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94974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它包括燃烧室、由布风板、风帽组成的流化床,放渣管的上端与炉膛内的布风板相连接,布风板上设有风帽,放渣管的下端伸出风室后连接有放渣阀、冷渣机,流化床下部通过隔墙分为主床、副床,主床、副床上部连通,在主床、副床底部均设置有风帽,放渣管包括主床放渣管和副床放渣管,副床可以设置在主床两侧、前后或中间的任意部位;副床上部的空间内设置埋管受热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锅炉的燃烧与传热分开,整个燃烧过程有控制的分别在主床、副床中进行,达到了较高的燃烧效率,解决了现有锅炉中因埋管过快磨损带来的运行不可靠的问题,延长检修与维护的周期;排出的灰渣温度低,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放渣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或鼓泡流化床锅炉的放渣装置。
技术介绍
流化床锅炉分为鼓泡流化床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鼓泡床锅炉主要以埋管受热面控制床温,其特征是床内设有埋管,锅护体积较小,由于床内设有埋管,因而煤种适应性差,负荷调节范围小,埋管的磨损问题难于解决,锅炉连续运行时间短,故限制了鼓泡床的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近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洁净煤燃烧技术。这项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己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煤种适应性强、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和负荷调节性能好等优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是:将煤破碎成10mm以下的颗粒后送入炉膛,同时炉内存有大量床料,由炉膛下部配风,使燃料在床料中呈流态化燃烧,并在炉膛出口安装旋风分离器,将分离下来的固体颗粒通过飞灰送回装置再次送入炉膛燃烧。其运行特点是燃料随床料在炉内多次循环,有足够的时间烧尽,使飞灰含硫量下降,燃烧效率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床内不设理管,以循环灰控制床温,从而解决了鼓泡床锅炉中因埋管所存在的诸多缺陷,而且具有煤种适应性极广,热效率高,负荷调节范围宽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料普遍是低热值、高灰分,因此产生的灰渣也特别多,而且灰渣的温度较高,一般在900℃左右,这些由上部燃料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灰渣不断聚集在流化床底部,需要通过放渣管连续或间断排出以维持锅炉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料层差压。但如将其直接排放,不仅使出渣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而且还会浪费其中所含的热能,致使锅炉总体热效率降低。为此,一般情况下,循环流化床锅炉都配有冷渣器,放渣管安装于炉膛的风室内,放渣管的上端与炉膛内的布风板连接,在布风板上均布有用于流化物料的风帽,放渣管的下端伸出风室后连接冷渣机,当需要放渣时,打开放渣阀,使灰渣从炉膛底部经过放渣管排出,风经过进风口进入风室,再经过风帽进入炉膛。现有的冷渣机,一般可分为水冷式和风冷式两种,它们均为独立系统,存在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系统复杂,运行可靠性差,冷渣量少等缺陷。采用风水冷相结合的冷却方式,克服了采用单一某种方法的缺点,既没有相对运动的部件,又可以采用相对比较小的风量,具有热利用率高、系统简单、对锅炉燃烧工况影响小等优点。但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的增大,燃烧煤种的热值降低,尤其是大量燃烧煤矸石、油页岩锅炉的出现,渣量显著增大,一般的冷渣器己无法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这种装置既能通过风、水的联合冷却充分降低放渣的温度,又能大大降低未燃尽的燃料直接排出炉外的几率,降低灰渣含碳量,从而提高锅炉效率。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包括燃烧室、流化床,流化床由布风板、风帽组成,放渣管安装于炉膛的风室内,放渣管的上端与炉膛内的布风板相连接,布风板上设有风帽,放渣管的下端伸出风室后连接有放渣阀、冷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下部通过隔墙分为主床、副床,主床、副床上部连通,在主床、副床底部均设置有风帽,所述的放渣管包括设置于主床的主床放渣管和设置于副床的副床放渣管。本技术所述的副床可以设置在主床两侧、前后或中间的任意部位。所述隔墙的设置应使副床区域避开物料及返料入口。所述副床上部的空间内设置埋管受热面。可以吸收灰渣冷却放出的热量,对副床上的灰渣进一步冷却。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原煤经破碎后,由给煤机送入主床,燃料在主床内呈流化状态燃烧,在主床上未燃尽的、较大颗粒物料因隔墙的阻断,在主床内继续燃烧,较小颗粒物料在风压的作用下,在主床内随着流化气流上升,一部分沿四周壁面下降回到主床,另一部分经布置在炉膛出口的分离器分离后,返回主床燃烧,构成高温物料循环;燃烧基本完全的颗粒经过主床与副床的上部通道、即隔墙上部的空间,从主床溢流到副床再次流化状态燃烧。在副床内,燃烧后的灰渣颗粒连续不断地向下缓慢的运动,主床区域中只有较小的、燃烧基本完全的灰渣才能翻过隔墙进入副床,在运动过程中,灰渣把自身所携带的热量传递给埋管内的冷却介质(水、汽水混合物或蒸汽等),完成了与埋管受热面的热交换,从而使自身的温度降低,达到灰渣冷却的目的。同时,在副床内通过风帽喷出的风的联合冷却,灰渣颗粒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当灰渣颗粒达到所要求的温度时,由副床放渣管排出炉外。锅炉正常运行时通过副床放渣管放渣,主床放渣管仅作为事故放渣用。埋管受热面通过进口集箱与出口集箱与锅炉整体水(汽)循环系统(或外接独立循环系统)相连。埋管受热面既可以是膜式布置也可以是鳍片管错(顺)列布置,同时埋管也可以水平、倾斜布置也可以是垂直布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主床采用快速流态化技术以控制燃烧份额从而控制床温,因而主床中不需要敷设埋管受热面,仅由布风板、一次风帽、二次风嘴等构成,其床温通过主床气流速度控制燃烧份额来维持,解决了现有锅炉中因埋管过快磨损带来的运行不可靠的问题,延长检修与维护的周期;同时也解决了现有锅炉煤种应变能力、负荷调节性差的问题。副床主要用来燃烧颗粒较小且已在主床燃烧基本完全而翻过隔墙的灰渣,在副床内仍布置有埋管受热面,以吸收灰渣冷却放出的热量。副床的灰渣颗粒度细,减少了大颗粒物料对埋管受热面的直接磨损,降低了锅炉的排渣温度及未燃尽物料直接排出炉外的几率,从而增加锅炉可靠性,降低灰渣含碳量,提高锅炉热效率。本技术将锅炉的燃烧与传热分开,通过主床与副床的隔墙结构,完成不同物料粒径的分床流化,达到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埋管磨损的目的,整个燃烧过程有控制的分别在主床、副床中进行,使得燃烧颗粒在燃烧条件下有较长时间停留,与较多的氧气充分混合、较全面地疏松状态,完成了燃料的燃烧完全,达到了较高的燃烧效率。本技术通过上述方案达到洁净、高效、可靠、方便及适应多煤种的目的。既避免了沸腾燃烧方式大量物料与埋管受热面直接接触磨损严重的问题又防止了普通流化床锅炉大量高温灰渣直接排出锅炉引起灰渣热损失大的弊端,进一步扩大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料适应性,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尤其适合于高灰分劣质煤如矸石、油页岩等的燃烧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中:1-炉膛,101-炉膛后墙,102-炉膛前墙,2-分离器,201-返料管,3-二次风管,4-落煤管,5-隔墙,6-主床,601-左主床,602-右主床,7-埋管受热面,801-左副床,802-中间副床,803-右副床,804-前副床,805-后副床,9-布风板,10-副床放渣管,11-副床风室,12-主床风室,13-主床放渣管,14-风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包括燃烧室、流化床,流化床由布风板、风帽组成,放渣管安装于炉膛的风室内,放渣管的上端与炉膛内的布风板相连接,布风板上设有风帽,放渣管的下端伸出风室后连接有放渣阀、冷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下部通过隔墙分为主床、副床,主床、副床上部连通,在主床、副床底部均设置有风帽,所述的放渣管包括设置于主床的主床放渣管和设置于副床的副床放渣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水联合冷却副床放渣装置,包括燃烧室、流化床,流化床由布风板、风帽组成,放渣管安装于炉膛的风室内,放渣管的上端与炉膛内的布风板相连接,布风板上设有风帽,放渣管的下端伸出风室后连接有放渣阀、冷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床下部通过隔墙分为主床、副床,主床、副床上部连通,在主床、副床底部均设置有风帽,所述的放渣管包括设置于主床的主床放渣管和设置于副床的副床放渣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英杰黄玉龙刘岩张国玺徐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