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及截留装置,截留装置包括截留筛管、具有进水管的进水池、截留池、用于将进水池与截留池连通的连接管、盖设于进水池上方的进水池盖板、盖设于截留池上方的截留池盖板,截留筛管位于截留池内,截留池上设置有出水管。截留筛管包括筛管主体、设置于筛管主体一端部的尾壁,筛管主体另一端部为进水口,筛管主体与尾壁上均匀布满栅孔,筛管主体的进水口与连接管相连接。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及利用该截留筛管组装而成的截留装置,能够高效截留垃圾、杂物、漂浮物等较大固体颗粒物,从而减轻对受纳水体或河道带来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及截留装置。
技术介绍
高速城市化使得天然流域被开发,植被受到破坏,土地利用状况和自然环境被改变。建筑、道路、停车场等不透水地面大量增加使得地表径流大大增加,城市中产生的垃圾和各种污染物质等在降雨过程中被雨水径流带入功能区内的沟渠、河道和景观水体等,这些污染物进入河道后不仅大大影响了水体给人的感官效果,也会为水体带来大量沉淀物。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后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特性发生变化,甚至成为影响水质的主导因素。一些有毒有机物及重金属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产生潜在的二次污染,这些都是典型的城市非点源污染,而这些可引起河道等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是由颗粒物或杂质携带的。因此需要在雨水排入受纳水体或河道前,采用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去除雨水冲刷带来的垃圾和颗粒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包括筛管主体、设置于所述筛管主体一端部的尾壁,所述筛管主体另一端部为进水口,所述筛管主体与所述尾壁上均匀布满栅孔。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栅孔的长为40mm-70mm,所述栅孔的宽为2mm-4mm。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栅孔的长为60_,所述栅孔的宽为3_。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栅孔横向间距为4mm-7mm,纵向间距为40mm-60mm。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尾壁转动或滑动设置在筛管主体的一端部,并且尾壁与所述筛管主体之间设置有尾壁锁装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筛管主体的管体顶部转动或滑动设置有顶窗,所述顶窗与所述筛管主体之间设置有顶窗锁装置,所述顶窗上同样均匀布满所述栅孔。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筛管主体包括尾管、与所述尾管相连接的至少一个通管,所述尾壁与所述尾管相连接。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包括以上任一技术方案中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还包括具有进水管的进水池、截留池、用于将所述进水池与所述截留池连通的连接管、盖设于所述进水池上方的进水池盖板、盖设于所述截留池上方的截留池,所述筛管主体位于所述截留池内,所述筛管主体的进水口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接,所述截留池上设置有出水管。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截留池内设置有至少一块消能挡板。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截留池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砼支柱,所述筛管主体通过多个支撑架连接于所述砼支柱上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及利用该截留筛管组装而成的截留装置,能够高效截留垃圾、杂物、漂浮物等较大固体颗粒物,从而减轻对受纳水体或河道带来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垃圾和固体颗粒物截留装置的俯视图(省略进水池盖板与截留池盖板); 图2为垃圾和固体颗粒物截留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通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尾壁结构示意图;其中:1、进水池;2、截留池;3、消能挡板;4、连接管;5、筛管主体;51、尾管;52、通管;53、尾壁;54、顶窗;55、栅孔;6、支撑架;7、砼支柱;8、进水管;9、出水管;10、进水池盖板;11、截留池盖板。【具体实施方式】—种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可布置于城区内雨水、混合污水管网末端或雨污水入河前,作为预处理垃圾截留装置,该装置可高效截留垃圾、杂物、漂浮物等较大颗粒物,可大大减少入河污染物,从而减少对受纳水体或河道带来污染,美化河道生态景观。该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是一种新型无动力少管理的雨水预处理装置。如各附图所示,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该截留装置由两个单元组成,分别是进水单元和截污单元。其中进水单元包括:进水管8和进水池1,含大量颗粒物的雨水从进水管8中进入进水池1,优选为,在进水池1中错落设置消能挡板3以减小进入截污单元的水流速度并改变水流方向,减小水流产生的冲击力,为后续垃圾和颗粒物的收取创造有利条件,并对体积较大的垃圾杂物起到一定的截留作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装置的截污单元是装置的核心组成部分。截污单元包括截留池2、截留筛管和设置于截留池2池体末端的出水管9。进水池1与截留池2池体均为钢筋混凝土预制。进水池1与截留池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连通的连接管4。进水池1上方盖设有进水池盖板10、截留池2上方盖设有截留池盖板11。截留筛管位于截留池2内。截留筛管,包括筛管主体5、设置于筛管主体5—端部的尾壁53,筛管主体5另一端部为进水口,筛管主体5与尾壁53上均匀布满栅孔55。本实施例中,栅孔55的长为60mm,栅孔55的宽为3mm。相邻栅孔55横向间距为7mm,纵向间距为60mm。可以截留雨水管网中粒径大于6mm的颗粒物。筛管主体5的进水口与连接管4相连接,截留池2上设置有出水管9。截留池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砼支柱7,筛管主体5通过多个支撑架6连接于砼支柱7上方。连接管4将进水单元中含大量颗粒物的雨水导入到截留筛管中;大于栅孔55孔径的颗粒物被截留在截留筛管中,雨水从栅孔55流出,经过预处理的雨水最终从出水管9排出。筛管主体5包括尾管51、与尾管51相连接的至少一个通管52,尾壁53与尾管51相连接组成。尾管51与通管52的端部内焊接套管环,因而可以相互之间连接组合。筛管主体5的管体顶部转动设置有顶窗54,顶窗54与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动力雨水固体垃圾和颗粒物截留筛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筛管主体(5)、设置于所述筛管主体(5)一端部的尾壁(53),所述筛管主体(5)另一端部为进水口,所述筛管主体(5)与所述尾壁(53)上均匀布满栅孔(5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天鹏,樊婷婷,张顺利,时雨,龚希博,刘君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清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