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能源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储热模块。该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储热体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纵向凹槽与横向凹槽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储热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组合形成纵向通道,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谷电加热部件和换热管一体安装,可以达到节能环保且使用成本低,能源利用合理、使用管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能源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储热模块。
技术介绍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通风、照明等,其中以采暖和空调能耗较大,其次为热水供应。风能和太阳能为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机、太阳能集热装置具有无污染、节能、环保、安全等显著特点。现有风力发电系统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发电生产能力不稳定,无风时无法提供电力,目前风力发电的上网使用有一定的限制,风力发电也很少在供热领域使用。太阳能利用以热水供应为主,较少涉及冬季采暖使用。随着人类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加充分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在更多的领域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建筑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选择和配置时,使用风能、太阳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风能和太阳能的应用过程中有一些不足,经常受到气候和昼夜条件的限制,影响到用户系统的使用。为了克服风能和太阳能使用时的条件限制,结合国家制定的低谷电优惠政策,应该考虑将风能、太阳能和低谷电的使用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风能、太阳能节能、环保的优势,在保证用户系统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供热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模块,用于将谷电加热部件和换热管一体安装,实现节能环保、能源利用合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种储热模块,该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储热体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纵向凹槽与横向凹槽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所述的储热模块,储热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所述的储热模块,纵向凹槽和横向凹槽为半圆柱形凹槽。所述的储热模块,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组合形成纵向通道。所述的储热模块,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本技术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储热模块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组合形成纵向通道,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可以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其结构紧凑合理,蓄热和保温效果好。2、本技术储热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使储热模块通用性强,组装方便。3、本技术纵向凹槽和横向凹槽为半圆柱形凹槽,使之与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的形状匹配,利于装配。4、采用本技术可以达到节能环保且使用成本低,能源利用合理、使用管理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王视图;图2为俯视图;图3为侧视图。图中,1储热体;2纵向凹槽;3横向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阐述。但这些实施例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所有在本技术技术方案基本思路范围内或本质上等同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改变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1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2,储热体1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3,纵向凹槽2与横向凹槽3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储热体1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1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纵向凹槽2和横向凹槽3为半圆柱形凹槽。本实施例中,半圆柱形凹槽的截面半径R25mm。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3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2组合形成纵向通道,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可以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本技术储热模块可应用于自储能电锅炉中的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其在夜间(22: 00-5: 00)将廉价的低谷电能转化成热能,储存起来,在白天(5:00-22:00)向用户供热,也可在夜间在储热同时向用户供热。因为该储热介质为高密度高容量的储能固体材料,储热容量很大,使储热体的体积大大减少,可以代替庞大的储热水箱。本技术中,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参见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864449A)。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通常布置在建筑物的底层或地下室内,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为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蓄热能力的模块式结构,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可以根据蓄热需求,使用不同规格的蓄热模块组,提供不同的蓄热能力。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设有金属框架结构和密封用钢板组成的箱体,箱体内置蓄能材料(金属氧化物或相变材料),在蓄能材料中布置一定数量的导热蛇形管和谷电加热部件;导热蛇形管中供热介质(如:水)由蓄能材料提供的热量升温,箱体在常压下工作。导热蛇形管为至少一组,形成导热蛇形管换热装置,可以通过改变导热蛇形管的使用数量,来调整低谷电加热蓄能装置的热传导面积。本技术是利用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机盐矿物或石蜡烃类固体材料,将其浇铸或经压制成型后烧结制成所需形状大小的固体储热模块。该储热模块的储热介质具有高密度或高热能容量的特点,其材料的优选者为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及无机盐矿物,更优选者为金属及其合金、金属氧化物,最优选者为金属合金和金属氧化物。在用金属与非金属矿物的混合物的情况下,它们的用量比例范围为,金属:非金属矿物=10-90重量%:90-10重量优选范围为,金属:非金属矿物=50重量%:50重量%。最优选者为铁、锡、锌、碳、硅等的合金和金属氧化物。上述金属及其合金包括铁基或铝基合金;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铝及含铁、镁和铝的矿石粉;无机盐矿物包括硅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及含硅、磷、钙、钠、锌、铜的矿物。高密度或高热能容量储热介质的使用形式为金属或其合金的浇注体,或金属及其合金与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矿物粉末压制成型后的烧结体,或这些物质的混合粉粒。【主权项】1.一种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储热体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纵向凹槽与横向凹槽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储热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纵向凹槽和横向凹槽为半圆柱形凹槽。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组合形成纵向通道。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能源利用领域,具体为一种储热模块。该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储热体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纵向凹槽与横向凹槽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储热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长度和宽度相等,储热体的厚度为长度和宽度的一半。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横向凹槽组合形成横向通道,相邻储热模块之间沿纵向凹槽组合形成纵向通道,横向通道和纵向通道分别设置换热管和谷电加热部件。采用本技术将谷电加热部件和换热管一体安装,可以达到节能环保且使用成本低,能源利用合理、使用管理方便。【IPC分类】F24F13/30, F24F5/00【公开号】CN205090546【申请号】CN201520882051【专利技术人】宋世海, 王子乐 【申请人】宋世海, 王子乐【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申请日】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储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储热模块为长方形固体块状结构,储热体的上表面设有纵向凹槽,储热体的下表面设有横向凹槽,纵向凹槽与横向凹槽相互垂直,形成具有垂直凹槽结构的储热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世海,王子乐,
申请(专利权)人:宋世海,王子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