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8285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由上梁和下梁构成,在上梁和下梁上,对应设置有内凹腔,当上梁和下梁焊接在一起时,上梁和下梁上的内凹腔合成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高度比原标准的“工”字型钢或“H”型钢断面高度增加50%,截面模量比原大56%,截面惯性矩比原大135%。因此,该结构大梁具有截面小,自重轻;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和抗破坏性能好;特别适合跨度较长(25米以上)、吊运重量较重(100吨以上)的龙门行车的需要。(*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龙门行车的承重主梁结构,尤其是龙门行车的蜂窝形状 主梁。
技术介绍
建筑施工工地使用的龙门行车,通常吊运30米以上、IOO吨以上的大型 和重型建筑构件,这对承重主梁的强度、刚度、自身重量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即要求其具有自重轻、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和抗破坏性能好等特点。目前, 龙门行车的承重梁,采用桁架结构和箱型结构的较为普遍,也有采用标准的 "工"字型钢或"H"型钢结构的,在跨度较短的龙门行车上(一般少于20 米),它们能适应龙门行车起吊、运输等的需要;但,对于跨度较长(25米以 上)、吊运重量较重(100吨以上)的大型龙门行车,桁架结构和箱型结构以 及标准的"工"字型钢或"H"型钢结构的承重主梁就不能适应其需要。其 理由是因为龙门行车跨度增加,梁的宽度、高度等必须相应增大,才能满 足其强度、刚度、稳定性、挠度等的要求,这样一来,其自身重量就大大增 加了,其不但耗费了大量的钢材,增加了制作、运输、安装难度,增大了制 作、运输、安装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自身重量的增加使龙门行车的支撑 架、行驶动力也不得不相应增大,影响了龙门行车的正常行走,而其起吊重量不能相应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桁架结构和箱型结构以及标准"工"字型钢或"H"型钢主梁不能适应长度较长(25米以上)、吊运重量较重(100吨以 上)的龙门行车的需要,提供一种自重轻、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和抗破坏性 能好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木技术的技术方案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由上梁和下梁构成,在上梁和下梁上,对应设置有内 凹腔,当上梁和下梁焊接在一起时,上梁和下梁上的内凹腔合成空腔; 更进一步的特征是上梁和下梁是对称;上梁的内凹腔和下梁的内凹腔的形状是相同的,内凹腔合成规则的空腔, 形成了规则的蜂窝形状的空腔。本技术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相对于现有的桁架结构和箱型结 构以及"工"字型钢或"H"型钢型主梁,具有如下特点1、 其高度比原标准的"工"字型钢或"H"型钢断面高度增加50%, 截面模量比原大56%,截面惯性矩比原大135%。因此,该结构大梁具有截 面小,自重轻。2、 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和抗破坏性能好。3、 特别适合跨度较长(25米以上)、吊运重量较重(100吨以上)的龙 门行车的需要。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主梁结构简图; 图2是本技术主梁下料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l、 2中,l一主梁本体,2—上梁,3—下梁,4一内凹腔,5—空腔;本技术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l,主梁本体l由上 梁2和下梁3构成,实际制作时是采用焊接的方式将上梁2和下梁3焊接在 一起构成主梁本体l;在上梁2和下梁3上,对应设置有内凹腔4,当上梁2 和下梁3焊接在一起时,上梁2和下梁3上的内凹腔4合成空腔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梁2和下梁3是对称的,其中的内凹 腔4的形状是相同的,相同的内凹腔4合成规则的空腔5,空腔5是规则的长 方形或正方形或正六边形等,图中所示的空腔5是规则的正六边形,在主梁 本体1内形成了多个规则的蜂窝形状的空腔5。规则的正六边形空腔5在主梁 本体1内呈多孔状均匀分布。图2中,是将热轧"H"型钢、"工"字型钢改制成蜂窝孔结构。即将热 轧"H"型钢、"工"字型钢的腹板按图2中设定的齿槽折线切割、分开,加 工为对称的两部分,即得到对称的上梁2和下梁3,然后将上梁2和下梁3错 开,其上梁2的内凹腔4对应下梁3的内凹腔4,其凸起齿部位对齐焊接,形 成蜂窝状空格的H型钢主梁。权利要求1、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1)由上梁(2)和下梁(3)构成,在上梁(2)和下梁(3)上,对应设置有内凹腔(4),当上梁(2)和下梁(3)焊接在一起时,上梁(2)和下梁(3)上的内凹腔(4)合成空腔(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特征在于上梁 (2)和下梁(3)是对称的。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上梁(2)和下梁(3)由热轧"H"型钢、"工"字型钢沿设定的齿槽折线 切割、分开,加工为对称的两部分。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特征在 于上梁(2)的内凹腔(4)和下梁(3)的内凹腔(4)的形状是相同的, 内凹腔(4)合成规则的空腔(5)。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特征在于空腔 (5)是规则的正六边形,在主梁本体(1)内形成了规则的蜂窝形状的空腔 (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特征在于规则的 正六边形的空腔(5)在主梁本体(1)内呈多孔状均匀分布。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由上梁和下梁构成,在上梁和下梁上,对应设置有内凹腔,当上梁和下梁焊接在一起时,上梁和下梁上的内凹腔合成空腔。本技术的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其高度比原标准的“工”字型钢或“H”型钢断面高度增加50%,截面模量比原大56%,截面惯性矩比原大135%。因此,该结构大梁具有截面小,自重轻;承载能力高,刚度大和抗破坏性能好;特别适合跨度较长(25米以上)、吊运重量较重(100吨以上)的龙门行车的需要。文档编号B66C6/00GK201132735SQ20072018840公开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30日专利技术者刘从学, 张顺友, 肖仁国, 进 蒋, 马永光 申请人:中冶建工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龙门行车的蜂窝状主梁,包括主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本体(1)由上梁(2)和下梁(3)构成,在上梁(2)和下梁(3)上,对应设置有内凹腔(4),当上梁(2)和下梁(3)焊接在一起时,上梁(2)和下梁(3)上的内凹腔(4)合成空腔(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友刘从学蒋进肖仁国马永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建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