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在机箱内设置有第一、第二隔板,将机箱分割成第一、第二、第三机箱,空滤器和化油器设置在第一机箱内,动力箱体和电机设置在第二机箱内,消声器和风扇设置在第三机箱内,在机箱的右侧壁上开有第一进风口,在第一机箱内设置有正对第一进风口的挡板,在第二机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在机箱的左侧壁上开有出风口。共四个冷却风道,第一冷却风道为动力箱体散热,第二冷却风道气缸头燃烧散热,第三冷却风道为电机散热,第四冷却风道为第二机箱内部散热,从而实现了各大型发热部件全部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全面保证了机组内部的通风散热,达到了发电机组最佳的降噪效果,确保了发电机组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用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
技术介绍
静音型发电机组是相对于开架式发电机组而言的,开架式发动机的整个机组裸露在外。而静音型在开架式发动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外壳,除必要的进排气口外,整个机组被密封,使发电机组有隔音和防雨功能。普通静音型发电机组主要由封闭机箱、动力箱体、电机、消声器等组成。动力箱体内的发动机与电机相连,消声器通过进气管道与动力箱体内的气缸头相连。为保证静音型发电机组能达到相应的分贝要求,整个机组几乎被密封在机箱内,造成机组通风散热不好,造成机组内部升温太快,严重影响了机组的性能,尤其是使用寿命O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在确保机组良好降噪效果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机组的通风散热性能,保证大功率机组运行的可靠性。为此,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包括封闭的机箱,设置在机箱内空滤器、化油器、带有气缸头的动力箱体、电机、消声器和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内设置有第一、第二隔板,将机箱从右到左依次分割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第二、第三机箱,所述空滤器和化油器设置在第一机箱内,动力箱体和电机设置在第二机箱内,消声器和风扇设置在第三机箱内,在机箱的右侧壁上开有第一进风口,在第一机箱内设置有正对第一进风口的挡板,在第二机箱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在机箱的左侧壁上开有出风口;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机箱,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向上流动,越过挡板后经动力导风罩进入动力箱体,并经气缸头与气缸头外罩形成的封闭通道为气缸头外壁散热后,再由动力风道进入第三机箱,最后从出风口排出,构成第一冷却风道;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机箱,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向下流动,越过挡板后依次经空滤器、化油器进入气缸头燃烧,气缸头燃烧所产生的热气,经进气管道接入消声器再排入第三机箱,最后从出风口排出,构成第二冷却风道;外界大气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经电机风道为电机散热后,再由风扇引入第三机箱,直至从出风口排出,构成第三冷却风道;第二机箱内的热气,经风扇引入第三机箱,并从出风口排出,构成第四冷却风道。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所述动力风道罩在进气管道外,由两半壳体扣合而成;使动力风道同时为进气管道散热,避免进气管道的热量进入第二机箱内,造成第二机箱内热量过大,同时使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所述电机和动力箱体在第二机箱内左右布置,气缸头设置在动力箱体的底部,动力风道位于电机的正下方。优化布置,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紧凑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根据发电机组的工作特点,在发电机组内设置四个冷却风道,第一冷却风道为动力箱体散热,第二冷却风道气缸头燃烧散热,第三冷却风道为电机散热,第四冷却风道为第二机箱内部散热,从而实现了各大型发热部件全部采用风冷方式进行降温,全面保证了机组内部的通风散热,达到了发电机组最佳的降噪效果,确保了发电机组工作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主要由封闭的机箱I,设置在机箱I内空滤器2、化油器3、带有气缸头5的动力箱体4、电机6、消声器7、风扇1等组成。机箱I内设置有第一、第二隔板8、9,将机箱I从右到左依次分割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第二、第三机箱la、lb、lc。空滤器2和化油器3设置在第一机箱Ia内,动力箱体4和电机6设置在第二机箱Ib内,消声器7和风扇10设置在第三机箱Ic内。在机箱I的右侧壁上开有第一进风口 ld,在第一机箱Ia内设置有正对第一进风口 Id的挡板11,在第二机箱Ib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进风口 le,在机箱I的左侧壁上开有出风口 If。在第二隔板9上开有正对风扇10的引风口。气缸头5是动力箱体4的组成部分,动力箱体4配备有动力导风罩12,动力导风罩12将第一机箱Ia内的气体引入动力箱体4内,为动力箱体4散热。电机6配备有电机风道14,将第二进风口 I e的气体引入电机6内,为电机6散热。静音发电机组内共设置有四条冷却风道,下面一一介绍(各冷却风道的气体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Id进入第一机箱l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11向上流动,越过挡板11后经动力导风罩12进入动力箱体4,并经气缸头5与气缸头外罩形成的封闭通道为气缸头3外壁散热后,再由动力风道13进入第三机箱lc,最后从出风口 If排出,构成第一冷却风道A。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Id进入第一机箱l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11向下流动,越过挡板11后依次经空滤器2、化油器3进入气缸头5燃烧,气缸头5燃烧所产生的热气,经进气管道15接入消声器7再排入第三机箱lc,最后从出风口 If排出,构成第二冷却风道B。外界大气从第二进风口Ie进入,经电机风道14为电机6散热后,再由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lc,直至从出风口 If排出,构成第三冷却风道C。第二机箱Ib内的热气,经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lc,并从出风口If排出,构成第四冷却风道D。通过挡板11,将从第一进风口Id进入的外界大气进行分流,使一部分气体为动力箱体散热,一部分气体为气缸头燃烧散热,保证两个冷却风道各自独立,进气效率高,冷却效果更好。最好是,动力风道13罩在进气管道15外,由两半壳体扣合而成。另外,电机6和动力箱体4在第二机箱Ib内左右布置,气缸头5设置在动力箱体4的底部,动力风道13位于电机6的正下方。【主权项】1.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包括封闭的机箱(I),设置在机箱(I)内空滤器(2)、化油器(3)、带有气缸头(5)的动力箱体(4)、电机(6)、消声器(7)和风扇(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I)内设置有第一、第二隔板(8、9),将机箱(I)从右到左依次分割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第二、第三机箱(la、lb、lc),所述空滤器(2)和化油器(3)设置在第一机箱(Ia)内,动力箱体(4)和电机(6)设置在第二机箱(Ib)内,消声器(7)和风扇(10)设置在第三机箱(Ic)内,在机箱(I)的右侧壁上开有第一进风口(Id),在第一机箱(Ia)内设置有正对第一进风口(Id)的挡板(11),在第二机箱(Ib)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进风口(Ie),在机箱(I)的左侧壁上开有出风口(If); 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Id)进入第一机箱(l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II)向上流动,越过挡板(11)后经动力导风罩(12)进入动力箱体(4),并经气缸头(5)与气缸头外罩形成的封闭通道为气缸头(3)外壁散热后,再由动力风道(13)进入第三机箱(Ic),最后从出风口(If)排出,构成第一冷却风道(A); 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Id)进入第一机箱(I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11)向下流动,越过挡板(11)后依次经空滤器(2)、化油器(3)进入气缸头(5)燃烧,气缸头(5)燃烧所产生的热气,经进气管道(15)接入消声器(7)再排入第三机箱(Ic),最后从出风口(If)排出,构成第二冷却风道(B); 外界大气从第二进风口(Ie)进入,经电机风道(14)为电机(6)散热后,再由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Ic),直至从出风口(If)排出,构成第三冷却风道(C); 第二机箱(Ib)内的热气,经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Ic),并从出风口(If)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音发电机组风道,包括封闭的机箱(1),设置在机箱(1)内空滤器(2)、化油器(3)、带有气缸头(5)的动力箱体(4)、电机(6)、消声器(7)和风扇(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箱(1)内设置有第一、第二隔板(8、9),将机箱(1)从右到左依次分割成相互独立的第一、第二、第三机箱(1a、1b、1c),所述空滤器(2)和化油器(3)设置在第一机箱(1a)内,动力箱体(4)和电机(6)设置在第二机箱(1b)内,消声器(7)和风扇(10)设置在第三机箱(1c)内,在机箱(1)的右侧壁上开有第一进风口(1d),在第一机箱(1a)内设置有正对第一进风口(1d)的挡板(11),在第二机箱(1b)的顶部设置有第二进风口(1e),在机箱(1)的左侧壁上开有出风口(1f);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1d)进入第一机箱(1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11)向上流动,越过挡板(11)后经动力导风罩(12)进入动力箱体(4),并经气缸头(5)与气缸头外罩形成的封闭通道为气缸头(3)外壁散热后,再由动力风道(13)进入第三机箱(1c),最后从出风口(1f)排出,构成第一冷却风道(A);外界大气从第一进风口(1d)进入第一机箱(1a),其中一部分顺着挡板(11)向下流动,越过挡板(11)后依次经空滤器(2)、化油器(3)进入气缸头(5)燃烧,气缸头(5)燃烧所产生的热气,经进气管道(15)接入消声器(7)再排入第三机箱(1c),最后从出风口(1f)排出,构成第二冷却风道(B);外界大气从第二进风口(1e)进入,经电机风道(14)为电机(6)散热后,再由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1c),直至从出风口(1f)排出,构成第三冷却风道(C);第二机箱(1b)内的热气,经风扇(10)引入第三机箱(1c),并从出风口(1f)排出,构成第四冷却风道(D)。...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安源,李贞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安来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