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067149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3: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精馏系统,包括:多个精馏塔,具有上出口、下出口以及设置在上出口、下出口之间的回流口和回气口;再沸器,具有进液口、出气口、进气口以及出液口,进液口与多个精馏塔中的一个的下出口连通,出气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气口连通,进气口与多个精馏塔中的另一个的上出口连通,出液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流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晶硅精馏系统能耗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精馏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精馏系统
技术介绍
多晶硅是集成电路和光伏发电的关键原材料。近年来,随着光伏发电市场的快速发展,多晶硅生产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但是,多晶硅生产行业的盲目扩张同时也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水平降低的问题,尤其是目前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大部分厂家的生产成本都高于销售价。在这种形势下,节能降本成为各多晶硅生产厂家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在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精制提纯工序为能耗较高的工序之一。该精制提纯工序消耗的主要能源包括蒸汽(热水)、高低压循环水以及电能等,其中蒸汽(热水)和循环水的能量消耗占90%以上。同时,由于循环水的循环量较大,往往会导致水蒸发损耗较大,从而进一步加重能量的消耗。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精馏系统包括精馏塔1’以及与该精馏塔1’连接的再沸器2’,其中,再沸器2’用以将精馏塔1’的塔底液体部分汽化后送回精馏塔1’,使塔内气液两相间的接触传质得以进行。图1示出现有精馏系统的一种流程(上游精馏塔的塔底产品作为下游精馏塔的原料),图2示出现有精馏系统的另一种流程(上游精馏塔的塔顶产品作为下游精馏塔的原料)。在上述两种流程中,再沸器2’需要在系统之外额外添加热源,这样也会导致能耗较高。在实际生产时,为了降低运行成本,鉴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电价优势,大多数规模较大的多晶硅生产厂家都开始在我国西部地区进行建厂生产,然而,西部地区的另一个能源结构特点就是水资源匮乏。因此,目前应用于多晶硅的精制提纯流程在西部地区并不适用,这就制约了多晶硅生产行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饱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晶娃精饱系统能耗较高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精馏系统,包括:多个精馏塔,具有上出口、下出口以及设置在上出口、下出口之间的回流口和回气口;再沸器,具有进液口、出气口、进气口以及出液口,进液口与多个精馏塔中的一个的下出口连通,出气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气口连通,进气口与多个精馏塔中的另一个的上出口连通,出液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流口连通。进一步地,精馏塔包括:第一精馏塔,具有第一上出口、第一下出口以及设置在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之间的第一进口、第一回流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二精馏塔,具有第二上出口、第二下出口以及设置在第二上出口和第二下出口之间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回流口 ;再沸器包括:第一再沸器,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气口、第一进气口以及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与第一下出口连通,第一出气口与第一回气口连通;其中,第一进气口与第二上出口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二回流口连通,第一下出口与第二进口连通。进一步地,精馏塔包括:第一精馏塔,具有第一上出口、第一下出口以及设置在第一上出口和第一下出口之间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回流口 ;第二精馏塔,具有第二上出口、第二下出口以及设置在第二上出口和第二下出口之间的第二进口、第二回流口和第二回气口;再沸器包括:第二再沸器,具有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气口、第二进气口以及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口与第二下出口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二回气口连通;其中,第二进气口与第一上出口连通,第二出液口与第一回流口和第二进口连通。进一步地,精馏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下部具有第一进风部,第一壳体的上部具有第一出风部;第一风机组件,位于第一出风部处;第一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之间,第一冷却管组具有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以及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二下出口与第一进料口连通;第一液体分布器,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液体分布器位于第一出风部与第一冷却管组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一冷却管组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地,第一上出口与第一回流口连通,并且第一上出口与第二进料口连通,第一出液口与第三进料口连通。进一步地,精馏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下部具有第二进风部,第二壳体的上部具有第二出风部;第二风机组件,位于第二出风部处;第二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位于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之间,第二冷却管组具有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 ;第二液体分布器,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第二液体分布器位于第二出风部与第二冷却管组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二冷却管组上均匀分布;第三冷却管组,第三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位于第二出风部与第二液体分布器之间,第三冷却管组具有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第五出料口与第四进料口连通,第五进料口与第一上出口连通,第四出料口与第一回流口和第二进料口连通。 进一步地,精馏系统还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下部具有第一进风部,第一壳体的上部具有第一出风部;第一风机组件,位于第一出风部处;第一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部和第一出风部之间,第一冷却管组具有第一进料口、第二进料口、第三进料口以及第一出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三出料口,第二下出口与第一进料口连通;第一液体分布器,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一液体分布器位于第一出风部与第一冷却管组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一冷却管组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地,第二上出口与第二回流口连通,并且第二上出口与第三进料口连通,第一下出口与第二进料口连通。进一步地,精馏系统还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的下部具有第二进风部,第二壳体的上部具有第二出风部;第二风机组件,位于第二出风部处;第二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位于第二进风部和第二出风部之间,第二冷却管组具有第四进料口和第四出料口 ;第二液体分布器,设置在第二壳体内,第二液体分布器位于第二出风部与第二冷却管组之间以使液体在第二冷却管组上均匀分布;第三冷却管组,第三冷却管组设置在第二壳体内并位于第二出风部与第二液体分布器之间,第三冷却管组具有第五进料口和第五出料口,第五出料口与第四进料口连通,第五进料口与第二上出口连通,第四出料口与第二回流口和第三进料口连通。进一步地,第一冷凝器还包括第一除雾装置,第一除雾装置设置在第一壳体内并位于第一出风部与第一液体分布器之间。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再沸器连接在多个精馏塔中的一个上,该再沸器的进液口与该精馏塔的下出口连通,出气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气口连通。上述再沸器的进气口与多个精馏塔中的另一个的上出口连通,出液口与该精馏塔的回流口连通。上述结构可以使连接在多个精馏塔中的一个上的再沸器的热源通过多个精馏塔中的另一个的塔顶产品(例如塔顶蒸汽)提供,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精馏系统中的能源,从而有效地降低系统能耗。【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精馏系统的一种流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精馏系统的另一种流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精馏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精馏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精馏系统的第一冷凝器的剖视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的第一冷凝器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7示出了图3的精馏系统的第二冷凝器的剖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 ’、精馏塔;2 ’、再沸器;11、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精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精馏塔,具有上出口、下出口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出口、所述下出口之间的回流口和回气口;再沸器,具有进液口、出气口、进气口以及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多个所述精馏塔中的一个的所述下出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该精馏塔的所述回气口连通,所述进气口与多个所述精馏塔中的另一个的所述上出口连通,所述出液口与该精馏塔的所述回流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雄郭树虎姜利霞严大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