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冷却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芯体本体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芯体本体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第一冷却管与进气口连通,第四冷却管与出液口连通,芯体本体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包括与第一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气态冷却管以及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与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液态冷却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气态冷却管以及液态冷却管的设置,使整个冷凝器芯体构成双冷却回路,换热效果比现有冷凝器的单风冷模式提升3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冷却设备领域,涉及冷凝器,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规汽车空调工作原理:压缩机运转时,将蒸发器内产生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吸入并压缩后,在高温高压的状态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却后制冷剂由高温高压的气态变为高温高压的液态,然后流入干燥器,经干燥除去水分和杂质后流入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节流降压后变为低压低温的液态制冷剂流入蒸发器,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车内的空调的热量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而使蒸发器表面温度降低,蒸发风机送进来的空调不断流过蒸发器表面,被冷却后由风口吹出,而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由重新被压缩机吸入,由此完成一个循环,这样反复循环即可达到制冷的目的。目前常规冷凝器是只是利用风冷的方式,将驾驶室的热量通过蒸发器冷媒介质蒸发吸收转移到冷凝器冷却散发到外界环境之中,在常规模式下,只能通过改变冷凝器的大小、扁管间距、翅片波距等来改变冷凝器的换热能力。然而,现在大部分车型为紧凑型车型,安装空间有限,决定了冷凝器本身的大小,只能通过增加扁管数量和翅片数量(调整扁管间距、翅片波高,扁管厚度)来增大换热量,但此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I)由于空调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部分的杂质,就极易堵塞冷凝器;(2)冷媒介质中间在微通道管流动过程阻力大,为了保障空调的性能,机械传统的空调就需要加大压缩机排量,会导致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增大,增加油耗,小排量的车型在使用这种压缩机时,驱动力会明显不足;电驱动的压缩机,会大幅度增加电量消耗。(3)波高小的冷凝器,翅片密,风阻大,冷凝器为一个散热件,就需要加大冷凝风扇的风量,以保障散热效果,增加能耗。(4)制作工艺麻烦,增加生产成本和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冷却器易堵塞、能耗大、制作工艺麻烦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不易堵塞、耗能小的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所述芯体本体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所述芯体本体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冷却管与出液口连通,所述芯体本体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所述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包括与第一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气态冷却管以及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与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液态冷却管。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均为15孔微通道扁管。作为优选,所述气态冷却管与液态冷却管均为3003铝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气态冷却管以及液态冷却管的设置,使整个冷凝器芯体构成双冷却回路,换热效果比现有冷凝器的单风冷模式提升30%以上,进而降低汽车的能耗,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冷却流程,减少通道阻力,避免了冷凝器的堵塞。【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芯体本体;11、进气口 ;12、出液口 ;2、第一冷却管;3、第二冷却管;4、第三冷却管;5、第四冷却管;6、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61、气态冷却管;62、保护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芯体本体的形状和市场上冷凝器的芯体一样,在本实施例中,就不再对芯体的形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在芯体本体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在芯体本体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此处所描述的相互连通是指第一冷却管与第二冷却管连通,第二冷却管与第三冷却管连通,第三冷却管与第四冷却管连通)的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第一冷却管与进气口连通,第四冷却管与出液口连通,在芯体本体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包括与第一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气态冷却管以及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与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液态冷却管。通过上述的设置,使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芯体构成双路冷却,一路经第一冷却管冷却后,气态一部分进入气态冷却管,另部分则进入第二冷却管,经第二冷却管冷却后,进入第三冷却管,然后进入液态冷却管,最终冷却后与进入气态冷却管的气态冷却液汇聚进入第四冷却管,由出液管流出,通过两路冷却路线的设置,将气态冷却和液态冷却分开,有效的提高了冷却效率,同时,也有效的降低了冷却流程,减少通道阻力,避免了冷凝器的堵塞。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液态冷却管为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最终,外面在套装一个保护管,增加干燥过滤装置,将传统冷凝器的过冷式结构保留,提高芯体的多用途。为了更好的提高冷却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均为15孔微通道扁管,气态冷却管与液态冷却管均为3003铝管,15孔微通道扁管的材质也可以为复合铝扁管,在本实施例中,扁管的材质为4045/3003/4045。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所述芯体本体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冷却管与出液口连通,所述芯体本体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所述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包括与第一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气态冷却管以及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与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液态冷却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均为15孔微通道扁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态冷却管与液态冷却管均为3003铝管。【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汽车冷却设备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双冷却回路冷凝器芯体,包括芯体本体,所述芯体本体的一侧的上方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下方设置有出液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本体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冷却管、第二冷却管、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所述第一冷却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冷却管与出液口连通,所述芯体本体远离进气口的一侧还设置有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所述冷却过滤干燥管组件包括与第一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气态冷却管以及套装在气态冷却管外与第三冷却管、第四冷却管连通的液态冷却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友,徐在满,冯乃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康堡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