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47138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3 1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至少一第二传递梁、一防接触结构以及一后悬置支架。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至少一第二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右侧纵梁之间。防接触结构为设置在前围板的前端中部位置上的一凹槽。后悬置支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第一端与动力总成相铰接,第二端与副车架相铰接。第一传递梁具有一失效力,以使车辆在碰撞早期第一传递梁发生断裂失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车辆偏置碰撞发生时,及时调节动力总成的运动轨迹,避免动力总成的后部结构与前围板发生直接接触,进而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降低驾驶员腿部和脚部受伤害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说,是涉及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交通工具的变化,从起初的步行逐步进行到自行车时代,然后从自行车时代慢慢地过渡到摩托车时代,而现在,轿车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而如今汽车行驶安全位于客户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核心,消费者普遍认为,汽车的安全性比汽车的动力性、舒适性、经济性更加重要,汽车安全需求是汽车领域增长最强劲的需求之一。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汽车正面碰撞的碰撞能量大都由车辆前部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在车内有限空间内,要完成足够的碰撞能量的耗散,要求汽车吸能结构应具备较强的吸能能力。而偏置碰撞的工况更为恶劣,通常对正面碰撞车身撞击侧结构要求较高,需要车身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然而现今的汽车在发生偏置碰撞时,由于没有相对应的吸能结构,碰撞的能量很难从撞击侧转移到非撞击侧;因此很容易造成乘员舱的变形,给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在车辆偏置碰撞发生时,及时调节动力总成的运动轨迹,避免动力总成的后部结构与前围板发生直接接触,进而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降低驾驶员腿部和脚部受伤害的风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至少一第二传递梁、一防接触结构以及一后悬置支架。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至少一第二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右侧纵梁之间。防接触结构为设置在前围板的前端中部位置上的一凹槽。后悬置支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第一端与动力总成相铰接,第二端与副车架相铰接。第一传递梁具有一失效力,以使车辆在碰撞早期第一传递梁发生断裂失效。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后悬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中间架体以及第二中间架体。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端。第一中间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中间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中间架体。所述第一中间架体与第二中间架体之间具有间隔。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具有第一贯穿孔,一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将动力总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贯穿孔内设置有轴向垂直于整车坐标系的XY平面的第一橡胶衬套,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橡胶衬套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配合。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具有第二贯穿孔,一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贯穿孔将副车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贯穿孔内设置有轴向垂直于整车坐标系的XY平面的第二橡胶衬套,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二橡胶衬套与所述第二贯穿孔配合。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凹槽的形状为梯形,且所述凹槽所对应的上底边远离动力总成。上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不小于245mm,且所述凹槽的靠近车辆的变速器的一端角与车辆的变速器之间的横向距离为60~80mm。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方法,采用上述的装置,通过设置所述失效力,以使第一传递梁于车辆偏置碰撞早期发生断裂失效以断开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的连接,以便于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断开连接后,动力总成绕一Z轴产生逆时针的旋转运动,变速器后部结构移动至所述凹槽内。上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失效力大于车辆正常使用时在各种极限工况下的最大受力,小于64km/h偏置碰撞过程中在50ms时刻的最大受力。本专利技术的有益功效在于:通过第一传递梁失效力结合后悬置支架及凹槽的设置,在车辆偏置碰撞发生时,能及时调节动力总成的运动轨迹,避免动力总成的后部结构与前围板发生直接接触,能够有效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降低驾驶员腿部和脚部受伤害的风险。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的后悬支架连接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4为偏置碰撞发生时,本专利技术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的结构图。其中,附图标记1—前防撞梁2—左侧纵梁3—右侧纵梁4—动力总成5—副车架6—前围板7—变速器110—第一传递梁120—第二传递梁130—防接触结构140—后悬置支架141—第一端142—第二端1410—第一连接部1411—第一贯穿孔1420—第二连接部1421—第二贯穿孔1430—第一中间架体1440—第二中间架体150—第一固定件160—第一橡胶衬套170—第二固定件180—第二橡胶衬套G—间隔H—凹槽的深度L—横向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参阅图1至图3,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传递梁110、至少一第二传递梁120、一防接触结构130以及一后悬置支架140。至少一第一传递梁110连接于动力总成4与左侧纵梁2之间。至少一第二传递梁120连接于动力总成4与右侧纵梁3之间。防接触结构130为设置在前围板6的前端中部位置上的一凹槽。后悬置支架140具有一第一端141和一第二端142,第一端141与动力总成4相铰接,第二端142与副车架5相铰接。第一传递梁110具有一失效力,以使车辆在碰撞早期第一传递梁发生断裂失效。再一次参阅图2,后悬支架140包括第一连接部1410、第二连接部1420、第一中间架体1430以及第二中间架体1440。第一连接部1410位于第一端141。第二连接部1420位于第二端142。第一中间架体143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410与第二连接部1420之间。第二中间架体1440连接于第一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包括: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至少一第二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右侧纵梁之间;一防接触结构,所述防接触结构为设置在前围板的前端中部位置上的一凹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后悬置支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动力总成相铰接,所述第二端与副车架相铰接;其中,所述第一传递梁具有一失效力,以使车辆在碰撞早期第一传递梁发生断裂失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包括:
至少一第一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左侧纵梁之间;
至少一第二传递梁,连接于动力总成与右侧纵梁之间;
一防接触结构,所述防接触结构为设置在前围板的前端中部位置上的一凹
槽;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后悬置支架,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动力总成
相铰接,所述第二端与副车架相铰接;
其中,所述第一传递梁具有一失效力,以使车辆在碰撞早期第一传递梁发
生断裂失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后悬支架包括:
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
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端;
第一中间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以及
第二中间架体,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且平行于所
述第一中间架体;
其中,所述第一中间架体与第二中间架体之间具有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具有第一贯穿孔,一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
将动力总成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少车辆偏置碰撞前围侵入量的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贯穿孔内设置有轴向垂直于整车坐标系的XY平面的第一橡胶
衬套,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橡胶衬套与所述第一贯穿孔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