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8811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30 1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中,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下拉控制模块和下拉模块,所述输入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下拉模块分别与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交汇形成第一节点PU,所述下拉模块的控制端为第二节点PD。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较少的薄膜晶体管来组成移位寄存器单元,结构简单,能够节省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降低栅极驱动电路的功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及显示 目.0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显示领域,如家庭、公共场所、办公场所以及个人电子相关产品等。液晶显示面板主要包括:由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对盒形成的液晶盒、偏光片以及背光模组等。阵列基板上分布有大量由栅极线和数据线交叠形成的薄膜晶体管(TFT),栅极线控制着TFT的开关,在TFT开启时,像素电极通过数据线进行充电或者放电,控制着施加在液晶分子上的电压的大小,从而使得透过液晶分子的光能够显示不同的灰阶。对于栅极进行驱动的电路叫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顺序输出扫描信号给栅极线,而扫描信号的产生通常由移位寄存器来产生。由于需求的不断发展,有时需要液晶屏能够逆向显示,这就需要作为栅极驱动的移位寄存器具有双向扫描功能。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栅极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栅极驱动电路由多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级联组成,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相同,如图2所示,每个移位寄存器单元由9个薄膜晶体管(11、12、10、14、15、16、17、18和19)和1个电容((:1)构成,8卩91'1(:结构;如图3所示为该栅极驱动电路的时序示意图,工作过程为:第一阶段,输入信号端INl和复位信号IN2均为低电平,使得Ml、M2、M4关断,此时PU为低电位,使得M3关断,OUT输出为低电位使得M6、M8关断;时钟信号CK为高电平时,使得M5、M9导通,这时PD的电位为高电平使得MlO导通,将OUT的电位拉低。第二阶段,当输入信号端INl为高电平,使得Ml导通,上拉节点PU为高电位,电容Cl进行预充电,M3导通,此时CK信号为低电平。第三阶段,输入信号端IN2为低电平,时钟输入端CK为高电平时电平,Ml关断,PU点的电位保持高电平,M3导通,CLKl为高电平时,OUT输出高电平,此时M8、M6导通,M5关断,使得此时H)电位为低电平,MlO关断,保证信号可以稳定输出。第四阶段,输入信号端INl和CK均为低电平,IN2为高电平,此时M2、M4导通,对电容Cl和输出端OUT进行放电,使得HJ点的电位和OUT均为低电平。在下一帧到来之前,该栅极驱动电路一直重复第四阶段与第一阶段。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当PU点和CK同时为高时,需要通过M5、M6、M8、M9四个薄膜晶体管来设置ro点为低电位,电路连接复杂,整个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较大,所以占用基板的面积也大,不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并且栅极驱动电路包括较多的薄膜晶体管,也会导致栅极驱动电路功耗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能够利用较少的薄膜晶体管来组成移位寄存器单元,结构简单,能够节省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降低栅极驱动电路的功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下拉控制模块和下拉模块,所述输入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下拉模块分别与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交汇形成第一节点PU,所述下拉模块的控制端为第二节点ro;所述输入模块,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在输入阶段控制第一节点PU为高电平,使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导通;在输出阶段,保持第一节点PU的高电平,使所述输出模块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复位阶段,控制第一节点PU为低电平,关断所述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在输入阶段输出低电平信号;在输出阶段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复位阶段关断;所述下拉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和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信号,在输入阶段控制第二节点PD为高电平;在输出阶段控制第二节点PD为底电平;在复位阶段向所述下拉模块输出下拉控制信号;所述下拉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输出的下拉控制信号,在复位阶段,拉低所述输出模块输出的所述栅极驱动信号。进一步地,所述输入模块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收所述输入信号,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第一节点RJ;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节点PU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二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一节点PU,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收所述第一时钟信号,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输出所述栅极驱动信号。进一步地,所述下拉模块包括第三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二节点PD,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高电平信号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包括第四薄膜晶体管、第五薄膜晶体管和第二电容,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四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第二节点ro;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第一节点PU,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所述第五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第二节点PD;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至第二节点ro,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连接至高电平信号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时钟信号和所述第二时钟信号的脉宽相等,且占空比为50%,所述第二时钟信号比所述第一时钟信号超前1/2周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如上所述的多个移位寄存器单元,所述多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依次级联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级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信号为数据进位信号;第N+1级移位寄存器单元的输入信号为第N级移位寄存器单元输出的栅极驱动信号,N为自然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栅极驱动电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中,每一个移位寄存器单元不需要使用下一移位寄存器单元的复位信号,而是通过自身电路结构实现自复位,能够简化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结构和布局布线,利用较少的薄膜晶体管来组成移位寄存器单元,结构简单,能够节省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另外,还可以降低栅极驱动电路的功耗。【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栅极驱动电路的级连图;图2为现有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图3为现有栅极驱动电路的时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移位寄存器单元的电路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栅极驱动电路的级连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栅极驱动电路的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较大、功耗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栅极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能够利用较少的薄膜晶体管来组成移位寄存器单元,结构简单,能够节省栅极驱动电路占用的面积、降低栅极驱动电路的功耗。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移位寄存器单元包括输入模块1、输出模块11、下拉控制模块12和下拉模块13,输入模块1分别与输出模块11和下拉控制模块12连接,下拉模块13分别与下拉控制模块12和输出模块11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位寄存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下拉控制模块和下拉模块,所述输入模块分别与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下拉模块分别与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和所述输出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交汇形成第一节点PU,所述下拉模块的控制端为第二节点PD;所述输入模块,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和第二时钟信号,在输入阶段控制第一节点PU为高电平,使所述输出模块和所述下拉控制模块导通;在输出阶段,保持第一节点PU的高电平,使所述输出模块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复位阶段,控制第一节点PU为低电平,关断所述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信号和第一时钟信号,在输入阶段输出低电平信号;在输出阶段输出栅极驱动信号;在复位阶段关断;所述下拉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时钟信号和所述输入模块的输出信号,在输入阶段控制第二节点PD为高电平;在输出阶段控制第二节点PD为底电平;在复位阶段向所述下拉模块输出下拉控制信号;所述下拉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下拉控制模块输出的下拉控制信号,在复位阶段,拉低所述输出模块输出的所述栅极驱动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思林李红敏凌杰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