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米级工艺制备纳米级PMOS控制电路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034426 阅读:3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7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微米级工艺制备纳米级PMOS控制电路方法,首先制造出N阱并在N阱上生长Poly-Si/SiN/Poly-Si多层结构;将最上层的Poly-Si刻蚀成一个窗口,再淀积一层SiO2;刻蚀掉表面的SiO2层,利用不同的刻蚀比刻蚀掉上层的Poly-Si,再利用不同的刻蚀比刻蚀掉其它区域的SiN和Poly-Si,形成栅极;离子注入自对准形成PMOSFET的源、漏区,形成PMOSFET器件;光刻器件的互连线形成PMOS集成电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微米级硅集成电路加工工艺平台上,不改变现有SPIN二极管制造设备和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制备出45~90nm的PMOS控制电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现有的微米级Si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制造用于基于SPIN 二极管可重构天线的纳米级Si控制电路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约重要的作用。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包括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实现多个无线系统之间的互联,实现有限的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对周围环境的自适应能力等。为突破传统天线固定不变的工作性能难以满足多样的系统需求和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可采用SPIN 二极管正向偏置时激发的固态等离子体用作天线的辐射结构,通过选择性导通SPIN 二极管即可构成不同结构的可重构天线,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对多功能天线的需要。基于SPIN 二极管的可重构天线需要大量外围控制电路来实现天线的实时可重构,目前多采用外接控制电路板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天线性能影响较大,不利于可重构天线的设计。另一种方法是将控制电路直接制作在承载SPIN 二极管的硅晶圆上,然而,由于SPIN二极管尺寸较大,一般采用lum?2um的特征尺寸即可制作,则相应的控制电路面积也会增加,影响天线的可用口径;若采用较小的特征尺寸制作控制电路,则基于SPIN 二极管的可重构天线制造成本将急剧上升,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严重制约了基于SPIN 二极管的可重构天线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微米级工艺制备纳米级PM0S控制电路的方法,以实现在不改变现有SPIN 二极管制造设备和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制备出45?90nm的PM0S控制电路。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在Si衬底上热氧化一层S1gl冲层,在S1 2缓冲层上淀积一层SiN,用于阱区注入的掩蔽;第二步,在SiN层上光刻N阱,对N阱进行注入和推进,在Si衬底形成N阱;第三步,刻蚀Si衬底上部的SiN层和S1jl,然后在整个衬底表面依次生长S1 2缓冲层和SiN层,在SiN层上光刻、氧化形成隔离区,刻蚀去掉N阱表面的SiN和S1jl ;第四步,在N讲上热氧化生长6?10nm厚的3;102栅介质层,在该S1 2栅介质层上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型掺杂的Poly-Si,掺杂浓度>102°cm 3,作为栅极;第五步,在Poly-Si上淀积生长一层厚度为40?80nm的SiN,作为栅极的保护层;第六步,在SiN层上再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oly-Si,作为制造过程中的辅助层,辅助生成侧壁;第七步,在Poly-Si的区域中刻蚀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窗口 ;第八步,在整个Si衬底上淀积一层60?130nm厚的Si02介质层,覆盖整个表面;第九步,刻蚀衬底表面上的Si02,保留Poly-Si侧壁的Si02;利用Poly-Si与SiN不同的刻蚀比刻蚀SiN表面的Poly-Si ;再利用S1# SiN和Poly-Si与S1 2不同的刻蚀比刻蚀Si02侧壁保护区域以外的SiN和Poly-Si,形成栅极s,腐蚀S1 2侧壁,并在阱区上淀积一层6?10nm厚的Si02,形成栅极侧壁的保护层;第十步,在N阱区进行p型离子注入,自对准生成PM0SFET的源区和漏区;第^^一步,在PM0SFET的栅、源和漏区上光刻引线,构成PM0S集成电路。所述的第七步中,窗口宽度取1.8?3μπι。所述的第九步中,栅极长度取45?90n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由于利用了等离子刻蚀工艺中Si02、Poly-Si与SiN三者之间不同的刻蚀比和自对准工艺,可以在微米级Si集成电路工艺平台上制造出导电沟道45?90nm的PM0S控制电路;2.由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工艺方法均为现有的微米级Si集成电路工艺平台中成熟的工艺方法,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纳米级PM0S集成电路实现方法与现有的微米级Si集成电路工艺相兼容;3.由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工艺方法均可在现有的微米级Si集成电路工艺平台中实现,因此可以在不用追加任何资金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使现有的微米级Si集成电路工艺平台的制造能力大幅提尚;4.由于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工艺方法可以实现导电沟道45?90nm的PM0S控制电路,因此,随着导电沟道尺寸的减小,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可以大幅提高,从而降低了控制电路单位面积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工艺流程不意图;图2是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PM0S控制电路的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包括但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纳米级PM0S控制电路的方法,按如下步骤顺序进行:第一步.在Si衬底上热氧化一层Si02缓冲层,在该缓冲层上淀积一层SiN,用于阱区注入的掩蔽;第二步.在SiN层上光刻N讲,对N阱进行注入和推进,在Si衬底形成N阱;第三步.刻蚀Si衬底上部的SiN层和S1jl,然后再在整个衬底表面生长一层S1gl冲层和SiN层,在SiN层上光刻、氧化形成隔离区,刻蚀去掉N阱表面的SiN和Si02层;第四步.在N讲上热氧化生长6?10nm厚的Si0;J|介质层,再在该S1 2栅介质层上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型掺杂的Poly-Si,掺杂浓度>102°cm 3,作为栅极;第五步.在Poly-Si上淀积生长一层厚度为40?80nm的SiN,作为栅极的保护层;第六步.在SiN层上再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oly-Si,作为制造过程中的辅助层,辅助生成侧壁;第七步.在Poly-Si的区域中刻蚀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窗口 ;第八步.在整个Si衬底上淀积一层60?130nm厚的Si02介质层,覆盖整个表面;第九步.刻蚀衬底表面上的Si02,保留Poly-Si侧壁的Si02;利用Poly-Si与SiN不同的刻蚀比(11:1)刻蚀SiN表面的Poly-Si ;再利用S1# SiN和Poly-Si与Si0$同的刻蚀比(4:1)和(50:1)刻蚀Si02侧壁保护区域以外的SiN和Poly-Si,形成栅极s’腐蚀Si02侧壁,并在阱区上淀积一层6?10nm厚的S1 2,形成栅极侧壁的保护层12 ;第十步.在N阱区进行p型离子注入,自对准生成PM0SFET的源区和漏区;第^^一步.在PM0SFET的栅、源和漏区上光刻引线,构成PM0S集成电路。所述的在Poly-Si的区域中刻蚀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窗口,是根据微米级工艺加工的最小线条尺寸和套刻精度的大小确定,通常宽度取1.8?3 μπι。所述的栅极长度根据第八步淀积的S1#度确定,通常取45?90nm。 实施例1:在Si衬底上制备导电沟道为45nm的PM0S控制电路,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淀积掩蔽层,如图2 (a)所示。(la)选取晶向为〈100〉、掺杂浓度为1015cm 3左右的p型Si衬底片1 ;(lb)在衬底上热氧化一层20nm厚的Si02缓冲层2 ;(lc)在S1gl冲层上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汽相淀积PECVD的方法淀积80nm厚的SiN层3,用于阱区注入的掩蔽。步骤2,形成阱区,如图2 (b)所示。(2a)在SiN层3上按照相间顺序分别光刻N阱区域4 ;(2b)在N阱区域注入硼形成η型区域,在Ν阱区表面热氧化生成Si02,同时进行N阱推进,在衬底1上形成N阱4;(2c)在温度为8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微米级工艺制备纳米级PMOS控制电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第一步,在Si衬底上热氧化一层SiO2缓冲层,在SiO2缓冲层上淀积一层SiN,用于阱区注入的掩蔽;第二步,在SiN层上光刻N阱,对N阱进行注入和推进,在Si衬底形成N阱;第三步,刻蚀Si衬底上部的SiN层和SiO2层,然后在整个衬底表面依次生长SiO2缓冲层和SiN层,在SiN层上光刻、氧化形成隔离区,刻蚀去掉N阱表面的SiN和SiO2层;第四步,在N阱上热氧化生长6~10nm厚的SiO2栅介质层,在该SiO2栅介质层上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型掺杂的Poly‑Si,掺杂浓度>1020cm‑3,作为栅极;第五步,在Poly‑Si上淀积生长一层厚度为40~80nm的SiN,作为栅极的保护层;第六步,在SiN层上再淀积一层100~150nm厚的Poly‑Si,作为制造过程中的辅助层,辅助生成侧壁;第七步,在Poly‑Si的区域中刻蚀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窗口;第八步,在整个Si衬底上淀积一层60~130nm厚的SiO2介质层,覆盖整个表面;第九步,刻蚀衬底表面上的SiO2,保留Poly‑Si侧壁的SiO2;利用Poly‑Si与SiN不同的刻蚀比刻蚀SiN表面的Poly‑Si;再利用SiO2与SiN和Poly‑Si与SiO2不同的刻蚀比刻蚀SiO2侧壁保护区域以外的SiN和Poly‑Si,形成栅极s,腐蚀SiO2侧壁,并在阱区上淀积一层6~10nm厚的SiO2,形成栅极侧壁的保护层;第十步,在N阱区进行p型离子注入,自对准生成PMOSFET的源区和漏区;第十一步,在PMOSFET的栅、源和漏区上光刻引线,构成PMOS集成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骅张文华舒钰胡霄曹有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