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配置有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中,具备:冷却部,其对比排气净化催化剂靠上游侧的排气通路进行冷却;热传递阻碍部,其构成为对从比由冷却部冷却的冷却部位靠下游侧的排气通路到该冷却部之间的热移动进行阻碍;和散热抑制部,其在排气通路中被设置于位于从设有热传递阻碍部的部位到排气净化催化剂之间的弯曲部,且构成为,抑制从在该弯曲部中流动的排气经由形成该弯曲部的弯曲部通路壁向该弯曲部的周围气氛传递的散热。通过该构成,能够谋求排气温度下降的抑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燃机的排气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配置有用于检测以该排气通路代表的与排气净化催化剂和/或排气有关的诸多数据(例如排气空燃比和/或排气温度等)的传感器等排气系统零件,该排气系统零件暴露于在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排气。排气温度与内燃机的运行状态相应而变动,但如果暴露于比较高温的排气,则排气系统零件有可能因排气热而破损。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用于防止这样的由排气热引起的破损的技术。在该技术中,在排气歧管与排气净化催化剂之间的排气通路中,保留了下述结构:通过在排气温度成为峰值的通路内周面设置绝热材料而谋求对排气通路的保护,并且通过维持从配置有绝热材料的部位以外的排气通路向外部的散热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排气进行冷却,谋求对排气系统零件的保护。另外,作为对排气进行冷却的技术,有使排气中所含的燃料量增加并利用其气化潜热的技术,但由于排气中的燃料量增加,一氧化碳浓度容易升高,从排放的角度来看不优选。进一步,作为进行排气冷却的技术,有在排气管上装设水冷的冷却附件的技术。若利用这样的冷却附件,则能够有效地减轻向排气系统零件的热负担,但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冷起动时等排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排气也被冷却,所以难以迅速进行排气净化催化剂的预热。因此,公开了在凸缘部分形成非接触部位使得冷却附件与排气歧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在内燃机的气缸盖上,形成有用于进行内燃机冷却的冷却液流路。在该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液也夺取在排气通路中传递的排气的热量,所以会产生由排气温度的下降引起的问题。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技术中,关于双层排气歧管向气缸盖侧安装的安装构造,提出了热量难以从排气歧管侧向气缸盖传递的安装用凸缘的构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 260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 —16931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一242537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 —115601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 —15654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设置于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排气净化催化剂中,依存于流入其中的排气的温度,催化剂温度较大地变动。在具备上述排气冷却用的结构(例如,冷却附件,以下称为“排气冷却用结构”)的内燃机中,由该排气冷却用结构冷却后的排气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所以能够避免该催化剂过度升温。另一方面,在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属于低负荷区域、从内燃机排出的时刻的排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排气温度由于该排气冷却用结构而进一步下降,所以难以将排气净化催化剂的温度维持为适于排气净化的温度,担忧排放的恶化。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在研究如何抑制排气温度下降时,虽然考虑设置于内燃机的气缸盖侧的排气冷却用结构的冷却能力本身,但不够充分。在排气冷却用结构与排气净化催化剂之间延伸有排气通路,经由该排气通路从排气中夺取热能直至从内燃机排出的排气到达排气净化催化剂为止,排气冷却用结构的冷却能力与该热移动有较大关系。特别是,从排气通路向其周围气氛的散热的程度不小,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排气冷却用结构的冷却能力的影响。因此,如果从在适当维持设置于排气通路的排气净化催化剂的温度的角度来看,根据现有技术进行的排气温度的下降抑制的处理,不够充分。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排气冷却用结构的内燃机的排气冷却系统,该排气冷却系统在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属于低负荷区域且从内燃机排出的时刻的排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合适的排气温度的下降抑制。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在本专利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关于从内燃机排出的时刻的排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的排气温度的下降,着眼于:在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排气的热传递到排气通路并从该排气通路向冷却部散逸的向冷却部的热移动,和经由从排气向排气通路的传热容易产生容易高温化的弯曲部的通路壁产生的从排气向周围气氛的散热。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这些热移动会给排气温度下降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两者互相关联,所以为了实现合适的排气温度的下降抑制,需要准备地调整两方的热移动。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是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配置有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中,具备:冷却部,其对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上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进行冷却;热传递阻碍部,其构成为阻碍由所述冷却部冷却的冷却部位的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与该冷却部之间的热移动;和散热抑制部,其设置于弯曲部,而且,构成为抑制从在该弯曲部中流动的排气经由形成该弯曲部的弯曲部通路壁向该弯曲部的周围气氛传递的散热,该弯曲部在所述排气通路中位于从设有所述热传递阻碍部的部位到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之间。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构成为,通过上述冷却部对在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排气进行冷却,该被冷却后的排气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在此,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关注至IJ:冷却部的冷却能力引起设置有该冷却部的部位的冷却以及冷却部与其附近之间的热移动,该能力是引起排气通路中其以外的热移动的要因。在排气通路中,形成该排气通路的通路壁(以下,称为“排气通路壁”)从排气受热而高温化,但蓄积于此的热能具有容易向冷却部侧移动而不向位于下游侧的排气净化催化剂侧移动的倾向。这是因为:由于冷却部的冷却能力,在与冷却部相连的排气通路壁上温度梯度变大,另一方面,在与排气净化催化剂相连的排气通路壁上温度梯度变得比较平缓。其结果,冷却部不仅是仅冷却其设置部位的结构,还能够成为给从该设置部位到排气净化催化剂为止的整个排气通路上的热移动造成影响的结构。因此,通过冷却部促进了排气通路上的排气的冷却,该被冷却后的排气流入排气净化催化剂。而且,在内燃机的运行状态属于低负荷区域且从内燃机排出的时刻的排气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以下,简称为“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特别强地受到冷却部对排气冷却的影响,可能会引起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净化能力下降。因此,在本申请专利技术的冷却系统中,第一,通过具备上述热传递阻碍部,而谋求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下的排气温度的下降抑制。热传递阻碍部构成为,阻碍从由冷却部冷却的冷却部位的下游侧的排气通路向该冷却部的热移动,作为该阻碍的方式,与不存在热传递阻碍部的情况相比,只要构成为阻碍从下游侧的排气通路向冷却部的热移动、即被钝化,就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例如,作为热传递阻碍部采用绝热部件,也可以使该绝热部件介于冷却部与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之间。另外,关于与冷却部相连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也可以调整其形状和/或材质使得难以从其下游侧进行热移动。通过这样构成热传递阻碍部,从冷却部下游侧的排气通路流入该冷却部的热移动受到阻碍。因此,抑制该下游侧的排气通路的温度下降。但是,作为新的认知,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得知:在考虑了上述整个排气通路上的热移动时,仅这样进行了下游侧的排气通路的温度下降抑制,对排气温度的下降抑制仍不充分。而且,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基于该认知进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热传递阻碍部对热移动的阻碍与该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的热移动、即从在此流动的排气的散热具有较大的关联性。热传递阻碍部阻碍热移动的结果是:在该下游侧的排气通路壁存储有从排气传过来的热能,该下游侧的排气通路壁变得容易高温化。一般认为,如果排气通路壁高温化,则容易在排气通路壁与其周围气氛之间产生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排气冷却系统,是在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配置有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其中,具备:冷却部,其对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上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进行冷却;热传递阻碍部,其构成为阻碍由所述冷却部冷却的冷却部位的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与该冷却部之间的热移动;和散热抑制部,其设置于弯曲部,而且,构成为抑制从在该弯曲部中流动的排气经由形成该弯曲部的弯曲部通路壁向该弯曲部的周围气氛传递的散热,该弯曲部在所述排气通路中位于从设有所述热传递阻碍部的部位到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筿田祥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