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以有效利用开挖出的软质岩土,具有施工方便、差异沉降小、经济的特点。它包括:反滤层,设置在沟谷填筑体底部;软质岩土填筑体,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在反滤层顶部;防渗层,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顶部;排水通道,纵横向间隔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顶部和防渗层底部;场坪表层结构,设置在防渗层顶部;整体道床,设置在场坪表层结构顶部;防水层,设置在整体道床两端的场坪表层结构顶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特别涉及采用软质岩土弃碴填筑场坪铺设整体道床工程。
技术介绍
在我国西部地区分布有大量的软质岩边坡及土质边坡,由于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当要在这些地区修建大型场坪工程,必然遇到开挖大量的山体,填筑高低不平的沟谷,当在填筑体上铺设整体道床时,传统做法需要采用良好的填筑材料及较高的压实标准。大型场坪如果采用良好的填筑材料,则其需求量巨大,但当没有良好材料来源时,只能采用远运良好填筑材料,则大型场坪工程投资十分巨大,同时大量弃碴在山区的堆放也成为一大控制因素。为此,急迫需要一种新的结构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以有效利用开挖出的软质岩土,具有施工方便、差异沉降小、经济的特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反滤层,设置在沟谷填筑体底部;软质岩土填筑体,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在反滤层顶部?’防渗层,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顶部;排水通道,纵横向间隔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顶部和防渗层底部;场坪表层结构,设置在防渗层顶部;整体道床,设置在场坪表层结构顶部;防水层,设置在整体道床两端的场坪表层结构顶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解决采用软质岩土填筑大型场坪铺设整体道床问题,具有施工方便、差异沉降小、经济等特点,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三幅附图:图1是本技术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的横断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的施工期横断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的防渗层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构件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反滤层10、软质岩土填筑体20、防渗层30、中粗砂底层31、复合防排水板32、中粗砂表层33、排水通道40、场坪表层结构50、整体道床60、防水层70、土工布80、超载预压填筑体90、沟谷地面线A、挖方成型地面线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包括:反滤层10,设置在沟谷填筑体底部;软质岩土填筑体20,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在反滤层10顶部;防渗层30,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排水通道40,纵横向间隔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和防渗层30底部;场坪表层结构50,设置在防渗层30顶部;整体道床60,设置在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防水层70,设置在整体道床60两端的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参照图1,本技术利用设置在沟谷底部的反滤层10排出沟谷的地下水,避免软质岩土在地下水作用下软化,强度变差稳定性不足和发生沉降;利用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的软质岩土填筑体20作为整体道床60的填筑支撑体,解决良好填料不足的问题和减小挖方弃碴堆放困难的问题,可以大大节约工程投资。利用防渗层30把场坪以上的地表水隔离,避免其进入软质岩土填筑体20中,使其强度变差和在水的作用下发生新的沉降。利用排水通道40排出防渗层30隔离的下渗水。利用场坪表层结构50作为整体道床60的硬化基础,使得列车荷载作用下其具有较大的刚度,只发生可控的弹性变形。利用防水层70作为整体道床60两端场坪表层结构50的表面防护水层,避免地面水的下渗。参照图2,所述软质岩土填筑体20施工期在其顶部设置土工布80,并在土工布80顶部设置超载预压填筑体90。超载预压填筑体90填筑高度应超过场坪表层结构50、整体道床60及上部列车荷载的换算土柱高度,超载预压时间必须至软质岩土填筑体20沉降稳定。利用土工布80隔离施工期的软质岩土填筑体20和上部超载预压填筑体90,避免挖除上部超载预压填筑体90时影响软质岩土填筑体20。利用上部超载预压填筑体90加速软质岩土填筑体20的沉降完成,避免整体道床60施工后及上部列车荷载作用下软质岩土填筑体20发生过大的差异沉降。本技术有效解决采用软质岩土填筑大型场坪铺设整体道床问题,具有施工方便、差异沉降小、经济等特点,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参照图1,所述反滤层10可采用硬质岩碎块石填筑,其厚度不小于1.0m,具有不小于3%。的排水坡度和通畅的排水通道出口。所述软质岩土填筑体20采用挖方中的软质岩土分层填筑压实,并每隔5?8m采用强夯追密夯实。所述排水通道40采用钢筋混凝土沟内填筑洗净碎石结构,纵横向排水坡度不小于2%。。所述场坪表层结构50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填筑,水泥掺量一般3 %?5 %,厚度为0.4?0.6m。所述整体道床60由钢筋混凝土制作,每隔20?30m设置一道伸缩缝。所述防水层70采用沥青混凝土结构,其厚度一般不小于 8cm。参照图3,所述防渗层30由中粗砂底层31、复合防排水板32和中粗砂表层33构成,中粗砂底层(31)和中粗砂表层(33)的厚度通常为0.2m。参照图1、图2,本技术的施工顺序为:施工沟谷底部的反滤层10 —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软质岩土填筑体一施工土工布80 —施工上部超载预压填筑体90 —待软质岩土填筑体20沉降稳定一挖除上部超载预压填筑体90 —施工排水通道40 —施工防渗层30 —施工场坪表层结构50 —施工整体道床60 —施工防水层70。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技术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所申请的专利范围。【主权项】1.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反滤层(10),设置在沟谷填筑体底部;软质岩土填筑体(20),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在反滤层(10)顶部;防渗层(30),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排水通道(40),纵横向间隔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和防渗层(30)底部;场坪表层结构(50),设置在防渗层(30)顶部;整体道床(60),设置在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防水层(70),设置在整体道床¢0)两端的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软质岩土填筑体(20)施工期在其顶部设置土工布(80),并在土工布(80)顶部设置超载预压填筑体(9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反滤层(10)采用硬质岩碎块石填筑,其厚度不小于1.0m,具有不小于3%。的排水坡度和通畅的排水通道出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软质岩土填筑体(20)采用挖方中的软质岩土分层填筑压实,并每隔5-8m采用强夯追密夯实。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渗层(30)由中粗砂底层(31)、复合防排水板(32)和中粗砂表层(33)构成,中粗砂底层(31)和中粗砂表层(33)的厚度为0.2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排水通道(40)采用钢筋混凝土沟内填筑洗净碎石结构,纵横向排水坡度不小于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软质岩土弃碴高填方场坪整体道床路基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反滤层(10),设置在沟谷填筑体底部;软质岩土填筑体(20),分层填筑并夯击压实在反滤层(10)顶部;防渗层(30),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排水通道(40),纵横向间隔设置在软质岩土填筑体(20)顶部和防渗层(30)底部;场坪表层结构(50),设置在防渗层(30)顶部;整体道床(60),设置在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防水层(70),设置在整体道床(60)两端的场坪表层结构(50)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裕春,魏永幸,孙希望,李能,陈雷,王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