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兰组织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6804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狐尾兰组织培养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以狐尾兰未成熟种子作外植体,应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对狐尾兰类原球茎体诱导、增殖和催根并获得狐尾兰组织培养所需培养基的最佳条件;(1)液体培养基有利于类原球茎体短期的快速增殖,长期继代培养及保存类原球茎体时选用固体1/2MS培养基适宜;(2)在培养过程中,施加1mg/L的BA的效果更优一些,及可以增加类原球茎体的数目,又不会引起玻璃化的产生;(3)在培养基中加入1.0g/L维生素C可以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狐尾兰(Rhynchos tylis gigantea)又名钻喙兰、海南钻喙兰为兰科钻喙兰尾多年生附生草本,其在野生环境下多附生于橡胶树、楓树或榕树上,是我国海南野生名优兰品种之一。狐尾兰叶片肥厚、翠绿,宽带状,外弯,多有数条浅色的纵条纹,茎直立,具数节,不分枝。狐尾兰花序直立或呈下垂状,且花序多而密集;花瓣比萼片小;其唇瓣呈浅3裂或不裂状;距两侧压扁;蕊柱短,蕊柱足较短;花粉块2个,有不同程度的裂隙,呈蜡质状;具有狭长的蕊喙柄以及较小粘盘,花期通常在1-3月。狐尾兰的花色也较为丰富,有红、粉红、白、蓝、橘等颜色。由于其花型独特,花色丰富,花期长,且花期为我国传统春节前后,是极好的新春贺岁花卉,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度喜欢。然而,由于我国海南地区热带森林过量采伐,致使野生狐尾兰的自然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加上人为的过度采集出售,致使野生狐尾兰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狐尾兰生态群的构成。且由于狐尾兰的种子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萌发,采用种子繁殖很难获得后代,虽然可以采取分株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繁殖系数低,且繁殖速度非常慢,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通过组织培养的技术来快速繁殖已在很多兰科植物普遍应用,比较常见的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为狐尾兰工厂化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本专利技术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以狐尾兰未成熟种子作外植体,应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对狐尾兰类原球茎体诱导、增殖和催根并获得狐尾兰组织培养所需培养基的最佳条件;具体步骤如下: 1)无菌材料的获得 用去离子水冲洗狐尾兰果实表面,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80%酒精表面消毒果实2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然后用解剖刀切开荚果,取出细小种子,轻轻将种子均匀散落到固体培养基上,每平板接种量为55粒种子; 2)类原球茎体诱导 把狐尾兰的种子分别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原球茎(类原球茎体)的形成。培养基组成成分如下:VW+6_BA1.5mg/L+NAA0.lmg/L ; 3)培养方式的筛选 将诱导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分别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转动培养两种方式,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其增殖倍数=新长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类原球茎体数; 4)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筛选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BA,KT, IBA NAA这四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计算方法同步骤3); 5)不同添加物对类原球茎体的褐化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活性炭AC和Na2S203;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50天后观察并记录类原球茎体褐化和生长状况。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类原球茎体增殖倍数的研究,来明确培养基中各种成分的作用方式,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液体培养基有利于类原球茎体短期的快速增殖,长期继代培养及保存类原球茎体时选用固体1/2MS培养基适宜;(2)在培养过程中,施加lmg/L的BA的效果更优,可以增加类原球茎体的数目,又不会引起玻璃化的产生;(3)在培养基中加入1.0g/L维生素C可以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 1)无菌材料的获得 用去离子水冲洗狐尾兰果实表面,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80%酒精表面消毒果实2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然后用解剖刀切开荚果,取出细小种子,轻轻将种子均匀散落到固体培养基上,每平板接种量为55粒种子; 2)类原球茎体诱导 把狐尾兰的种子分别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原球茎(类原球茎体)的形成。培养基组成成分如下:VW+6_BA1.5mg/L+NAA0.lmg/L ; 3)培养方式的筛选 将诱导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分别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转动培养两种方式,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其增殖倍数=新长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类原球茎体数; 4)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筛选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BA,KT, IBA NAA这四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计算方法同步骤3); 5)不同添加物对类原球茎体的褐化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活性炭AC和Na2S203;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50天后观察并记录类原球茎体褐化和生长状况。实验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液体1/2MS培养基中培养的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极显著的高于固体1/2MS培养基条件下的增殖速度。但同时也表现出固体1/2MS培养基上的类原球茎体的外观表现较好,呈现出嫩绿色的外观,质地紧致。而在液体培养基中类原球茎体粒数多,颗粒大但组织结构较疏松,且严重玻璃化,丧失了分化能力,这与陈春满(2002)在象牙白花兰种子的组织培养研究结果类似M。因此,液体培养基有利于类原球茎体短期的快速增殖,一旦时间过长,将丧失分化能力。如果要长期继代培养及保存类原球茎体时选用固体1/2MS培养基适宜。3.2植物生长调节浓度对类对圆球茎体增值的影响 结果显示: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KT、BA都对类圆球茎体的增值明显的促进作用。表上看,0.45mg/L的KT相对于BA的增值效果更好一些,这样说明了狐尾兰类圆球茎体对KT反应较为敏感,超过一定浓度,如浓度达到lmg/L或高于这个浓度,则会增加类圆球茎体玻璃化的几率。因此,笔者认为1.0mg/L浓度的KT相对于BA效果更好,说明此狐尾兰的根状茎对KT更敏感。3.3不同添加物对类圆球茎体褐化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认为活性炭、维生素C和他23203可以减缓或抑制培养物褐化。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附加物,并观察比较其对类圆球茎体生长状况的影响。施结果显示:Na2S203没有有效抑制狐尾兰褐化,为了确认这一结果,笔者又对外植体进行了暗培养、接种前用Na2S203浸泡外植体等处理,均没有抑制狐尾兰褐化。这可能是由于醌类化合物被外植体排到培养基中,从而抑制了植物体内的酶活性。不同浓度维生素C也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抑制褐化,不同浓度活性炭一定程度上也能抑制褐化,其原因可能是活性炭吸附了培养基中的有害物质时,也常常会吸附营养物质,因此,笔者推荐0.8mg/L维生素C作为外植体褐化的抑制剂。除此之外,长时间继代培养可使培养物逐渐脱除酚类物质。根据本专利技术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狐尾兰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液体培养基有利于类原球茎体短期的快速增殖,一但时间过长,将丧失分化能力,如果要长期继代培养及保存类原球茎体时选用固体1/2MS培养基适宜;(2)在培养过程中,施加1.0mg/L的BA的效果会更优一些,及可以增加类原球茎体的数目,又不会引起玻璃化的产生;(3)在培养基中加入1.0g/L维生素C可以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狐尾兰组织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狐尾兰未成熟种子作外植体,应用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对狐尾兰类原球茎体诱导、增殖和催根并获得狐尾兰组织培养所需培养基的最佳条件;具体步骤如下:1)无菌材料的获得用去离子水冲洗狐尾兰果实表面,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80%酒精表面消毒果实2min,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然后用解剖刀切开荚果,取出细小种子,轻轻将种子均匀散落到固体培养基上,每平板接种量为55粒种子;2)类原球茎体诱导把狐尾兰的种子分别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原球茎(类原球茎体)的形成;培养基组成成分如下:VW+6‑BA1.5mg/L+NAA0.1mg/L;3)培养方式的筛选将诱导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在1/2MS培养基上,分别采用固体培养和液体转动培养两种方式,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其增殖倍数=新长出的类原球茎体/接种类原球茎体数;4)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筛选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BA,KT,IBA NAA这四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4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四周后统计类原球茎体的增殖倍数,计算方法同步骤3);5)不同添加物对类原球茎体的褐化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活性炭AC和Na2S2O3;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三角瓶;50天后观察并记录类原球茎体褐化和生长状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红娟张坤吴言红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常青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