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壳体,设备壳体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上设置有湍流混合器和混合剂混合器,设备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和污泥排泥管阀系统,进水管与湍流凝聚装置的流质入口连接,由进水管流进的污水依次流经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后从出水管排出,湍流凝聚装置和受控沉淀装置过滤后排出的污泥由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简单,出水效果好,摒弃了占地面积大、需要单独设置反洗水泵及管阀系统等不足,克服了初期投资高、运行费用高、设备维护量大等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混凝沉淀过滤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与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水资源不断受到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严重威胁。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2000~2004年排放污水总量从415亿吨增长到482亿吨,年均污水排放增长率为3.8%。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得当的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中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威胁人们的饮水安全。因此,水资源保护势在必行。“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长江、黄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0%以上,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2/18质达到Ⅲ类的比例要高于93%,要求到2017年前全面消灭劣V类水。由此将带来约2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水处理市场将迎来极大机遇。近年来,净水设备朝着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一体化净水处理设备应运而生。我们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各种污水处理设备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效、集成的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由于其投资少,运作和管理方便,费用低,还可以规模化,从而缓解了水处理行业对水处理设备的资金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的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湍流混合器和混合剂混合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和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湍流凝聚装置的流质入口连接,由所述进水管流进的污水依次流经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后从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和受控沉淀装置过滤后排出的污泥由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排出。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湍流凝聚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一侧,所述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和集水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另一侧,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底部,所述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和集水装置由下至上间隔设置,所述集水装置上设置有用于对高效滤布进行清洗的换洗液出口。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包括间隔布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底部的若干排泥斗,每一排泥斗底部设置有排泥管阀。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和所述集水装置之间设置有出水渠。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壳体为敞口式,所述设备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围栏,所述设备壳体的侧部设置有连接所述设备壳体的顶部的检修楼梯。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壳体采用碳钢防腐材质制成。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结构简单,工艺先进,具有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运行维护简单,出水效果好;本技术与普通混凝沉淀设备、过滤设备方式相比,摒弃了占地面积大、需要单独设置反洗水泵及管阀系统等不足,克服了初期投资高、运行费用高、设备维护量大等缺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技术采用重力流,无机械设备,不耗电,运行费用非常低,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壳体1000,为了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壳体1000采用碳钢防腐材质制成。设备壳体1000为敞口式,设备壳体1000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围栏1010,设备壳体1000的侧部设置有连接设备壳体1000的顶部的检修楼梯1020。设备壳体10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100和出水管200。进水管100上设置有湍流混合器800和混合剂混合器(图中未示出)。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设置有湍流凝聚装置300、受控沉淀装置400、高效滤布500、集水装置600和污泥排泥管阀系统700,进水管100与湍流凝聚装置300的流质入口310连接,由进水管100流进的污水依次流经湍流凝聚装置300、受控沉淀装置400、高效滤布500、集水装置300后从出水管200排出,湍流凝聚装置300和受控沉淀装置400过滤后排出的污泥由污泥排泥管阀系统700排出。为了使得设备壳体1000内部装置分配更加合理紧凑,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设备壳体1000的左右两外侧分别为混合区a和出水区b,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左侧为絮凝区c,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右侧由下至上分别为沉淀分离区d、过滤区e、集水区f,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底部为排泥区g。湍流凝聚装置300设置在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左侧的絮凝区c内,污泥排泥管阀系统700设置在设备壳体1000的内腔底部的排泥区g内,受控沉淀装置400、高效滤布500和集水装置300分别由下至上间隔设置在沉淀分离区d、过滤区e、集水区f内。本实施例中的集水装置300上设置有用于对高效滤布500进行清洗的换洗液出口610,采用滤后水冲洗高效滤布500的设计,使得本技术不需要单独设置滤布冲洗系统,降低了设备的运行费用和设备维护难度。本技术采用湍流混合器800,使水通过混合结构时,在设备内迅速产生均匀的高频微涡旋,混凝剂的水解产物瞬间进入水体细部,与原水中的胶体颗粒得到充分混合,使胶体瞬时脱稳,同时水流的强剪切力迅速阻断了微絮体的不合理长大,混合效果理想。湍流混合器800可以采用玻璃钢、不锈钢等多种材质制成。湍流凝聚装置300利用颗粒碰撞发生凝聚的效应,通过改变水流结构形式创造絮凝条件,控制湍流强度,从而形成不同强度的微涡旋,控制碰撞强度和有效碰撞次数,在短时间内发生凝聚,通过水力分级和可变受控流态控制,使得水流剪切力逐级递减,絮体不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湍流混合器和混合剂混合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和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湍流凝聚装置的流质入口连接,由所述进水管流进的污水依次流经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后从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和受控沉淀装置过滤后排出的污泥由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的外侧分别设置
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湍流混合器和混合剂
混合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设置有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
布、集水装置和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湍流凝聚装置的流质
入口连接,由所述进水管流进的污水依次流经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受控沉淀
装置、高效滤布、集水装置后从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湍流凝聚装置和受控
沉淀装置过滤后排出的污泥由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滤沉一体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凝
聚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一侧,所述受控沉淀装置、高效滤布和集
水装置设置在所述设备壳体的内腔另一侧,所述污泥排泥管阀系统设置在所
述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东明,吕树梅,张立雷,于春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万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