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杆防撞装置,包括: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弧形槽,第二壳体具有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一通孔内,电杆与第一弧形槽的槽壁、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盖体,设置在壳体上并位于第一通孔的端部,盖体包括第一盖体以及与第一盖体连接的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具有第一弧形缺口,第二盖体具有第二弧形缺口,第一弧形缺口与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增重填充体,设置在容纳腔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杆防撞台不能快速安装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杆防撞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杆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车辆的不断增加,临近道路或者停车场的电杆容易被车辆撞击引发杆裂、倒杆等事故,从而威胁线路运行,引发停电,降低了供电可靠性,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砖混结构电杆防撞台,而上述砖混结构电杆防撞台需要通过专业土建人员进行安装,工作人员不能自行快速安装,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杆防撞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杆防撞台不能快速安装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杆防撞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弧形槽,第二壳体具有与第一弧形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一通孔内,电杆与第一弧形槽的槽壁、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盖体,设置在壳体上并位于第一通孔的端部,盖体包括第一盖体以及与第一盖体连接的第二盖体,第一盖体具有第一弧形缺口,第二盖体具有与第一弧形缺口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缺口,第一弧形缺口与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增重填充体,设置在容纳腔内。进一步地,电杆防撞装置还包括底座,壳体设置在底座上,底座包括第一底座以及与第一底座连接的第二底座,第一底座具有第三弧形缺口,第二底座具有与第三弧形缺口对应设置的第四弧形缺口,第三弧形缺口与第四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三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三通孔内。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连接组件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结构相同。进一步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通过第二连接组件连接。进一步地,壳体呈圆锥状,底座和盖体均呈圆形。进一步地,壳体的上端面的面积小于壳体的下端面的面积。进一步地,第三通孔位于底座的中部,第二通孔位于盖体的中部。进一步地,电杆防撞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的周向外表面上的安全警示带。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将壳体设置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将盖体设置为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壳体上的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壳体上的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一通孔内,增重填充体(例如沙石等)设置在电杆与第一弧形槽的槽壁、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第一盖体的第一弧形缺口和第二盖体的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电杆穿设在第二通孔内。当对电杆防撞装置进行安装时,先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接在一起,再在容纳腔内放置增重填充体(例如沙石等),最后将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安装在壳体上并拼接在一起,这样就实现了电杆防撞装置的安装。由于安装初期只需要搬运重量较轻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有效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加便于安装,从而能够实现电杆防撞装置的快速安装。【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杆防撞装置的实施例的透视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了图1的电杆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底座;11、第三通孔;12、第一底座;13、第二底座;20、壳体;21、第一壳体;22、第二壳体;30、电杆;40、盖体;41、第一盖体;42、第二盖体;43、第二通孔;50、增重填充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杆防撞装置包括壳体20、盖体40以及增重填充体50。其中,壳体20包括第一壳体21以及与第一壳体21连接的第二壳体22。第一壳体21具有第一弧形槽。第二壳体22具有与第一弧形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槽。第一弧形槽与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30穿设在第一通孔内。电杆30与第一弧形槽的槽壁、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盖体40设置在壳体20上并位于第一通孔的端部。盖体40包括第一盖体41以及与第一盖体41连接的第二盖体42。第一盖体41具有第一弧形缺口。第二盖体42具有与第一弧形缺口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缺口。第一弧形缺口与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43。电杆30穿设在第二通孔43内。增重填充体50设置在容纳腔内。应用本实施例的电杆防撞装置,将壳体20设置为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将盖体40设置为第一盖体41和第二盖体42,第一壳体21上的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壳体22上的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30穿设在第一通孔内,增重填充体50 (例如沙石等)设置在电杆30与第一弧形槽的槽壁、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的容纳腔内,第一盖体41的第一弧形缺口和第二盖体42的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43,电杆30穿设在第二通孔43内。当对电杆防撞装置进行安装时,先将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拼接在一起,再在容纳腔内放置增重填充体50 (例如沙石等),最后将第一盖体41和第二盖体42安装在壳体20上并拼接在一起,这样就实现了电杆防撞装置的安装。由于安装初期只需要搬运重量较轻的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有效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加便于安装,从而能够实现电杆防撞装置的快速安装。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电杆防撞装置中,电杆防撞装置还包括底座10。壳体20设置在底座10上。底座10包括第一底座12以及与第一底座12连接的第二底座13。第一底座12具有第三弧形缺口。第二底座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杆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0),所述壳体(20)包括第一壳体(21)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21)连接的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具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壳体(22)具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二弧形槽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一通孔,电杆(30)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电杆(30)与所述第一弧形槽的槽壁、所述第二弧形槽的槽壁之间形成容纳腔;盖体(40),设置在所述壳体(20)上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端部,所述盖体(40)包括第一盖体(41)以及与所述第一盖体(41)连接的第二盖体(42),所述第一盖体(41)具有第一弧形缺口,所述第二盖体(42)具有与所述第一弧形缺口对应设置的第二弧形缺口,所述第一弧形缺口与所述第二弧形缺口拼接在一起形成第二通孔(43),所述电杆(30)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43)内;增重填充体(5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涛,贾孟丹,马友,曹春林,史文娟,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