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98296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1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它包括拉筋和调节装置,所述拉筋两端各通过一个调节装置与汽轮机汽缸内壁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装置、第一螺杆、螺母、第二螺杆和过渡板,所述固定装置一端与所述汽轮机汽缸内壁连接,所述固定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再与所述螺母连接,所述螺母再与所述第二螺杆连接,所述第二螺杆再与所述过渡板连接,所述过渡板再与所述拉筋连接。本实用可调节拉筋的张紧程度,有效解决了汽轮机内部在转运或加工过程中易变形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轮机
,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上的浮动可调拉筋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轮机是一种以蒸汽为动力,并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旋转机械,是现代火电发电厂中应用最广泛的原动机。目前以600MW和1000MW机组为主导产品。而汽缸是汽轮机的外壳,其作用是将汽轮机的通流部分与大气隔开,形成封闭的汽室,保证蒸汽在汽轮机内部完成能量的转换过程。汽缸分高、中、低压缸,有单层缸和双层缸两种形式,双层缸即为内缸和外缸。外缸特点:尺寸大、内部结构空,在转运和加工过程中易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用于解决汽轮机内部在转运或加工过程中易变形的技术问题。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它包括拉筋和调节装置,所述拉筋两端各通过一个调节装置与汽轮机汽缸内壁连接,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装置、第一螺杆、螺母、第二螺杆和过渡板,所述固定装置一端与所述汽轮机汽缸内壁连接,所述固定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再与所述螺母连接,所述螺母再与所述第二螺杆连接,所述第二螺杆再与所述过渡板连接,所述过渡板再与所述拉筋连接。为了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螺母上设置手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连接板和固定板,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汽轮机汽缸内壁连接,所述固定板用于与所述第一螺杆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第一螺杆一端设置突起的台阶,所述第一螺杆另一端贯穿固定板上设置的螺纹孔后再与所述螺母连接。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台阶与所述固定板之间的第一螺杆上设置第一锥面垫圈和第一球面垫圈,所述第一锥面垫圈和第一球面垫圈相配合。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螺母之间的第一螺杆上设置六角螺母。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六角螺母与所述螺母之间的第一螺杆上设置第二锥面垫圈和第二球面垫圈,所述第二锥面垫圈和第二球面垫圈相配合。本技术还可以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案,所述过渡板焊接在所述第二螺杆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技术的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可调节拉筋的张紧程度,有效解决了汽轮机内部在转运或加工过程中易变形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文件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对本申请文件中一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的附图。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浮动可调拉筋结构整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调节装置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调节装置另一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1-固定装置,2-第一螺杆,3-螺母,4-第二螺杆,5-过渡板,6-手柄,7-拉筋,8-调节装置,9-汽轮机汽缸内壁,10-连接板,11-固定板,12-台阶,13-第一锥面垫圈,14-第一球面垫圈,15-六角螺母,16-第二锥面垫圈,17-第二球面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1~图3所示,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它包括拉筋7和调节装置8,所述拉筋7两端各通过一个调节装置8与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固定装置1、第一螺杆2、螺母3、第二螺杆4和过渡板5,所述固定装置1一端与所述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述固定装置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2连接,所述第一螺杆2再与所述螺母3连接,所述螺母3再与所述第二螺杆4连接,所述第二螺杆4再与所述过渡板5连接,所述过渡板5再与所述拉筋7连接。所述螺母3上设置手柄6。所述固定装置1包括连接板10和固定板11,所述连接板10用于与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述固定板11用于与所述第一螺杆2连接。所述第一螺杆2一端设置突起的台阶12,所述第一螺杆2另一端贯穿固定板11上设置的螺纹孔13后再与所述螺母3连接。所述台阶12与所述固定板11之间的第一螺杆2上设置第一锥面垫圈13和第一球面垫圈14,所述第一锥面垫圈13和第一球面垫圈14相配合。所述固定板11与所述螺母3之间的第一螺杆2上设置六角螺母15。所述六角螺母15与所述螺母3之间的第一螺杆2上设置第二锥面垫圈16和第二球面垫圈17,所述第二锥面垫圈16和第二球面垫圈17相配合。所述过渡板5焊接在所述第二螺杆4上。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拉筋(7)和调节装置(8),所述拉筋(7)两端各通过一个调节装置(8)与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述调节装置(8)包括固定装置(1)、第一螺杆(2)、螺母(3)、第二螺杆(4)和过渡板(5),所述固定装置(1)一端与所述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述固定装置(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2)连接,所述第一螺杆(2)再与所述螺母(3)连接,所述螺母(3)再与所述第二螺杆(4)连接,所述第二螺杆(4)再与所述过渡板(5)连接,所述过渡板(5)再与所述拉筋(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拉筋(7)和调节装置(8),
所述拉筋(7)两端各通过一个调节装置(8)与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接,所
述调节装置(8)包括固定装置(1)、第一螺杆(2)、螺母(3)、第二螺杆
(4)和过渡板(5),所述固定装置(1)一端与所述汽轮机汽缸内壁(9)连
接,所述固定装置(1)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螺杆(2)连接,所述第一螺杆(2)
再与所述螺母(3)连接,所述螺母(3)再与所述第二螺杆(4)连接,所述第
二螺杆(4)再与所述过渡板(5)连接,所述过渡板(5)再与所述拉筋(7)
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3)上
设置手柄(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动可调拉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1)
包括连接板(10)和固定板(11),所述连接板(10)用于与汽轮机汽缸内壁
(9)连接,所述固定板(11)用于与所述第一螺杆(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男林刚李芳
申请(专利权)人:德阳市东汽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