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1267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无机房电梯。其结构特征是,在正常运行时用连结脱离装置(4)将上侧配重(3a)和下侧配重(3b)连接运行,在抢救运行时,用连结脱离装置(4)使上侧配重(3a)和下侧配重(3b)脱开,用固定装置(5)使下侧配重(3b)固定在配重导轨上,仅仅用上侧配重(3a)进行运行,通过这种结构,设置在升降路内最上层附近的控制装置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可以到达其控制装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机房电梯。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无机房电梯里,控制轿箱运行的控制装置作为最上层乘口处的三角框架内的一部分安装。另一方面,由于受建筑物的柱子的限制和乘口处的外观上的限制,提出了将控制装置配置在升降路下部的井坑处,来代替将控制装置装在三角框架内。对于这样的设置,存在井坑浸水等问题,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因此,作为除三角框架或井坑以外的升降路内的设置场所,只有考虑直接安装在升降路的壁面上了。此时,作为升降路内的设置场所,只要是比井坑高的场所都可以,但最上层附近为最佳。可是,将控制装置设置在升降路的最上层附近的无机房电梯中,在控制装置发生故障而轿箱在最上层附近停住的场合,通过轿箱到达控制装置的设置处有一定的困难。即,控制装置发生故障而轿箱在最上层附近停住的场合,就要利用制动器放开装置进行乘客的救出,但是,此时的运行方向,当轿箱侧比配重轻的场合,使轿箱向最上层移动,当轿箱侧重的场合,就在下一层处进行抢救。一般在往复式电梯中,配重的重量的设定是使其与在轿箱中乘坐预定乘客状态下的重量相平衡,在轿箱内没有乘坐乘客的场合,配重一方重,另一方面,在轿箱满员状态时,轿箱一方变重。从而,救出乘客后,为调查控制装置的故障要想进入轿箱上部时,由于乘客已经下来轿箱无人,所以在放开制动器时,因配重侧一方重,轿箱上升。抢救运行的结果是,在轿箱移动至比最上层低一层的场合,维修人员可以到达在最上层的轿箱的顶部,但是,移动至最上层的场合,进入轿箱的顶部就变得困难。因此,到达控制装置处也就变得困难。这样,在将控制装置设置在升降路内的最上层附近的无机房电梯中,轿箱侧轻的状态时,由于控制装置在最上层附近时发生了故障和配重侧成为重的不平衡方向,所以,就不能够通过操作制动器放开装置使轿箱移动至控制装置的下方。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无机房电梯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是,在钢绳的一方支持轿箱、在上述钢绳的另一方支持配重的无机房电梯中,特征在于,上述配重由第1配重和第2配重构成,正常运行时第1配重的重量作用于上述钢绳上,抢救运行时第1配重和第2配重的重量作用于上述钢绳上。在本专利技术中,正常运行时第1、第2配重的两个重量作用于钢绳上而使电梯运转,抢救运行时只有第1配重的重量作用于钢绳上使电梯运行。由此,轿箱在最上层附近发生故障时,通过操作制动器装置可以使轿箱向下方移动,维修人员就可以到达轿箱的顶部。从而,在控制装置设置在升降路内最上层附近的方法的场合,维修人员可以容易的到达其控制装置处,就可以修复控制装置的故障。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修复后,使一度放开的下侧配重安装在上侧配重上时的动作的程序方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5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配重部分的说明图。附图说明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6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另一例的结构图。在升降路1的内部,轿箱2和配重3进行升降。配重分为上侧配重(第1配重)3a和下侧配重(第2配重)3b,用连结脱离装置4可分离地连接起来。而且,在下侧配重3b上设置固定装置5,当下侧配重3b从上侧配重3a上脱开时使其固定在图示省略的配重导轨上。通常,配重3设计成使得上侧配重3a和下侧配重3b在连接状态下,配重3侧变得不平衡,通过分开配重3,使下侧配重3b脱开,就可以使不平衡的方向逆转。通常,轿箱2载运乘客,在升降路1中升降,但是,在控制装置6发生故障时或调整维修时,其顶部可以利用来作为维修人员的立足地。控制装置6是薄型形状,不妨碍轿箱2和配重3的升降,另外,轿箱2的配置使其与配重3最接近时也保持安全的距离。另外,制动器放开装置7可以以机械的或电气的方式放开制动器,在控制装置6出现故障时的抢救运行之际使用。例如,控制装置6发生故障,轿箱2处于停止在最上层附近的状态,通过使制动器放开装置7慢慢放开的操作,使轿箱2上升,到达最上层电梯间时接通制动器,打开最上层电梯间的门8,救出轿箱2的乘客。然后,分开配重3,轿箱2开始处于向下降方向移动的不平衡状态,通过使制动器放开装置7慢慢作放开操作,使轿箱2的顶部下降到与最上层电梯间相一致时为止。而且,打开最上层电梯间门8,维修人员登上轿箱2的顶部,维修人员可以到达发生故障的控制装置6,进行修复作业。图2是第1实施例中的配重3部分的说明图。连结脱离装置4由设置在上侧配重3a的底部的连接器9和形成在下侧配重3b上的连接孔10构成,将图示省略的连接棒插入连接器9的连接孔和下侧配重3b的连接孔10中进行连接。当连接器9的连接孔与下侧配重3b的连接孔10处于同一位置时,用连接检测装置11予以检出。另外,在上侧配重3a和下侧配重3b脱开的场合,要用固定装置5将下侧配重3b固定在配重导轨12上之后进行。固定装置5由设置在配重导轨12侧面的固定用托架13、用于固定下侧配重3b并同时固定设置在下侧配重3b上的固定用托架13的固定棒14、和进行为将该固定棒9插入固定用托架13的操作的操作手轮15构成。图3是表示控制装置6修复后,使一度脱开的下侧配重3b安装在上侧配重3a上时的动作的程序方框图。在该状态下,下侧配重3b用固定装置5固定在配重导轨11上。首先,维修人员进行随着控制装置6修复的开始自动复原的操作(S1),用低速实施轿箱2的上升处理(S2)。由此,在使轿箱2上升的同时,使分开的上侧配重3a放下来至下侧配重3b上。然后,通过连接检测装置11进行连接器9是否到达连接孔10的检测判定(S3),如果确认上侧配重3a与下侧配重3b是否连接的结果是没有连接,就返回步骤S2。在步骤S3的判定中,如果是已连接就中止轿箱2的上升处理。至此时刻,维修人员进入升降路1的底部的井坑内,在确认上侧配重3a与下侧配重3b能否连接的同时,将连接棒插入连接孔10中,进行配重3的连接(S4)。因此,使配重3在正常的运行中处于不容易分开的状态。在分开的配重3已完成可靠地连接的情况下,操作固定装置5的操作手轮15,将固定棒14从固定用托架13中拔出,实现解除配重3的固定(S5)。最后,维修人员从井坑中出来,完成了进行正常运行的复原处理的修复(S6)。如上所述,按照第1实施例,连接时配重3一方成为重的不平衡方向,而将配重3分开时,轿箱2一方变重、成为不平衡的一方,可使不平衡方向逆转。因此,通过操作制动器放开装置7,可使轿箱2降下来,维修人员可登上轿箱2的顶部而到达控制装置6,以完成发生故障的控制装置6的修复。另外,分开之际,由于用固定装置5将下侧配重3b固定在配重导轨11上,所以可以防止下侧配重3b深入到升降路1的下部的配重缓冲器上。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的无机房电梯的结构图。该第2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例相对应,补加设置了调整上侧配重3a和下侧配重3b间的间隔调整装置16。由于其他的构成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例相同,在同一部件中采用同一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还有,在图4中省略了连结脱离装置4的图示。间隔调整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房电梯,在钢绳的一方支持轿箱、在上述钢绳的另一方支持配重的无机房电梯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配重由第1配重和第2配重构成,正常运行时第1配重的重量作用于上述钢绳上,抢救运行时第1配重和第2配重的重量作用于上述钢绳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越一昭文屋雅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