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盐碱滩地改造成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018788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将盐碱滩地改造成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湖滨带外围现在的盐碱滩地,将其改造成表面流强化人工湿地和表面流半自然湿地的复合系统。该净化系统包括:(1)净化面积确定与功能区划分(2)进水系统(3)地形与基底改造(4)水动力优化(5)植被配置与修复(6)配套设施与管理。携带SS、盐分、BOD5、CODcr、TN、TP等污染负荷的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截入复合湿地净化系统中进行强化净化和深度净化,净化后的水再外排经湖滨湿地入湖泊,改善入湖水质的同时修复湖滨盐碱滩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投资较小、见效快的低污染水治理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方法提供了一种将盐碱滩地改造成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通过表面流强化湿地与表面流半自然湿地相结合的方式净化以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为对象的低污染水,SS、B0D5、C0D?、TN、TP、盐分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本方法属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技术介绍
人类活动加强和温室效应的影响,使部分湖泊水位下降、湖滨湿地生境被破坏,大量荒滩地裸露,失去湿地应有的净化能力。流经湖滨荒滩地的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未经有效地净化直接排入湖区,对湖泊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因地制宜地对湖滨荒滩地进行湿地改造和生境修复,一方面提高其对低污水的净化能力,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另一方面有效改善荒滩地生态环境。我国在湿地净化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晏维金等于1995年公开了 “多水塘系统净化技术”,该系统通过利用沟渠联结村庄附近及农田间的多个单一水塘,降低面源氮磷对湖泊的污染负荷。同济大学的徐祖信等于2006年公开了 “生物化学强化絮凝+序批式垂直流人工湿地”修复技术,通过强化预处理和优化湿地浸润线,使出水达到GB 18918-2002 一级A标准。而因地制宜地利用湖滨带外围现有的盐碱荒滩地,将其改造成对低污染水具有净化作用的复合湿地系统,在我国尚无报道与应用的先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基于复合湿地修复以削减湖泊入湖污染负荷,利用湖滨盐碱荒地和浅水洼地,因地制宜地将其改造成表面流强化湿地和表面流半自然湿地,将携带SS、B0D5、C0Dcr,TN、TP、盐分等污染负荷的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截入复合湿地净化系统中进行强化净化和深度净化,净化后的水再外排经湖滨湿地入湖泊,改善入湖水质的同时修复湖滨盐碱滩地的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如下6部分内容:1、净化面积确定与功能区划分针对以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为主要对象的低污染水的水质与水量特征,根据湖滨盐碱滩地的地质与地形地貌条件,利用现有地势走向及工程区现有植物及湿地,将一定面积的湖滨盐碱地改建成复合湿地系统,该系统包括表面流强化湿地和表面流半自然湿地2大净化功能区,低污染水经两大净化功能区净化后满足入湖水质目标的要求。①净化面积确定根据进水水质与水量情况,及复合湿地净化能力,按照出水水质目标为优于IV类水,确定净化区面积:湿地面积:A= Q/qhs式中:A--湿地面积,m2; Q--湿地设计水量,m3/d ;qhs——表面水力负荷,m3/ (m2.d),盐碱滩地面积一般较大,按照国际惯例,(^取0.004-0.006m3/ (m2.d)。根据净化区面积确定需改造的湖滨盐碱滩地的面积与位置。②净化功能区划分A.表面流强化湿地净化功能区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虽为低污染水,但其水质仍为劣V类水,需经表面流强化湿地净化。将盐碱地自然深水沼泽区改造成厌氧沉淀池,厌氧沉淀塘运行水深1.5m,同时改造盐碱高地,形成表面流强化湿地,湿地运行水深0.3-0.5m。水流进入表面流强化湿地,通过厌氧沉淀池使来水中大颗粒物质得到沉淀,湿地的厌氧功能降低来水的污染负荷。表面流强化湿地主要可去除SS、盐分、B0D5、C0Dcr, TN、TP等指标,出水达到IV类水质标准。B.表面流半自然湿地净化功能区表面流强化湿地净化后出水进入表面流半自然湿地系统。通过微地形改造,将盐碱地的浅水洼地区改造成水陆交替的半湿型浅滩,形成表面流半自然湿地,运行水深0.3-0.5m。通过湿地植物根系微生物、植物和湿地土壤的协同作用,对来水中的盐分、B0D5、C0Dcr, TN、TP等污染物进一步净化,出水达到优于IV类水,排入湖滨湿地。2、进水系统根据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的来水分布,进水系统主要包括扬水栗站和引水渠。①扬水栗站扬水栗站的主要功能是从低处引低污染水,使进入引水渠。扬水栗站主要建筑物包括:进水池、栗房、出水池、沉井节制闸。进水池采用混凝土矩形沉井,进水池尺寸以水栗运行时,池中流态稳定不产生漩涡为原则。出水池采用开敞式矩形混凝土池,出水方式直接接引水渠道。栗房为常规分基型机房,选择卧式混流水栗。②引水渠引水渠主要功能是将扬水栗站出水引至湿地各净化区内。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设置水渠,渠道结构为梯形断面形式,引水渠宽和高根据引水量确定,长度根据湿地位置与进水口合理设置。引水渠末端渠底与下接水渠渠底水平相接,引水渠壁需进行夯实,以加强引水渠的防渗效果。3、地形与基底改造盐碱滩地的地势多凹凸不平,地势较高区域来水无法淹没,植物无法生长;部分低洼区域水较深,不利于湿地功能的完善。因此,需根据湿地净化功能分区要求,充分利用现场地形条件,按照符合水流通畅、降低能耗等要求,对盐碱滩地进行地形改造。地形与基底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和微地形改造。①土地平整针对地势较高的盐碱滩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按湿地不同功能区对高程的要求进行土方开挖,开挖后土方就地用于拦水围堰或者维护道路。②微地形改造根据湿地功能分区,对地势较高区域合理填埋土方,营造隆起地形,隆起地形堆放高度为1.0-1.5m。对土方进行压实,防止水土流失,形成水陆交替的半湿型浅滩。4、水动力优化水动力优化系统主要包括挡水围堰和水力涵闸。挡水围堰起分隔湿地处理单元的作用,以便于人工调控,稳定水域面积,使水深控制在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充分利用改造区内土石方开挖修建挡水围堰,根据改造区地形变化和功能分区界限布置围堰走向,围堰采用斜坡式结构,梯形断面,根据设计尺寸,进行夯实,平整。水力涵闸的作用是净化单元间输水和控制湿地处理单元水位。调节闸处设置闸门和输水管道,闸门为手提钢板闸,输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根据各功能分区的围水面积和水流通量设计涵闸数量,根据各处理单元进出水的需要合理设置涵闸位置。5、植被配置与修复植物是复合湿地系统中净化的主体。根据改造后地形,因地制宜配置与修复耐盐、去盐植物。在改造区的植物修复工程设计中采用多层次交错的植物布置,并尽量体现生物多样性。①挺水植物:沿岸线采用条块状进行修复工程,布设耐盐挺水植物于各净化功能区的浅水区和低洼地,水深0.3?0.5m。②浮叶沉水植物:布设耐盐植物于各净化功能区的深水区,水深lm左右。③乡土灌木:布设于隆起微地形,并自然恢复林下草被植物。6、配套设施与管理为便于工程区湿地管理,利用地形改造的开挖土方,在工程区建设维护道路,供湿地作业车辆通行。道路标高高于湿地泥面以上1.5m。湿地运行期调节闸全部开启,冬季维护期利用调节闸控制湿地水深。对改造区内净化水进行定点跟踪监测,在进水渠和各功能分区选取1?2处布设水质监测点。工程施工结束后,连续2年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水质监测主要指标为SS、B0D5、C0Dcr, TN、TP、含盐量等。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因地制宜地利用盐碱滩地已有地形进行湿地改造,土石方量少,工程投资小。(2)采用表面流强化湿地和半自然湿地相结合的形式,在净化低污染水的同时,可改善荒滩区生态环境。(3)在削减入湖污染负荷的同时,通过湿地植物修复,改善盐碱滩地区土壤盐碱化现状。(4)湿地植物修复主要选为本地具较强净化能力的经济水生植物,成本低,耐成活,可通过经济水生植物收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附图说明】图1: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12/CN105401552.html" title="一种将盐碱滩地改造成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将盐碱滩地改造成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将盐碱滩地改造成低污染水湿地深度处理系统的方法。其特征是将湖滨盐碱滩地改造成由表面流强化湿地和表面流半自然湿地组成的复合湿地净化系统,将携带氮、磷、CODcr、盐分等污染物的工业尾水和低浓度农田排水截入复合湿地净化系统中进行强化净化和深度净化,净化水质的同时修复湖滨盐碱滩地的生态环境。该净化系统的设计由净化面积确定与功能区划分、进水系统、地形与基底改造、水动力优化、植被配置与修复、配套设施与管理等内容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贞储昭升庞燕杜劲冬邓占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