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集成控制器的电梯轿厢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101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轿厢框架,包括用于支撑电梯轿厢的底面的下框架、从所述下框架的各侧直立地伸出的一对侧框架,以及用于在所述轿厢上方连接所述一对侧框架的上框架,所述电梯轿厢框架包括:     嵌入在所述上框架中的控制盒,其中所述上框架形成了所述控制盒的一部分。(*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通过绳索来提升或降低的电梯轿厢。
技术介绍
如图6和7所示,电梯轿厢中的轿厢框架2通常设置成围绕着轿厢1,并且轿厢1由所述轿厢框架2支撑。轿厢框架2构造成具有未示出的下框架,其支撑了轿厢1的底面;一对侧框架3和4,其从所述下框架的各侧直立地伸出;以及在轿厢1的上方连接所述一对侧框架3和4的上框架5。另外,控制盒7固定在轿厢1的上表面6上,用于控制可打开和关闭厢门的电动机的控制面板(未示出)容纳于所述盒体7内。然而,由于控制盒7在轿厢框架2装配之后必须固定在轿厢1的上表面上,并且轿厢1的组成部件应连接到所述轿厢框架2上,因此传统的电梯轿厢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在现场装配电梯轿厢需要许多步骤,因此装配的效率较低。另外,在传统的电梯轿厢中,由于控制盒7必须放置在不会与轿厢框架2的上框架5产生干涉的位置,因此,不仅在轿厢1的上方的布置部件很困难,而且还会干涉维护/检修,这是因为在维护/检修期间操作人员所要进入的轿厢1的上表面6上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因此,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旨在公开一种电梯轿厢,其中控制盒的装配操作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可以有效地利用轿厢上方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构造成使得控制盒可嵌入在上框架内,同时上框架构成了控制盒壁的一部分,这样就通过消除了将控制盒连接到轿厢上表面的步骤而提高了安装效率。而且,由于不再需要提供专门用于将控制盒安装到轿厢上表面上的空间,因此部件可更灵活地设置在轿厢的上表面上,并提供了在维护/检修期间供站立的空间。另外,由于在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中上框架构成了控制盒壁的一部分,因此可以降低它们所需的金属板材料的量,从而降低了材料成本和整体重量。此外,由于在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中控制盒嵌入在轿厢上方的上框架内,因此安装上框架的位置和高架梁(带有支撑了起重绳的滑轮的梁)的位置形成偏置,这样就在轿厢提升到上方梁部分中时可以在轿厢上方和高架梁之间保证有足够的距离。因此,在提供了与现有技术中相同的最小距离时,可以显著地降低提升间的高度,因此可将提升间做成更小。附图说明图1是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斜视图。图2是显示了所述实施例的安装设置的斜视图。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显示了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斜视图。图5是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安装设置的分解斜视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斜视图。图7是显示了所述现有技术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式,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构造成使得,在设有用于支撑轿厢的轿厢框架、即用于支撑轿厢底面的下框架和从所述下框架的各侧直立地伸出的一对侧框架以及用于在轿厢上方连接所述一对侧框架的上框架、并且在轿厢上部设有容纳了用于控制电动机的控制面板的控制盒的电梯轿厢中,所述控制盒嵌入在上框架中,使得上框架构成了控制盒壁的一部分。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控制盒可在电梯轿厢的装配过程中嵌入在上框架中,因此就不再需要用于将控制盒安装到轿厢上方的步骤。另外,由于控制盒嵌入在上框架中,因此也不再需要在轿厢上方提供任何用于安装控制盒的专用空间。其上安装了控制面板的控制盒的主体还可连接成使得它可相对于上框架自由地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控制盒的主体可通过滑动而拉出到上框架之外,以便检查或更换控制面板。因此,与控制盒直接设置在轿厢上表面上的情况相比,检查/操作的方便性得到了提高。另外,希望将上框架设置成使其接近厢门打开和关闭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缩短控制盒离厢门打开/关闭部分的距离,从而可以在不需要在它们之间设置任何连接件的情况下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样,由于不需要在轿厢上表面上设置任何接线盒以覆盖连接件,因此就增大了轿厢上方的可用空间,使得部件可以更灵活地布置,并在检查/操作期间提供了更宽敞的站立面积。而且,还可以构造成通过上述上框架和与所述框架相连的控制盒主体来形成封闭的截面,并且上述上框架和控制盒主体可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将控制盒主体连接到上框架上时上框架形成了具有封闭截面的结构以增加强度,因此可以增强上框架而不增加零件的数量,还可以简化上框架自身的形状。也就是说,在上框架上连接了减振器,在紧急情况下因向上的推力而产生的负载可由上框架通过此减振器来吸收。上框架通常具有复杂的截面形状,以便增加防护向上推力的冲击的强度。然而如上所述,当采用控制盒来增强上框架时,就不再需要此复杂的截面形状,因此通过形状的简化可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下面将参考图1-3来说明本专利申请的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在此实施例的电梯轿厢中,轿厢框架11构造成具有未示出的下框架(梁),其用于支撑轿厢12的底面(平台的下表面);一对侧框架(立柱)13和14,其从所述下框架的各侧直立地伸出;以及在轿厢12的上方连接侧框架13和14的上框架(横梁)15。轿厢12设有位于前侧的未示出的厢门,以及包括有用于打开/关闭厢门的电动机的未示出的厢门打开/关闭机构。另外,轿厢框架11设置成接近于轿厢12的厢门打开/关闭部分,上框架15设置成接近于厢门打开/关闭机构。上框架15具有U形截面,其中此基本截面朝下开口,用于容纳可控制电动机的控制面板21(参见图2)的控制盒16的主体17大致连接在上框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控制盒16具有U形截面,其中主体17朝上开口,主体17的上部被上框架15覆盖,主体17和上框架15形成了盒体结构。在此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主体17的各端设置了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导块18,在上框架15的下表面上连接了用于容纳所述导块18的一对导向通道19。这样,主体17的导块18可放入到上框架15上的相应导向通道19中以使它们能自由地滑动,以便在导块18在上框架15的前侧滑动时允许主体17打开和关闭。另外,在主体17和上框架15之间设有未示出的开关,当主体17被拉出时其接通,作为结果,设置在轿厢12的上方的未示出的应急灯点亮。这一应急灯用于在维护/检修期间照亮操作人员的立足之处,因此,不仅因灯点亮而使操作能更容易地进行,而且工作的安全性也得以提高。图3是当轿厢被提升到较高位置时轿厢和提升间上部的示意性侧视图。如图中所示,上框架15和位于提升间上部的高架梁20定位成使得它们相互间在轿厢的前后方向上形成偏置。虽然高架梁20设有用于悬挂起重绳的滑轮,然而仍可在包括所述滑轮的梁20和轿厢12的上表面之间保证足够的距离(大于法令规定的间距)。虽然在过去控制盒7设置在紧接于所述梁20的下方的位置处,如图7所示,然而梁20的绝对高度可减小到使控制盒16未设置在此实施例中的这一位置处的程度。因此,在采用这种结构时,可以使建筑物如普通房屋中的提升间高度保持为较低。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此实施例的控制盒16和轿厢上框架15形成为一个单元以使上框架15构成了控制盒16的上壁,因此,通过减少上框架15和控制盒16所需的金属板材料就可实现制造成本和重量的降低,并且可以减少轿厢装配所需步骤的数目,这一点将在下文中介绍。也就是说,在轿厢装配的过程中,首先安装轿厢框架11。此时,预先将控制盒16的主体17连接到上框架15上。然后将轿厢12的组成部件连接到轿厢框架11上,并将厢门和厢门打开/关闭机构连接到轿厢12的前侧。最后,采用连接线将厢门打开/关闭机构的电动机和控制盒16中的控制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阿赖K·奥扎瓦H·伊托
申请(专利权)人:奥蒂斯电梯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