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99277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1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包括一具有定滑轮的定块、一具有动滑轮的动块、一由动力源带动并设在内管下方的卷轮、一动块连接的推杆以及一连接定块、动块与卷轮的绳索,该定块是固定在内管的顶端,而动块是活动设置于内管中,动块是连接推杆的下端,推杆的上端是跨过内管顶问题而连接在中管顶部上;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或动块上,另一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通过绳索配合由动力源达引,由动块与定块之间距离的变化实现伞具的自动展开与收合。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实现完全打开与完全收合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因气候变化无常,使得每个人身上皆有携带雨伞的习惯,以防止突如其来的大雨被淋成落汤鸡。但是,早期的雨伞需用手将伞骨架往上推至一定位置方能将雨伞撑开,一旦骤雨急下时往往来不及将雨伞撑开便已淋湿了。因此,有人便设计出一种雨伞,在握柄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在欲乘车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自动开收伞内部的典型结构可参阅2002年2月13日授权公告的,公告号为CN2476208Y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控制装置”。该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是:当欲将伞打开时,向下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伞中棒内部的开伞弹簧释放能量,将伞中棒向上弹伸,使伞打开;而当欲将伞收起时,再次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内的扣头也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扣头呈释放状态,在伞面骨架上的收伞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伞面呈收伞状态,扣头则由拉绳拉回到伞中棒上方;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达到完全收伞,还要再用力将伞面部分向握柄处推动,使伞中棒缩短,开伞弹簧重新积蓄能量,伞中棒及扣头重新受握柄内的控制装置控制,这样伞具才完全呈收折状态。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基本上与上述专利前案相同,例如申请号为:01217730.X、01237609.4、01262761.5、03267824.X等等中国技术专利,所不同的大都是握柄内部的用于控制伞中棒及扣头的控制装置。因此,以上列举的自动开收伞,实质上仅为自动开伞而半自动收伞的功能,并无法将伞具完全收合至开伞的起始状态实现全自动的功能,必需要借助到二次施力方可将伞具收合至全收拢的状态。于是本案设计人便设计了可以实现伞具的自动打开与自动完全收拢的全自动开收伞,其主要是通过设置在中棒中的开收伞控制系统与设置于伞柄及中棒中的开收伞操作系统实现,即开收伞操作系统会提供一定的驱动力配合开收伞控制系统实施伞具的自动开收功能。此开收伞控制系统主要是由驱动机构配合一丝杆结构而牵动中棒各节管件之间的展开与收合,此丝杆结构相对成本较高。因此,本案设计人认为此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仍存在未臻完善之处,本案便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的功效。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是配合伞具的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由外管、中管与内管构成的中棒组、上巢、下巢、开收伞执行系统及具有动力源的伞柄而实施;其中:该开收控制机构包括一具有定滑轮的定块、一具有动滑轮的动块、一由动力源带动并设在内管下方的卷轮、一动块连接的推杆以及一连接定块、动块与卷轮的绳索,该定块是固定在内管的顶端,而动块是活动设置于内管中,动块是连接推杆的下端,推杆的上端是跨过内管顶问题而连接在中管顶部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偶数时,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上,另一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奇数时,则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动块上,另一端依次各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所述定块上还设有第二定滑轮,即定块上设有两个滑轮,而动块上亦设置一个动滑轮,则绳索的一端是先固定在动块上,另一端先跨过定块的定滑轮,接着跨过动块上的动滑轮、再跨过第二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所述定块上设置两个定滑轮,即滑轮与第二定滑轮;而动块上亦设有两个动滑轮,即动滑轮与第二动滑轮,则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6,另一端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第二动滑轮、第二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所述定块可直接形成在内管顶端的顶管塞子上。所述中棒组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该外管上端设置有一外管滑轮,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与中管配合的外管固定圈;所述中管的顶端固定有一设有中管滑轮的中管塞子,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外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所述内管下端固定于伞柄上。所述开收伞执行系统包括一下巢拉绳、一变比拉绳及一内管拉绳;其中下巢拉绳的一端固定在中管塞子上,另一端穿过外管并绕过外管滑轮后与下巢固定在一起;变比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从中管底部穿出并绕过中管固定圈的中管固定圈滑轮后,再穿进中管,从中管上端穿出,穿进外管,并从外管上端穿出后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穿过中管,绕过中管塞子的滑轮后,穿入中管与外管之间并固定在外管下端。所述变比拉绳与内管拉绳为同一条接绳。所述推杆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体。所述推杆为一个硬质管体。所述动力源为一马达或为机械驱动配合变速齿轮组而带动卷轮。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的开收控制机构通过设置具有定滑轮的定块、与具有动滑轮并通过推杆连接中管的动块、通过绳索配合由动力源达引,由动块与定块之间距离的变化实现伞具的自动展开与收合。因此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利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A为本技术伞具的开伞状态示意图1;图1B为本技术伞具的开伞状态示意图2;图2A为本技术伞具的收伞状态示意图1;图2B为本技术伞具的收伞状态示意图2;图3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1开伞状态示意图1;图3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1开伞状态示意图2;图4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1收伞状态示意图1;图4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1收伞状态示意图2;图5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2开伞状态示意图1;图5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2开伞状态示意图2;图6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2收伞状态示意图1;图6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2收伞状态示意图2;图7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3开伞状态示意图1;图7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3开伞状态示意图2;图8A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3收伞状态示意图1;图8B为本技术开收控制机构实施例3收伞状态示意图2。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A至图8B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此全自动伞,以三折伞为例进行说明,此开收控制机构F是配合伞具的伞骨架A、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图中未示出)、中棒组B、上巢C、下巢D、开收伞执行系统E及伞柄G而实施。所述伞骨架A的各伞骨A1与对应的上巢C、下巢D配合在一起,同时各伞骨A1上分别设有收伞弹簧A2。所述中棒组B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B1、中管B2及内管B3;其中在外管B1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1,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2;所述外管塞子1上部设置有外管滑轮11;所述外管固定圈2为一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外管B1中,而下端形成凸沿21而凸伸于外管B1之外;中管B2的顶端固定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是配合伞具的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由外管、中管与内管构成的中棒组、上巢、下巢、开收伞执行系统及具有动力源的伞柄而实施;其特征在于:该开收控制机构包括一具有定滑轮的定块、一具有动滑轮的动块、一由动力源带动并设在内管下方的卷轮、一动块连接的推杆以及一连接定块、动块与卷轮的绳索,该定块是固定在内管的顶端,而动块是活动设置于内管中,动块是连接推杆的下端,推杆的上端是跨过内管顶问题而连接在中管顶部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偶数时,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上,另一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奇数时,则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动块上,另一端依次各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是配合伞具的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由外管、中管与内管构成的中棒组、上巢、下巢、开收伞执行系统及具有动力源的伞柄而实施;其特征在于:该开收控制机构包括一具有定滑轮的定块、一具有动滑轮的动块、一由动力源带动并设在内管下方的卷轮、一动块连接的推杆以及一连接定块、动块与卷轮的绳索,该定块是固定在内管的顶端,而动块是活动设置于内管中,动块是连接推杆的下端,推杆的上端是跨过内管顶问题而连接在中管顶部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偶数时,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上,另一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当定块上的定滑轮与动块上的动滑轮形成奇数时,则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动块上,另一端依次各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块上还设有第二定滑轮,即定块上设有两个滑轮,而动块上亦设置一个动滑轮,则绳索的一端是先固定在动块上,另一端先跨过定块的定滑轮,接着跨过动块上的动滑轮、再跨过第二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块上设置两个定滑轮,即滑轮与第二定滑轮;而动块上亦设有两个动滑轮,即动滑轮与第二动滑轮,则绳索的一端是固定在定块6,另一端是依次跨过动滑轮、定滑轮、第二动滑轮、第二定滑轮后固定在卷轮上。
4.如权利要求1、2或者3所述的全自动开收伞的开收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块可直接形成在内管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添成宋顺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