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282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本体和两个吸能盒;其特征是:防撞梁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具有一个条形的凹槽,且该凹槽的两侧的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一梯阶;防撞梁本体上沿长度方向的边缘还外翻形成有搭接面;还包括固定连接在防撞梁本体的后侧的加强板;加强板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形成有能够落入上述凹槽内的条形的凸起,加强板上具有与搭接面相配合连接的连接面,连接面搭接在搭接面上;凸起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防撞梁本体的凹槽上具有与安装孔相对应的连接孔,加强板和防撞梁本体通过设置在安装孔和连接孔的螺栓固定连接。上述前防撞梁结构具有结构合理、更易生产加工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防撞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前防撞梁结构是一种汽车被动安全防护结构,前防撞钢梁不是使得汽车能够“防撞”,它的主要作用是传力。当汽车受到车头或车尾的撞击时,如果这个力是作用在防撞钢梁上,钢梁就可以把撞击力传到它与车身连接的部位一一通常是钢梁与纵梁(车尾有时候是尾部的车身底围)上,而在钢梁和纵梁之间,通常会有连接有一个用于吸收撞击能量的吸能盒的结构。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3958053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钢制前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本体,防撞梁本体的一端开有牵引孔,牵引孔中固定有套筒螺母,防撞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吸能盒,套筒螺母设置于吸能盒中,吸能盒的端部固定有安装座板,所述防撞梁本体包括防撞面板,防撞面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个长度与防撞面板相同,中部为空心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防撞面板围成凹槽;所述安装座板上设有与车身相对应的定位结构。通过在安装座板上设置挂钩或定位孔,方便防撞梁在车身上的定位,安装时无需工装配合,防撞梁本体采用闭口辊压成形,并通过辊弧工装辊压成一定的弧度,以便于和不同车型的保险杠的造型进行匹配,结构强度高。上述汽车钢制前防撞梁结构中,其防撞梁本体的结构不仅包括防撞面板,还在防撞面板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个长度与防撞面板相同,中部为空心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防撞面板围成凹槽;这样一来,防撞梁本体的结构较为复杂,加工难度大,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基于此,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结构合理、更易生产加工的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更易生产加工的前防撞梁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前防撞梁结构,包括整体为条形钣金件的防撞梁本体,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吸能盒;所述防撞梁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并在后侧面形成的一个条形的凹槽,且该凹槽的两侧的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一梯阶;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沿长度方向的边缘还外翻形成有搭接面;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且位于所述两个吸能盒之间的长条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形成有能够落入上述凹槽内的条形的凸起,所述加强板上位于所述条形的凸起的两侧边缘外翻形成有与所述搭接面相配合连接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搭接在所述搭接面上;所述凸起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防撞梁本体的所述凹槽上具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加强板和所述防撞梁本体通过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和连接孔的螺栓固定连接。上述前防撞梁结构中采用了防撞梁本体结合加强板的结构,且两者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对防撞梁本体和加强板单独进行加工,且通过冲压即能够成型,加工起来更为简单,故能够提高单位时间的加工效率;此外,在防撞梁本体上设置的所述凹槽,以及在加强板上设置的对应并落入凹槽的所述凸起,并通过搭接面与连接面来搭接配合连接,形成了双层加强结构来构成前防撞梁结构,从而也进一步提升了该前防撞梁结构的刚度,起到更好的防撞作用的同时,也能更加充分地将撞击力传递给吸能盒进行吸收,增加安全性。作为改进,所述防撞梁本体上位于下侧的搭接面上的中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安装外部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块。这样,将外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该安装块上,使得该外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端能够远离发动机热源,进而避免发动机热源造成的干扰,使得该外部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客观。作为优选,所述防撞梁本体上用于与所述吸能盒相连接的端部处开设有用于安装泡沫防撞垫的穿孔。这样,不仅加工起来更加方便,且增设的上述穿孔能够用来加装泡沫防撞垫,并在被冲撞时起到缓冲作用,故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前防撞梁结构的防冲撞力,提升安全性。作为优选,所述吸能盒具有用于冲击时吸能的溃缩段;所述溃缩段整体呈长条形矩形结构的筒状;所述溃缩段在汽车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均为竖直面,且位于外侧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内凹形成有至少两个竖向的条形凹槽,位于内侧的侧面上的棱边上沿长度方向间隔下凹形成有凹陷。上述吸能盒上采用上述结构的溃缩段,只在位于汽车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面上设置溃缩结构,且两个侧面上设置的溃缩结构完全不同:且位于外侧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内凹形成有至少两个竖向的条形凹槽,位于内侧的侧面上的棱边上沿长度方向间隔下凹形成有凹陷。这样一来,上述外侧的侧面上采用条形凹槽的溃缩结构,能够使得该侧面整体的屈服度低于上述内侧的侧面上的凹陷的结构,这一改进更适于实际情况下出现的大多数为非正碰的情况,当为非正碰时,撞击力能够先行通过防撞梁本体传递给上述外侧的侧面使得该侧面能够更加快速的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响应并溃缩,从而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这样可以降低维修成本。在上述内侧的侧面上的棱边上沿长度方向间隔下凹形成有凹陷,能够有效降低棱边因完成导致的结构强度的提升,降低了棱边的屈服度,进而能够在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會bi。作为优选,上述前防撞梁结构还包括前拖钩安装结构,所述前拖钩安装结构包括有用于安装拖钩的螺母;所述前拖钩安装结构还包括一块安装板,所述螺母的螺纹孔朝向前方且整体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前拖钩安装结构还包括在防撞梁本体的后侧且位于所述加强板与吸能盒之间形成的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安装板的安装位;所述安装板的上下两端具有搭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下侧的搭接面上的连接边,所述安装板整体安装在所述安装位,并通过所述连接边焊接固定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上下侧的搭接面上;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正对所述螺母的螺孔处还具有供拖钩贯穿并连接到所述螺母上的装配孔。不同于现有技术中将用于安装拖钩的螺母直接固定在前防撞梁本体上的方式,而是采用将螺母先(焊接)固定在安装板上,随后将安装板上的连接边焊接在防撞梁本体的上下侧的搭接面上,这样就显著的加强了螺母在前防撞梁上的固定连接强度。与此同时,拖钩的拉力会作用在安装板上,进而通过安装板上的连接边来拉动前防撞梁本体,大大增加了受力面积,从而可使得拖钩时更为平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前防撞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前防撞梁结构的前视图。图5为本技术前防撞梁结构的后视图。图6为本技术前防撞梁结构的俯视图。图中标记为:1防撞梁本体,101凹槽,102搭接面,103穿孔,104装配孔;2吸能盒,201溃缩段,202条形凹槽,203凹陷,204安装支架;3加强板,301安装孔;4安装板,401连接边,402翻折边;5 螺母;6安装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针对描述采用诸如上、下、左、右等说明性术语,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而不旨在进行限制。如图1至图6所示,前防撞梁结构,包括整体为条形钣金件的防撞梁本体1,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防撞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吸能盒2;所述防撞梁本体1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并在后侧面形成的一个条形的凹槽101,且该凹槽101的两侧的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一梯阶;所述防撞梁本体1上沿长度方向的边缘还外翻形成有搭接面102;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前防撞梁结构,包括整体为条形钣金件的防撞梁本体,还包括固定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并在后侧面形成的一个条形的凹槽,且该凹槽的两侧的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形成有一梯阶;所述防撞梁本体上沿长度方向的边缘还外翻形成有搭接面;还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防撞梁本体的后侧,且位于所述两个吸能盒之间的长条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长度方向的中部向前凸出形成有能够落入上述凹槽内的条形的凸起,所述加强板上位于所述条形的凸起的两侧边缘外翻形成有与所述搭接面相配合连接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搭接在所述搭接面上;所述凸起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防撞梁本体的所述凹槽上具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应的连接孔,所述加强板和所述防撞梁本体通过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和连接孔的螺栓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晓东邓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江北区长安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