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9412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2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包括:内设中央通孔的融合器主体,其具有调节螺栓安装端、推块导向部安装端;上叶片,其具有上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上叶片主体部分下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该上外延部设置有上调整槽;下叶片,其具有下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下叶片主体部分上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该下外延部设置有下调整槽;推块,其设置有膨胀部,该膨胀部设置有与上、下调整槽配合而用于连接上、下叶片的销子结构;安装于调节螺栓安装端的螺栓。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度可调的椎体间融合器植入方便,通过联动作用可以实现融合器两端高度的同时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退变性侧弯以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等等)的治疗原则是解除神经压迫及重建脊柱的稳定性。脊椎稳定的重建依赖于椎体与椎体之间的骨性连接,最早的方法是经前路将髂骨块植于椎体间以达到椎体间的融合,20世纪80年代,一种经后路的椎间融合器——BAK系统开始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此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逐步发展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术式。椎间融合术在恢复椎间高度的同时加强脊柱前柱的支撑作用,增加节段稳定性,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方法主要有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如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lateralinterbodyfusion,XLIF)以及通道辅助下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等。近年来微创技术特别是脊柱内窥镜技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脊柱内窥镜辅助下进行椎间盘的切除及神经根的松解技术已成熟。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在内窥镜辅助下的椎体间融合技术,显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镜工作通道较小,不能满足放置一个理想的足够大的椎间融合器;另外,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同时会伴有椎间隙的狭窄,手术中恢复椎间高度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一种可以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任意调节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十分必要。设计的目标:可以通过脊柱内窥镜通道的辅助下完成椎间融合手术,实现脊柱手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微创手术中可以实现椎间隙最大高度的撑开,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包括:内设中央通孔的融合器主体,其具有一个调节螺栓安装端以及一个推块导向部安装端;设于融合器主体上部的上叶片,其具有上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上叶片主体部分下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该上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上调整槽;设于融合器主体下部的下叶片,其具有下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下叶片主体部分上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该下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下调整槽;推块,其设置有膨胀部,该膨胀部设置有与上、下调整槽配合而用于连接上、下叶片的销子结构,所述推块设置有与推块导向部安装端的通孔配合的导向部;安装于调节螺栓安装端且用于推动推块进行线性移动的螺栓,所述推块设置有与螺栓前端配合的通孔。所述螺栓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上、下叶片为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所述上叶片的上表面、下叶片的下表面设置有纹理结构。所述上、下叶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中央通孔相通的通孔。所述推块包括至少两个膨胀部。推块所包括的至少两个膨胀部中,每一个膨胀部包括两个倾斜面,所述上、下叶片设置有至少两个与倾斜面配合的斜面。所述上、下叶片的上、下外延部设置有至少两组调整槽。所述上、下调整槽为与融合器主体轴线具有夹角的倾斜沟槽结构。融合器主体的两个侧壁设置有用于与手术工具匹配的凹槽。所述推块导向部安装端包括至少一个倾斜面。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本技术的高度可调的椎体间融合器植入方便,与其它只能实现一端高度可调的膨胀融合器相比,本技术高度可调的椎体间融合器通过联动作用可以实现融合器两端高度的同时调节,避免因融合器两端高度不同造成的融合器滑脱和移位。同时,所述高度可调的椎体间融合器将上下承重面的防滑齿固定在上下椎体的终板上,起到固定自稳的作用,有助于椎间融合手术微创化,有利于椎体的融合,植入时对腰椎原有稳定结构和终板破坏较小。附图说明图1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的组合状态图。图2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图3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融合器主体的立体图。图4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上叶片的立体图。图5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下叶片的立体图。图6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推块的立体图。图7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螺栓的剖面图。图8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螺栓和推块组合状态图。图9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中销钉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9所示,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包括:融合器主体1、上叶片2、下叶片3、推块4、用于连接推块与上、下叶片的销子结构5以及螺栓6。其中,所述融合器主体1大体上呈长方体状,该长方体状的融合器主体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所述第一、第二侧壁设置有两对称的调整槽,该融合器主体具有一个调节螺栓安装端以及一个推块导向部安装端,融合器主体的中央设置有中央通孔14,该中央通孔自上而下贯通整个融合器主体,所述中央通孔由第一、第二侧壁以及调节螺栓安装端、推块导向部安装端共同围护构成,所述调节螺栓安装端设置有与调节螺栓配合的螺纹孔11,该螺纹孔的延伸方向与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一致,同理,推块导向部安装端的通孔12的延伸方向也与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一致。设于融合器主体上部的上叶片2,其具有上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上叶片主体部分下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所述上叶片主体部分呈板状或者片状,呈板状或者片状的上叶片主体部分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上叶片的上表面为承重面,所述上外延部延伸进入所述中央通孔,该上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上调整槽23。设于融合器主体下部的下叶片3,其具有下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下叶片主体部分上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所述下叶片主体部分呈板状或者片状,呈板状或者片状的下叶片主体部分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下叶片的下表面为承重面,所述下外延部延伸进入所述中央通孔,该下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下调整槽,上、下调整槽为与融合器主体中轴线具有夹角的倾斜沟槽结构。所述上叶片的上表面、下叶片的下表面沿着融合器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纹理结构,即图4-5中所示的纹理21、纹理31,所述纹理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内设中央通孔的融合器主体,其具有一个调节螺栓安装端以及一个推块导向部安装端;设于融合器主体上部的上叶片,其具有上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上叶片主体部分下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该上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上调整槽;设于融合器主体下部的下叶片,其具有下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下叶片主体部分上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该下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下调整槽;推块,其设置有膨胀部,该膨胀部设置有与上、下调整槽配合而用于连接上、下叶片的销子结构,所述推块设置有与推块导向部安装端的通孔配合的导向部;安装于调节螺栓安装端且用于推动推块进行线性移动的螺栓,所述推块设置有与螺栓前端配合的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内设中央通孔的融合器主体,其具有一个调节螺栓安装端以及一个推块导向
部安装端;
设于融合器主体上部的上叶片,其具有上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上叶片主体部
分下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上外延部,该上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上调整
槽;
设于融合器主体下部的下叶片,其具有下叶片主体部分以及自下叶片主体部
分上表面朝向中央通孔方向延伸的下外延部,该下外延部设置有倾斜的下调整
槽;
推块,其设置有膨胀部,该膨胀部设置有与上、下调整槽配合而用于连接上、
下叶片的销子结构,所述推块设置有与推块导向部安装端的通孔配合的导向部;
安装于调节螺栓安装端且用于推动推块进行线性移动的螺栓,所述推块设置
有与螺栓前端配合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设
置有锁定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
叶片为片状结构或板状结构,所述上叶片的上表面、下叶片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晋才海涌黄孝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锐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