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92758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及车辆,其中,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A柱刚度低,无法保证安全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汽车的广泛普及,对于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A柱为连接车顶和车前舱的连接柱,其下部位于发动机舱与驾驶舱之间。汽车的前围板为发动机舱与驾驶舱之间的隔板,该前围板连接在A柱的下部。如图1至图3所示,上述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A柱下加强板20’以及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铰链加强板30’。其中,铰链加强板30’位于A柱下加强板20’朝向A柱下内板10’的一侧,A柱下加强板20’的另一侧与铰链加强板30’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车门铰链。通过上述车门铰链可以实现前车门与A柱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如图4所示,在上述结构中,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具有空间。由于铰链加强板30’与A柱下加强板20’焊接在一起(通常在图2中示出的三个位置的3个焊点进行焊接),铰链加强板30’与A柱下内板10’之间具有一定空间,这就导致位于铰链加强板30’上部的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的刚度较低。当汽车发生正碰和偏置碰撞时,位于铰链加强板30’上部的A柱部分变形较大,从而导致与A柱该部分连接的前围板侵入驾驶舱过大,无法保证驾驶员和乘客安全,安全性能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的A柱刚度低,无法保证安全性能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A柱包括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上的第一加强板,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上方的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进一步地,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第三加强板连接在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第一加强段连接在第一加强板上,第二加强段连接在第二加强板上,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之间呈夹角。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与A柱下内板相贴合。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第二加强段连接在A柱下内板上。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还包括第一连接凸耳,第一连接凸耳连接在A柱下内板或A柱下加强板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凸耳设置在第一加强段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凸耳沿朝向第一加强板的方向凸出。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第三加强板为一体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为上述的车身。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加强结构的第一加强板的上方增设第二加强板,并且该第二加强板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之间。上述第二加强板同时对A柱下内板和A柱下加强板产生支撑力,这样可以提高A柱对应第二加强板的位置的刚度,减小当汽车发生碰撞时A柱的该位置的变形量,提高了安全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A柱下加强板和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A柱下加强板和铰链加强板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的A柱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A柱的A-A向剖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身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加强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身的A柱下加强板和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了图7的A柱下加强板和加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9示出了图7的车身的A柱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0示出了图9的A柱的B-B向剖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A柱下内板;20’、A柱下加强板;30’、铰链加强板;10、A柱下内板;20、A柱下加强板;30、第一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1、第二连接凸耳;50、第三加强板;51、第一加强段;52、第二加强段;53、第一连接凸耳。【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5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其中,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应用本实施例的车身,在加强结构的第一加强板30的上方增设第二加强板40,并且该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之间。上述第二加强板40同时对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产生支撑力,这样可以提高A柱对应第二加强板40的位置的刚度,减小当汽车发生碰撞时A柱的该位置的变形量,提高了安全性能。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板50。第三加强板50连接在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之间。上述第三加强板50将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连接在一起,可以增强加强结构整体的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A柱的刚度,使其在外力冲击下不容易变形。当然,加强结构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可以仅包括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第二加强板40设置在第一加强板30的上方,这样也可以增强A柱位于第一加强板30上方部位的刚度。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车身中,第三加强板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第一加强段51连接在第一加强板30上。第二加强段52连接在第二加强板40上。第一加强段51和第二加强段52之间呈夹角。上述第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包括A柱及加强结构,所述A柱包括A柱下内板(10)和A柱下加强板(20),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上的第一加强板(3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30)上方的第二加强板(40),所述第二加强板(40)支撑设置在所述A柱下内板(10)和所述A柱下加强板(20)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宏利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