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及试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5670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气缸和牵引绳;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二支架成L形,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开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开有第三腰型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气缸穿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牵引绳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推杆的端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内开把手试验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真实性和通用性强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检测领域,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汽车的内开把手为乘客或者是司机在下车时从内部拉开,之后才可以打开车门的把手。内开把手用得很频繁,如果内开把手在用过几次之后就不能正常工作,那么对乘客和司机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市场反馈来看,内开把手的故障较为常见,但一般汽车厂进行内开把手系统可靠性试验的并不多,而是多做外开把手试验。考虑到内开把手系统的可靠性,必须完善试验能力。现有的内开把手试验方法为:将内开把手安装在车门钣金上,然后用一根牵引绳直接和气缸连接起来进行反复牵拉开启试验。这种试验的缺点在于:试验时固定内开把手的工装需要固定在车门钣金上,这样的话需要在钣金上打孔,工作强度大;试验时因为没有车门内饰板,因此试验的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真实情况;由于内开把手一般是根据车型定制的,车型不同则车门钣金、车门内饰板造型不同,内开把手的安装位置、造型等也不同,内开把手试验工装的角度、位移均不可调,只能适用一种车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内开把手试验的真实性和通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种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气缸和牵引绳;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二支架成L形,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开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开有第三腰型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气缸穿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牵引绳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推杆的端部。作为优选,所述牵引绳上还连接有夹套。作为优选,所述夹套为槽形,所述夹套的侧壁上开螺栓孔。作为优选,所述夹套由不锈钢或者树脂制造。作为优选,上述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还包括橡胶保护套,所述橡胶保护套能够夹持于所述夹套中。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上开有安装孔。—种采用如上所述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进行内开把手试验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底座固定到车门内饰板上;将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内的螺栓螺母松开但不脱离;将所述气缸松开但不脱离所述第二腰型孔;将所述牵引绳与内开把手连接;调整所述气缸的高度、所述气缸与所述内开把手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调整到位后将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内的螺栓螺母紧固,将所述气缸紧固;将所述车门内饰板装配到车门钣金上;利用所述气缸的推杆反复牵拉所述内开把手。作为优选,将所述牵引绳与所述内开把手连接时,先在所述内开把手上套橡胶保护套,然后采用夹套夹紧所述内开把手。作为优选,采用自攻螺钉将所述夹套加紧在所述内开把手上。作为优选,所述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到所述车门内饰板上。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中,采用两个支架和三个腰型孔的配合形式,使得气缸高度、气缸距内开把手的距离和角度均可调,从而能够适应更多地车型,提高了通用性。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方法中,是将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固定到车门内饰板上,然后车门内饰板装配到车门钣金上,这样就使得内开把手能够在真实使用环境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能够反映内开把手的实际可靠性。进一步地,采用夹套、橡胶保护套能够在试验过程中对内开把手进行保护,并且具有连接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的立体图;图2是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进行内开把手试验的工作示意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支架,101、连接板,102、第一腰型孔,2、第二支架,201、第一弯折部,202、第二腰型孔,203、第二弯折部,204、第三腰型孔,3、气缸,301、推杆,4、牵引绳,5、夹套,6、螺栓,7、螺母,8、螺母,9、螺栓,10、自攻螺钉,11、车门内饰板,12、内开把手,13、橡胶保护套。【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包括:第一支架1、第二支架2、气缸3、牵引绳4、夹套5等。其中,第一支架1具有底座101和固定在底座101上的连接板102,连接板102上开有第一腰型孔103,底座101上开有安装孔以供螺栓9穿过;第二支架2具有第一弯折部201和第二弯折部203,第一弯折部201与第二弯折部203形成L形,且第一弯折部201上开有第二腰型孔202,第二弯折部203上开有第三腰型孔203。组装时,采用螺栓6穿过第一腰型孔103和第三腰型孔204后以螺母7紧固,然后气缸3穿过第二腰型孔202后以螺母8紧固,牵引绳4连接在气缸3的推杆301的端部。气缸3的推杆301与气缸桶之间的连接部位加工有外螺纹,螺母8通过与该外螺纹的配合将气缸3保持在第二支架2上。牵引绳4上连接有夹套5,更详细地,夹套5为U形槽形,夹套5的侧壁上开螺栓孔,以供自攻螺钉10旋入。夹套5由硬质材料例如不锈钢、树脂等制造。参考图2、图3,采用如图1所示的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进行内开把手试验时的步骤包括:a、在车门内饰板11上的内开把手12附近找一块比较平整的面,在所找到的平整面处开小孔,采用螺栓9穿过底座101上的安装孔和车门内饰板11上的小孔,将底座101固定到车门内饰板11上。实际使用时,也能够通过卡接等方式将底座101固定到车门内饰板11上。b、将第一腰型孔103和第三腰型孔204内的螺栓6与螺母7松开但不脱离,此时螺栓6能够在第一腰型孔103和第三腰型孔204内自由活动,第二弯折部203相对连接板102的角度、距离均可调。c、将螺母8拧松,使气缸3松开但不脱离第二腰型孔202,此时能够调整气缸3在第一弯折部201上所处高度。d、在内开把手12上套上橡胶保护套13,然后将夹套5夹持住橡胶保护套13,拧紧自攻螺钉直至夹套5夹紧内开把手12,从而实现牵引绳4与内开把手12连接。牵引绳4也能够直接系到内开把手12上,但这样将造成牵引绳4在试验过程中从内开把手12上滑落。夹套5及橡胶保护套13既能够保护内开把手12,又能够防止牵引绳4从内开把手12上滑脱。e、通过第一腰型孔103、第二腰型孔202和第三腰型孔204调整气缸3的高度、气缸3与内开把手12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调整到位后将第一腰型孔103和第三腰型孔204内的螺栓6与螺母7紧固,采用螺母8将气缸3紧固。这样,针对不同的车型及内开把手12,上述内开把手试验工装能够通用。f、将车门内饰板1装配到车门钣金上。此时,内开把手12的试验环境与实际使用环境相同,内开把手的内部结构与车门钣金之间是否存在干涉等情况被纳入试验环境中,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试验结果。g、对气缸3进行反复的充放气,利用气缸3的推杆301及牵引绳4反复牵拉内开把手12,如果牵拉次数超过预定值而内开把手12仍能正常工作,说明内开把手12可靠性合格,否则可靠性不合格。虽然本专利技术是结合以上实施例进行描述的,但本专利技术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只受权利要求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对其进行修改和变化,但并不离开本专利技术的实质构思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气缸和牵引绳;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第一腰型孔; 所述第二支架成L形,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开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开有第三腰型孔; 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开把手试验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气缸和牵引绳;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底座和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二支架成L形,具有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上开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开有第三腰型孔;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腰型孔和所述第三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气缸穿过所述第二腰型孔后以螺母紧固,所述牵引绳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推杆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善女仲昭佩陈双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