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下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55975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下泵。所述液下泵包括泵体组件、出液弯管和排液管,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泵体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泵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连通,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泵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下泵拆装方便,输送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流体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下栗。
技术介绍
液下栗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效率高的液体栗,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相关技术的液下栗的出液弯管与栗体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出液弯管与凸出所述栗体一侧向外延伸的出液口通过法兰连接。但上述结构的所述法兰拆装繁琐,使所述出液弯管与排液管不易拆装,不便于所述液压栗的维护。同时,为了方便拆装所述出液弯管,所述出液口向外凸出部分的距离要求较大,从而使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需占用较大的横向空间,且所述法兰与所述出液弯管连接处易造成液体泄漏,影响所述液压栗的输送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液下栗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拆装方便,输送性能好的液下栗。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下栗,包括栗体组件、出液弯管和排液管,所述栗体组件包括栗体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栗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连通,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栗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优选的,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出液弯管分别包括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出液弯管通过所述螺纹结构配合连接。优选的,所述液下栗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卡设于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的连接处。优选的,所述液下栗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同时固定连接于所述栗体的外壁及所述出液弯管的外壁。优选的,所述加强杆的数量为1?3个。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下栗通过将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栗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在安装或维护所述液下栗时,可节省连接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出液口的步骤,使所述液下栗拆装方便。同时可节省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的安装空间,使得所述液下栗可适应不同的工作空间。所述出液口直接通过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减少中间对接结构,避免对接结构的缺陷而造成液体泄漏,进而提高所述液下栗的输送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液下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所示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液下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所示部分的结构放大图。所述液下栗1包括栗体组件11、出液弯管12、排液管13、密封圈14、加强杆15和吸入滤罩16。所述栗体组件11与所述出液弯管12连接。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连接。所述密封圈14卡设于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连接处。所述加强杆15连接所述栗体组件11及所述出液弯管12。所述吸入滤罩16设于所述栗体组件11的吸入口。所述栗体组件11包括栗体111、出液口 112、叶轮113和压水室114。所述出液口112位于所述栗体111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12连通,所述叶轮113位于所述压水室114的一侧,所述压水室114与所述出液口 112正对设置。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栗体11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安装或维护所述液下栗1时,可节省连接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栗体111的所述出液口 112的步骤,使所述液下栗1拆装快捷。同时,所述出液口 112无需向所述栗体111 一侧向外凸出,节省所述出液口 112与所述出液弯管12的安装的横向距离,从而节省了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的安装空间,使得所述液下栗1能适应不同工作空间。所述出液口 112直接通过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连接,减少中间对接的结构,避免所述对接结构的缺陷而造成液体泄漏,进而提高所述液下栗1的输送性能。当所述液下栗1进行工作时,液体介质从所述吸入滤罩16进入,高速转动的所述叶轮113叶片带动所述液体介质同步旋转,同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所述液体介质甩向所述压水室114,从而获得能量的所述液体介质汇聚至所述压水室114后通过所述出液口 112排出。所述出液弯管12 —端与所述栗体1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排液管13连接,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分别包括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未图示),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通过所述螺纹结构配合连接。安装时,将所述排液管13开设有与所述出液弯管12配合连接的所述螺纹结构的一端旋入所述出液弯管12,通过螺纹配合完成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的固定连接。通过所述螺纹结构连接所述排液管13与所述出液弯管12,使所述排液管13与所述出液弯管12连接方便且连接紧密,便于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的拆装,从而使所述液下栗1搬运方便。所述密封圈14套设在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的连接处。安装时,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完成配合连接后,将所述密封圈14套设在所述出液弯管12与所述排液管13连接处,从而使所述排液管12与所述出液弯管13连接处密封性好,防止所述排液管12与所述出液弯管13连接后存在间隙而造成液体泄漏,进而提高所述液下栗1的输送性能。所述加强杆15同时固定连接于所述栗体111的外壁及所述出液弯管12的外壁。所述加强杆15将所述出液弯管12支撑于所述栗体111,增强所述出水弯管12的稳定性和刚性,从而提高所述液下栗1的整体刚性和稳固性,使其能适应更深的液下工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杆的数量为1?3个。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液下栗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栗体成一体式结构,在安装或维护所述液下栗时,可节省连接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出液口的步骤,使所述液下栗拆装方便。同时,可减小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的安装空间,使得所述液下栗适应不同的工作空间。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液下栗,包括栗体组件、出液弯管和排液管,所述栗体组件包括栗体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栗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栗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出液弯管分别包括相互配合的螺纹结构,所述排液管与所述出液弯管通过所述螺纹结构配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栗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卡设于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的连接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下栗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同时固定连接于所述栗体的外壁及所述出液弯管的外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下栗,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的数量为1?3个。【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下泵。所述液下泵包括泵体组件、出液弯管和排液管,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泵体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泵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连通,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泵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液下泵拆装方便,输送性能好。【IPC分类】F04D29/08, F04D13/08, F04D29/00【公开号】CN105422475【申请号】CN201510834372【专利技术人】胡美凤, 周听 【申请人】湖南耐普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下泵,包括泵体组件、出液弯管和排液管,所述泵体组件包括泵体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贯穿所述泵体的一侧并与所述出液弯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泵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出液弯管与所述排液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美凤周听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耐普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