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48692 阅读:4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所述滚筒锅的内壁上设有一个V型结构,该V型结构由两个形状相同的片状结构组成,两个片状结构在V型的角尖处连接,两个片状结构关于过角尖处的垂直于滚筒锅长度方向的截面对称,V型的开口端方向与所述滚筒锅工作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片状结构的上下侧边为弧形,下侧边与所述滚筒锅的内壁贴合,上侧边到下侧边的高度由角尖处到开口端逐渐变高,所述角尖处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30~1:15,所述开口端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6。本发明专利技术滚筒锅同时具备了客家炒茶的杀青、炒干功能,不仅保持了客家炒茶原有的品质特点,还提高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费用的支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生产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
技术介绍
传统客家茶外形灰绿紧结稍弯曲,滋味浓醇、回甘力强且不苦涩,极耐冲泡,“炒米香”、“板栗香”和“高火甜韵”突出。客家茶传统特点的保持,除与其茶树品种、区域环境、栽培条件和采摘标准等有关外,还与加工工艺直接相关。多数客家茶在加工工艺上,都实行晒青、轻萎凋等“做甜”、“提香”工艺,加之高温长时间炒青,使得茶鲜叶中丰富的淀粉、多糖、双糖、单糖等形成“高火甜韵”、“炒米香”、“板栗香”等客家茶的品质特征。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客家独特的“温性饮食文化”,因此,茶叶等食品饮料通常以“用高火度”来制作,“火功不足”的茶叶及刚刚长时间炒出来的茶叶均不符合其“热性”、“暖性”饮食文化,也无法达到其具有“炒米香”、“高火香”的品质特征。由于客家茶茶树品种特殊,叶厚而小,需要的去水量大,只有高温长时间炒青才能满足。目前客家炒茶最前沿的加工技术只是实现了杀青半机械化,炒干工艺依然使用的是手工锅炒干,成品茶叶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茶师傅的手艺制约,且很难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导致茶叶品质质量参差不齐。而更多使用的是传统加工工艺,即客家炒茶杀青与炒干使用的均是手工锅炒,加工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耗费大;并且由于敞开式翻炒,极易产生大量烟气,茶叶具有吸附性,炒茶过程中会吸附很多烟气,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因此,如何研制出适合客家炒茶的加工机器设备,在保证茶叶品质稳定性的前提下,减少茶农劳动强度,实现客家炒茶生产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以及茶叶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所述滚筒锅为水平放置的空心圆柱形,滚筒锅的前、后盖中心设有开口,后盖开口由筛网罩住,所述滚筒锅的内壁上设有一个V型结构,该V型结构由两个形状相同的片状结构组成,两个片状结构在V型的角尖处连接,两个片状结构关于过角尖处的垂直于滚筒锅长度方向的截面对称,V型的开口端方向与所述滚筒锅工作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片状结构的上下侧边为弧形,下侧边与所述滚筒锅的内壁贴合,上侧边到下侧边的高度由角尖处到开口端逐渐变高,所述角尖处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30~1:15,所述开口端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6。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可以在一个滚筒锅内完成对客家炒茶的杀青和炒干工序。所述滚筒锅的内壁上设有一个V型结构,单个V型结构的设置便于长时间辉锅,即在相同的时间内,减少茶叶翻转的次数,增加茶叶贴锅时间,才能使茶叶得到长时间的高温受热,利于保持客家炒茶原有的炒锅香风味,也便于茶叶水分在不粘锅的条件下,快速蒸发。所述V型的开口端方向与滚筒锅工作时的转动方向一致,这样的设计使得随滚筒锅滚动而大范围散落的茶叶落在V型结构开口端后又能够有序地集中滑落到V型结构的角尖处,利于茶叶集中于滚筒锅内中部反复均匀地受热,防止茶叶散开至边缘或者掉落,导致茶叶变焦或受热不均。所述V型结构的角尖处也具有一定的高度,使茶末在翻转时置于茶叶上表面,可防止茶末沉底焦糊,而影响客家炒茶的品质。使用时,将所述滚筒锅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鼓风装置、传动装置等配合组装即可实现对客家炒茶的杀青和炒干。优选地,所述片状结构垂直于滚筒锅内壁。此时,V型结构能更好地收集随滚筒锅滚动而大范围散落的茶叶。优选地,所述角尖处设于滚筒锅内壁长度方向的中点。优选地,所述V型结构的开口角度呈90°角。优选地,两个片状结构开口端的距离与滚筒锅的长度相等。优选地,所述滚筒锅的长度与滚筒锅的内径的比值为11:12~13:12,有效解决了目前滚筒杀青机过长过大的问题,使得茶叶的水分能够及时快速的散发。更优选地,所述滚筒锅的长度与滚筒锅的内径相等。优选地,滚筒锅后盖的开口为圆形,其直径与滚筒锅内径的比值为2:3~3:4。优选地,滚筒锅前盖的开口设有一个凸起的进出料口,凸起的高度与滚筒锅内径的比值为1:6~1:5。优选地,所述进出料口为圆形,所述进出料口外侧的直径与滚筒锅内径的比值为7:12-2:3ο优选地,所述滚筒锅的材质为生铁。生铁的导热性能好,相对成本也更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滚筒锅同时具备了客家炒茶的杀青、炒干的两大功能,实现了客家炒茶制茶全流程的半自动化,具有相对于传统滚筒杀青机更强的实用性。利用所述滚筒锅对客家茶进行杀青、炒干,不仅保持了客家炒茶原有的品质特点,还提高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并且大大减少了茶农炒茶时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费用的支出。【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述滚筒锅的拆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滚筒锅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所述单个片状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注:1_滚筒锅;11-前盖开口 ; 12-后盖开口 ; 13-进出料口 ;2_片状结构;21_角尖处;22-开口端;23_上侧边;24_下侧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如图1~3所示。所述滚筒锅1为水平放置的空心圆柱形,并设有前盖和后盖,滚筒锅的前盖中心设有前盖开口 11,后盖中心设有后盖开口 12,后盖开口 12由筛网罩住,所述滚筒锅1的内壁上设有一个V型结构,该V型结构由两个形状相同的片状结构2组成,两个片状结构2在V型的角尖处21连接,两个片状结构2关于过角尖处21的垂直于滚筒锅1长度方向的截面对称,V型的开口端22方向与所述滚筒锅1工作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片状结构2的上侧边23、下侧边24为弧形,下侧边24与所述滚筒锅1的内壁贴合,上侧边23到下侧边24的高度由角尖处21到开口端22逐渐变高。更具体地,所述滚筒锅1的空心圆柱形直径为600mm,长为550~650 mm,所述片状结构2垂直于滚筒锅1内壁,两个片状结构2的开口角度呈90°角。所述角尖处21的高为20~40 mm,所述开口端22的高为100mm。所述后盖开口 12为圆形,直径为400~450mm ;所述前盖开口 11处设有一个凸起的进出料口 13,凸起的高度为100~120 mm。所述进出料口 13为圆形,直径为350~400mm。所述滚筒锅1和片状结构2的材质为生铁。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可以在一个滚筒锅内完成对客家炒茶的杀青和炒干工序。使用时,将所述滚筒锅1与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鼓风装置、传动装置等配合组装即可实现对客家炒茶的杀青和炒干。显然,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范围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一种客家炒茶杀青炒干滚筒锅,所述滚筒锅为水平放置的空心圆柱形,滚筒锅的前、后盖中心设有开口,后盖开口由筛网罩住,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锅的内壁上设有一个V型结构,该V型结构由两个形状相同的片状结构组成,两个片状结构在V型的角尖处连接,两个片状结构关于过角尖处的垂直于滚筒锅长度方向的截面对称,V型的开口端方向与所述滚筒锅工作时的转动方向一致;所述片状结构的上下侧边为弧形,下侧边与所述滚筒锅的内壁贴合,上侧边到下侧边的高度由角尖处到开口端逐渐变高,所述角尖处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30~1:15,所述开口端的高与滚筒锅内径的直径比为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群郑伟平张丽玲张烨王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