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34566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7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所述建筑物包括多个结构单元,所述防震沉降缝在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所述防震沉降缝两侧的结构单元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弹性装置在防震沉降缝中沿水平方向至少设有两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连有弹簧,所述固定部安装在第一凹槽中,所述活动部位于所述滑槽中、并且可沿着滑槽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得建筑物相邻结构单元在地震时获得必要的侧向约束,但同时又不影响相邻结构单元的各自沉降,能适应不同的沉降差;既能发挥防震缝的作用,又不失沉降缝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
技术介绍
沉降缝是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当建筑物需要抗震设计时,还要设置防震缝;在既需要设置沉降缝又需要设置防震缝时,一般两缝合并设置,以使整个建筑物的缝数减少,这种缝称为防震沉降缝。防震沉降缝的作用是:当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每个结构单元能够独立自由变化,不至于发生互相约束与挤压现象。目前,设置在水闸、栗站、水电站等水工建筑中的防震沉降缝,水下部分都是只设置止水,缝内无其他任何构造物;同样,房屋建筑中的防震沉降缝也是如此。理论上,防震沉降缝的设置改变了结构的受力单元,分缝后的建筑成为若干个结构单元,中间位置的结构单元无法向两边传递水平荷载,因此,在发生地震时无法将地震水平荷载传递到两侧地面下的土体中。此外,当地震发生时,因为各结构单元的振动情况是不同的,防震沉降缝处容易压碎、拉断,从而发生严重的结构破坏,水工建筑中的止水还会因为受拉或受压而变形失效。汶川地震、鲁甸地震等大地震中,大量的水工建筑物防震沉降缝处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充分表明目前的防震沉降缝构造不合理,存在着结构单元之间不能传递水平地震荷载、且难以避免两边结构发生相互挤压、碰撞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减少建筑物中的防震沉降缝两侧结构受损、止水破坏的情况,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其可以有效传递水平地震载荷,且避免建筑物结构单元之间相互挤压、碰撞,以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所述建筑物包括多个结构单元,所述防震沉降缝在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所述防震沉降缝两侧的结构单元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中设有竖向的滑槽,所述弹性装置在防震沉降缝中沿水平方向至少设有两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活动部之间连有弹簧,所述固定部安装在第一凹槽中,所述活动部位于所述滑槽中、并且可沿着滑槽上下移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中设有定位槽,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定位槽可拆卸连接。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为板状。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下部边缘开有至少两条平行的长槽,所述固定部通过锁定杆与长槽配合定位。优选地,所述活动部为板状。优选地,所述活动部向上、向下移动的距离均不小于50mm。如上所述,本技术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利用弹性装置有效地减小地震作用,即通过弹簧使水平方向的荷载得以传递,减小位移、吸收地震能量,其机理简单,结构简单。(2)本装置能够使得建筑物相邻结构单元在地震时获得必要的侧向约束,但同时又不影响相邻结构单元的各自沉降,能适应不同的沉降差;既能发挥防震缝的作用,又不失沉降缝的功能。(3)本装置中的弹簧的长度大于防震沉降缝的宽度,在防震沉降缝两侧的结构单元相互碰撞前,就已提前发挥弹簧的变形作用,避免两侧结构单元的硬性碰撞、挤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2为图1中A-A处俯视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中固定部的立面示意图。图中:1、结构单元2、防震沉降缝n、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定位槽 3、滑槽41、固定部 42、活动部43、弹簧 411、长槽5、锁定杆 6、定位螺栓【具体实施方式】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所述建筑物包括多个结构单元1,所述防震沉降缝2在相邻的结构单元1之间,所述防震沉降缝2两侧的结构单元1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中设有竖向的滑槽3,所述弹性装置在防震沉降缝2中沿水平方向至少设有两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固定部41和活动部42,所述固定部41和活动部42之间连有弹簧43,所述固定部41安装定位在第一凹槽11中,所述活动部42位于所述滑槽3中、并且可沿着滑槽3上下移动。本技术的作用原理是:一方面,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侧向变形,从而压缩或拉伸弹簧,弹簧通过变形来吸收建筑物摆动所产生的动能、减小建筑物之间的冲击力,将地震作用转化为弹簧的压缩或拉伸,从而有效地减小结构单元之间的挤压、碰撞,保证结构安全;同时又可以利用弹簧传递水平荷载,将水平荷载传递到建筑物边缘的地面以下土体中,从而在地震时起到很好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防震沉降缝2两侧结构单元1发生不均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建筑物防震沉降缝的弹性结构,所述建筑物包括多个结构单元(1),所述防震沉降缝(2)在相邻的结构单元(1)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沉降缝(2)两侧的结构单元(1)上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中设有竖向的滑槽(3),所述弹性装置在防震沉降缝(2)中沿水平方向至少设有两套,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固定部(41)和活动部(42),所述固定部(41)和活动部(42)之间连有弹簧(43),所述固定部(41)安装在第一凹槽(11)中,所述活动部(42)位于所述滑槽(3)中、并且可沿着滑槽(3)上下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朝晖史云鹏施蓓桂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