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联阀体结构及比例多路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94217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20: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及比例多路阀,工作联阀体结构包括工作联的阀体本体、设置在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换向阀和压力补偿阀,所述压力补偿阀对所述主换向阀进行阀前补偿,所述阀体本体具有阀体进油口、阀体回油口和两个负载油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梭阀,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分别接收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口的负载压力的输入,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输出给所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与现有通过阀芯与阀体的不同配合位置来输出负载工作压力的方式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第一梭阀的负载压力的筛选结构可以简化阀芯和阀体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及比例多路阀
技术介绍
比例多路阀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核心元件,位于泵和执行元件之间。在比例多路阀中,常采用手动控制换向或比例电磁铁电液控制换向,使阀芯的行程成比例的变化,以便精确控制系统的流量。对于负载敏感系统来说,通常会利用压力补偿阀起均衡负荷作用,使所有阀杆进出口压差相等,保证比例多路阀的工作联流量只与该操纵阀杆的行程有关,操作手易按自己的愿望来控制其复合动作,保持各执行器运动的独立性。在目前的负载敏感比例多路阀中,工作联工作时,对应于负载的A、B口的压力是通过阀芯与阀体的不同配合位置来将负载工作压力引出,并反馈到系统中,补偿负载低的工作联的压力,使主阀芯进出口的压差保持恒定,进而使负载流量与阀芯行程成比例。压力补偿阀结构虽然能够均衡负载,但是其各联负载反馈压力是通过阀芯、阀体不同的配合位置反馈到压力补偿阀一端,这会使阀芯、阀体结构非常复杂,进而增加加工难度。另外,目前的比例多路阀中的溢流阀通常采用安装于阀体上的插装式溢流阀,或者通过各零件安装于阀体内部实现溢流阀功能,而这些溢流阀形式存在着结构较复杂、安装空间大、压力调节不便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及比例多路阀,能够在满足压力补偿阀芯两端压差恒定的要求下,简化阀芯、阀体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包括工作联的阀体本体、设置在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换向阀和压力补偿阀,所述压力补偿阀对所述主换向阀进行阀前补偿,所述阀体本体具有阀体进油口、阀体回油口和两个负载油口,其中,还包括第一梭阀,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分别接收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口的负载压力的输入,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输出给所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进一步的,所述阀体本体还具有负载敏感油口和负载压力输入口,所述阀体本体内还设置有第二梭阀,所述第二梭阀的一个进油口接收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的输入,另一个进油口接收通过所述负载压力输入口输入的来自相邻工作联的负载压力,所述第二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输出到所述负载敏感油口。进一步的,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两个工作腔分别与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进油腔经由所述压力补偿阀与所述阀体进油口相连通,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回油腔通过阀体内部油道与所述阀体回油口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梭阀和第二梭阀均为插装式结构,通过端部螺纹拧入所述阀体本体内,在所述第一梭阀和第二梭阀的端部均设有堵头。进一步的,在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沟槽,所述主阀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分别通过阀体内部油道与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相连通,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两个工作腔分别与所述主阀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相连通,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梭阀的一个进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梭阀的另一个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本体的负载压力输入口和负载敏感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在所述工作联处于非工作状态下,所述主阀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分别通过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油道与所述回油腔相连通。进一步的,在所述主阀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分别与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的连通油路中还分别设有节流孔。进一步的,所述阀体本体内还设置有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的出油口均与所述阀体回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均插装在所述阀体本体的阀孔内,所述第一溢流阀和第二溢流阀具体包括:堵头、弹簧座、锥阀芯和弹簧,所述锥阀芯、弹簧座和弹簧均设于所述阀孔内,并通过所述堵头安装在所述阀体本体的表面上,所述弹簧座的外圈设有螺纹,通过螺纹配合安装在所述阀孔内,所述锥阀芯的锥面作用在所述阀孔内部,所述弹簧作用在所述弹簧座和锥阀芯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堵头安装在所述阀体本体上相对于所述主阀孔的轴线方向的倾斜表面上。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座能够通过调节与所述锥阀芯之间的距离来控制所述弹簧的预压缩量。进一步的,在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上还开设有能够缓解阀芯开启时压力冲击的锥形槽或U形槽。进一步的,在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两端的内部油道还分别安装有堵头,所述堵头通过螺纹胶进行密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比例多路阀,包括首联和尾联的阀体结构,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前述的工作联阀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工作联阀体结构通过安装于阀体本体端面的定位销进行与其它工作联阀体结构的定位作用,且各所述工作联阀体结构之间的油口通过O型圈密封。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将工作联阀体结构在工作状态下的两个负载油口对应的负载压力同时引出,并通过第一梭阀进行筛选,然后提供给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来使压力补偿阀两端压差稳定,确保压力补偿阀的补偿功能稳定,减小冲击,而与现有通过阀芯与阀体的不同配合位置来输出负载工作压力的方式相比,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第一梭阀的负载压力的筛选结构可以简化阀芯和阀体的结构,降低加工难度。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联阀体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液压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联阀体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液压原理示意图。图3A、3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联阀体结构实施例中工作联阀体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联阀体结构实施例中工作联阀体结构的外部视图。图5为图4实施例中A-A截面的示意图。图6为图4实施例中B-B截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工作联阀体结构的一实施例的液压原理示...
工作联阀体结构及比例多路阀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包括工作联的阀体本体、设置在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换向阀和压力补偿阀,所述压力补偿阀对所述主换向阀进行阀前补偿,所述阀体本体具有阀体进油口、阀体回油口和两个负载油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梭阀,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口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分别接收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口的负载压力的输入,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输出给所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作联阀体结构,包括工作联的阀体本体、设置在所述
阀体本体内的主换向阀和压力补偿阀,所述压力补偿阀对所述主换向
阀进行阀前补偿,所述阀体本体具有阀体进油口、阀体回油口和两个
负载油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梭阀,所述第一梭阀的两个进油
口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分别接收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
口的负载压力的输入,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输
出给所述压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阀体本体还具有负载敏感油口和负载压力输入口,所述阀体本体内还
设置有第二梭阀,所述第二梭阀的一个进油口接收所述第一梭阀的出
油口的输入,另一个进油口接收通过所述负载压力输入口输入的来自
相邻工作联的负载压力,所述第二梭阀的出油口将筛选出的负载压力
输出到所述负载敏感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工作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两个工作腔分
别与所述阀体本体的两个负载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所述主
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进油腔经由所述
压力补偿阀与所述阀体进油口相连通,所述主换向阀的阀芯与所述阀
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回油腔通过阀体内部油道与所述阀体回
油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梭阀和第二梭阀均为插装式结构,通过端部螺纹拧入所述阀体本
体内,在所述第一梭阀和第二梭阀的端部均设有堵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联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沿轴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环形沟槽,所述主
阀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分别通过阀体内部油道与所述第一梭阀的两
个进油口相连通,在所述工作联处于工作状态下,所述主换向阀的阀

\t芯与所述阀体本体内的主阀孔之间形成的两个工作腔分别与所述主阀
孔两端的所述环形沟槽相连通,所述第一梭阀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压
力补偿阀的弹簧侧控制腔和所述第二梭阀的一个进油口通过阀体内部
油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梭阀的另一个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所述阀体
本体的负载压力输入口和负载敏感油口通过阀体内部油道相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景军清何磊邓国山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