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式吊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635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伸缩式吊杆,包括至少一个外构件(14)和至少一个内构件(16),各内外构件设计成空心的剖面具有上缘(1)及下缘(2),所述的上缘(1)有半筐形轮廓具有两个圆弧边(Ri、Ra),下缘(2)用一个U形的衬套与其连接,各构件用前后轴承(3,4)安装在相连的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轴承(3)有一滑动件(10),设在下缘(2)之间的区域只在弯曲处,而所述的后轴承(4)有分开的滑动轴承半衬套(12),设在上缘(1)之间的区域,只在各圆弧边(Ri,Ra)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至少一个外构件和至少一个内构件的伸缩式吊杆,各构件设计成一个空心的剖面具有上缘及下缘,上缘具有半筐形外形,具有两个圆弧边,下缘用一个U形的衬套与其连接,各构件用前后轴承安装在相连的构件上。实践中如从移动式起重机已知的这种类型的吊杆。负载挂在延伸出的内构件的前端使得内构件以它的下缘对外构件下缘的前端部施加一负载。这时,内构件后端以其上缘对外构件上缘施加一负载。在本专利技术范围中,“前”方指朝向吊杆接受负载的自由端的方向,而“后”方指朝向与吊杆自由端相对的端的方向。考虑到要传递大的力,对前端后轴承付以了专门的注意。除了可靠的支承外,这些轴承同时要抵抗构件轮廓横截面不希望有的变形。一般,滑动件完全支承在前后轴承上。各滑动件固定在一个构件上的侧边缘的滑动轴承座上,并在相对侧支承在邻接的构件上。需要用凸边形式的增强支承装置以接受作用在滑动件和轴承座上的力。一般,内构件的凸边制成构件的横截面形状是连续的,结合构成滑动件的外壳,而前轴承的凸边通常从外面装在外构件上,它由沿吊杆纵向有150mm至300mm尺寸的刚性材料构成。因此凸边减小了所述构件的有效延伸长度。如图6(现有技术)所示,内构件不能完全缩入,因为内凸边妨碍它们如此缩入。在前轴承具有外凸边区域也有类似的情况。DE—OS1531174提出了具有多边形横截面的伸缩吊杆的滚柱轴承。为了接受受到负载时的边缘应力,下缘的各边加上一外辊,而上缘各边加上一内辊。当构件相互滑入另一构件时,内外辊以不利方式相互妨碍,使得构件有效延伸长度减少至少为并排设置的辊的直径的和。另外,内辊在内构件空心轮廓横截面中占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只有很小的空间用于装在里面的伸缩柱体,进行吊杆的延伸。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头说明的伸缩吊杆,该吊杆可以接受高的负载力并具有构件的稳定轴承和较大的有效延伸长度。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由下面措施达到在所述的前轴承有一滑动件,设在下缘之间的区域中只在弧形区,而后轴承有分开的滑动轴承半衬套,设在上缘的区域只在各圆弧边处。考虑这种支承,在两个相邻构件之间的力只通过圆弧形部分传送,圆弧形部分比现有技术中轴承块的平直表面的刚性更好。这样防止了表面鼓胀以及轮廓横截面的变形。凸边的作用可限制在防止构件在其端部伸出的措施。由于凸边不再接受全范围的支承力,它可制成沿构件的轴向更短。在实践中,凸边可减少到约为50mm。这意味着单个构件(如图5所示)可相互伸缩进更大的程度,使得可以得到更长的有效延伸长度。另一方面,滑动件和滑动轴承半衬套可制成更薄。虽然现有技术要求它们厚40至50mm,但是本专利技术中它们厚度可减小至小于20mm。这意味着外构件中有更大的空间装其它的内构件这样也增加了有效的延伸长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支承结构,没有问题可以滑动七个构件一个滑进另一个,而最外构件的横截面不超过普通伸缩式吊杆的外横截面。采用现有技术的支承结构,至今最大只能把五个构件一个滑入另一个中。另外,滑动件和滑动轴承中衬套的精度可相当精确地与圆弧边及下缘形状适配。轴承结构允许横截面的平直部分稍些变形而圆弧部分保证构件相互正确的支承。结果,可以去掉现有技术中通常要求的附加的精度补偿元件。滑动件和滑动轴承半衬套可在圆弧部分有利地自对中。因此,不需要在它们横截面圆周方向固定。在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下缘之间的区域,所述的后轴承有至少一个衬套形的滑动件,它在与所述的上缘相连的所述的下缘的各边部分延伸。这种结构对于接受例如移动式起重机转动时产生的横向力特别有利。衬套形滑动件防止吊杆横截面的扭曲。后轴承应包括设在下缘之间区域的两个分开的滑块件,各个滑块件分别设在与上缘相连的下缘的曲边处。因此,衬套形滑动元件分成两个分开的滑块件,各承受扭曲力。可取滑下缘下面U形点的支承轴承。因为没有严格要求的公差,方便该区域轮廓横截面的制造。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变型中,前轴承在上缘之间的区域没有一分离的滑动轴承半衬套,仅设在各圆弧形边缘处。这些附加的滑动轴承半衬套也防止在圆弧边的横截面的扭曲。最好,后轴承的滑块件和滑动轴承半衬套固定在内构件上。前轴承的滑块件和滑动轴承半衬套可专门固定在外构件上。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在所述的圆弧边区,在所述的内外构件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在所述的上缘的平直部分的距离。结果滑动轴承半衬套可制成在圆弧边区域稍厚,使它们可传送更大的力。减小其余在平直部分的空间可节省空间。最好,所述前轴承和/或后轴承的外圆弧边的圆心点和内圆弧边的圆心点相互分开,所述的外圆弧边的圆心点比所述的内圆弧边的圆心点更靠近圆弧边。这样增加了在圆弧部分滑动轴承中衬套的空间,因此在相邻的直线部分可保持较小距离。最好,所述的圆弧边的滑动轴承半衬套和/或所述的前轴承和/或后轴承的下缘部分的滑动件延伸超过圆弧部分进入平直部分,但是在相对运动的构件侧,所述的滑动件和所述的滑动轴承半衬套只在圆弧部分与所述的构件连接。这样把在相对运动的构件上的滑动轴承半衬套和滑动元件的支承限止在稳定的圆弧部分。这样防止了构件的卡住,因为导入力的区域(弧度区)的端不与滑动轴承半衬套的端边重合。例如在固定滑动件的构件上,滑动件延伸入平直部分,使得在轮廓横截面的周边方向滑动件独立地定位于圆弧部分与平直部分的过渡部分。最好,所述的上缘的平直部分的滑动轴承半衬套和/或在所述的下缘的滑动件在相对运动侧以与直线部分成角度α与所述的构件分开。这个逐渐倾斜的区域以特别有效的方式防止构件阻塞。在一个专门实施例中,所述的外构件在前轴承区有一前凸边,所述的内构件在后轴承区有一后凸边,所述的凸边分别作为所述的滑动件,滑动轴承半衬套和滑块件的轴向支面。凸边增强了外形,并且防止构件端部的扩张和变形,同时滑动件可以定位在凸边上。建议所述的前后凸边的板厚是各吊杆轮廓的板厚的1.2至2.5倍。在本专利技术一个变型中,所述的上缘的板厚不同于所述的下缘的板厚。在一个专门实施例中,所述的下缘的U形衬套包括两个分开的圆弧形衬套,它们由在两个衬套之间的平直腹板连接起来。这种专门的U形轮廓横截面是特别合适的,因为它有大的抗弯力矩。按照本专利技术,横向力也传送到轮廓的弧形区,也就是通过圆弧形衬套传到下缘,因此整个轮廓有很好的抗鼓胀性,因为弧形部分的衬套作用,利用了衬套的薄膜作用。最好,腹板的长度与轮廓的宽度的关系近似于1∶3。这里在构件的上缘与下缘之间平直侧的距离作为轮廓的宽度。前轴承应该在所述的下缘之间的区域有一分开的滑动件设有各圆弧形衬套的区域。力也在前轴承的下缘区只通过圆弧形部分传送。单个构件宽度上的公差也可被滑动件的分开的分开设置合适地补偿。另外,因为周边张力切向导入,在过渡到上缘的平直侧的区域或过渡到平直腹板的区域没有力矩。最好,所述的内外构件间的径向距离在所述的圆弧衬套区域比在所述的下缘的平直部分的大。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前轴承的外圆弧衬套的圆心点与所述的内圆弧衬套的圆心点分开,所述的外圆弧衬套的圆心点比所述的内圆弧衬套的圆心点更靠近所述的圆弧衬套。所述的轮廓宽度与轮廓高度之比为1∶1.15至1∶1.4。所述的上缘的圆弧边和相邻的下缘的圆弧部分之间的平直部分的长度与轮廓高度之比为1∶1.6至1∶2。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局部插入内部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恩斯特·卡斯帕尔
申请(专利权)人:EC工程咨询特殊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