边即为右,而非对本技术的特定限定。 本技术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W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W是部件间 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旋转移动式线性覆 盖工具,包括接口 1、活塞杆4、主油缸40、后端盖7、基座9和把手6 ;接口 1为A型,符合GB/ T21412-2010标准,固定连接在主油缸40的左端,中屯、设有与设置在主油缸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移动式线性覆盖工具,包括接口(1)、活塞杆(4)、主油缸(40)、后端盖(7)、基座(9)和把手(6),所述接口(1)固定连接在主油缸(40)的左端,中心设有与设置在主油缸(40)中的活塞杆(4)间隙配合的中心圆孔,所述后端盖(7)的法兰固定连接在主油缸(40)缸体的右端面上;所述基座(9)剖截面为形罩壳,套装在主油缸(40)的右端,与间隙配合套装在主油缸(40)外圆柱上的导向支撑套(18)相连接,所述把手(6)固定连接在所述基座(9)的外圆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9)的右端壁上还设有一方形内孔(91),所述后端盖(7)右端面上还设有一圆形凸台(71),通过圆形凸台(71)和方形内孔(91)自左至右设置有使所述主油缸(40)相对于所述基座(9)绕轴线旋转的旋转机构和作轴向左右移动的移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世杰,曹伟枫,张建,程友祥,唐文献,李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