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乘厅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0072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在门吊架主体(6)上安装着吊架导轨(8)。导架导轨(8)可在通常时所处于的通常位置与通常位置下方的下降位置之间变位。在吊架导轨(8)上,悬吊着通过沿吊架导轨(8)移动来对乘厅出入口(1)进行开闭的2个门本体(17)。在闭门状态时,通过将吊架导轨(8)变位到下降位置,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槛(5)的上面抵接,可将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槛(5)间的间隙遮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维持通常运转时的门本体的开闭动作性能,并在需要时能更加可靠地将门本体下端部的间隙遮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开闭乘厅出入口或轿厢出入口的门本体的电梯的门装置。
技术介绍
在传统的电梯的乘厅门装置中,在乘厅的门的下端部,设置有闭门状态时将乘厅的门的下端部与门槛间的间隙遮蔽的遮蔽体。该遮蔽体在门开动作时向斜上方变位,从门槛离开。又,闭门动作时,向斜下方变位,完全闭门时与门槛上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登录第3032400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需要严密地调整并维持遮蔽体的安装位置。这是因为若遮蔽体在乘厅的门完全关闭之前与门槛抵接,则会发生乘厅的门不能全闭的状态,反之,在遮蔽体与门槛抵接之前,乘厅的门成了全闭状态,则会留下有间隙。这样,遮蔽体的安装和维护很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可维持通常运转时的门本体的开闭动作性能、并在需要时能更加可靠地将门本体下端部的间隙遮蔽的电梯的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门装置,包括设置于出入口的上方、从位于通常时的通常位置向通常位置下方的下降位置可变位的吊架导轨;从吊架导轨悬吊、通过沿着吊架导轨移动来开闭出入口的门本体;以及使吊架导轨从通常位置向下降位置变位的变位装置,闭门状态时,通过将吊架导轨变位到下降位置,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出入口的地面部抵接,可将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地面部间的间隙遮蔽。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门装置,通常时在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地面部之间确保有间隙,又,一旦通过变位装置使吊架导轨向下运动,则门本体的下端部与地面部抵接,从而,可维持通常运转时的门本体的开闭动作性能,并在需要时能更加可靠地将门本体下端部的间隙遮蔽。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乘厅门装置的后视图。图2为表示图1的门本体下降状态的后视图。图3为图2的沿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图1的要部放大的后视图。图5为表示图4的要部的侧视图。图6为图4的沿VI-VI线的剖面图。图7为图1的沿VII-VII线的剖面图。图8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电梯的乘厅门装置的后视图。图9为表示图8的下降状态的后视图。图10为表示图8的要部放大的后视图。图11为图10的沿XI-XI线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电梯的乘厅门装置的后视图(从升降路侧看的图),图2为表示图1的门本体下降状态的后视图,图3为图2的沿III-III线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图1的要部放大的后视图,图5为表示图4的要部的侧视图。图中,在乘厅出入口1的两侧部及上部,固定着出入口构架(三方构架)2。出入口构架2具有垂直延伸的一对纵架3和水平设置于纵架的上端部间的上架4。在乘厅出入口1的地面部固定着乘厅门槛5。在乘厅门槛5上设置有向乘厅出入口1的开间方向延伸的门槛槽5a。在上架4的上部,通过上架固定构件7(图5)固定有门吊架主体6。在门吊架主体6上安装着吊架导轨8。吊架导轨8从位于通常时的通常位置(图1)向通常位置下方的下降位置(图2)可变位。又,吊架导轨8也可从下降位置向通常位置变位。在门吊架主体6上,设置有贯通吊架导轨8的多个导轴9。在吊架导轨8上,设置有使导轴9穿过的圆弧状的多个导孔8a。当吊架导轨8变位时,导轴9在导孔8a内滑动。在吊架导轨8的长度方向端部与门吊架主体6之间,连结着随吊架导轨8的变位而摆动的辅助杆10。在吊架导轨8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与门吊架主体6之间,连结着具有「へ」字形的弯曲形状的驱动杆11。驱动杆11以主轴12为中心可摆动地安装在门吊架主体6上。又,在驱动杆11的一端部,设置有回动自如地与吊架导轨8连结的导轨侧轴13。当吊架导轨8处于通常位置时,从驱动杆11的导轨侧轴13至主轴12的部分,沿着铅垂方向延伸。在门吊架主体6上,以支点销15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着作为使驱动杆11摆动用的变位装置的导轨驱动电机14。在导轨驱动电机14与驱动杆11的另一端部之间,连接着利用导轨驱动电机14的驱动力进行上下运动的作动连杆16。在图1的状态下,通过使作动连杆16向上运动,驱动杆11以主轴12为中心沿图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吊架导轨8可变位到斜下方的下降位置。又,在图2的状态下,通过使作动连杆16向下运动,驱动杆11以主轴12为中心沿图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吊架导轨8可变位到斜上方的通常位置。在吊架导轨8上,悬吊着通过沿吊架导轨8移动来对乘厅出入口1进行开闭的2个门本体17。实施例1的乘厅门装置是中央启开式结构。各门本体17具有开闭乘厅出入口1的门面板18、以及固定在门面板18上端部的门吊架19。在各门吊架19上,设置有沿着吊架导轨8的上边转动的多个吊架滚轮20、以及与吊架滚轮20之间夹持有吊架导轨8的转动自如的多个夹持滚柱21。在各门本体17的下端部,固定着插入门槛槽5a中的多个门的支脚22。闭门状态时,通过使吊架导轨8变位到下降位置,如图3所示,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槛5的上面抵接,将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槛5间的间隙遮蔽。另外,闭门状态时,门本体17通过锁闭钩(未图示)进行相互连结,通过向下方变位,使门本体17不能打开。图6为图4的沿VI-VI线的剖面图。图中,在导轴9上,固定着与吊架导轨8的两面接触的一对的防振摆构件23。由此,可防止吊架导轨8向与门面板18的正面垂直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发生振摆。如图3所示,在门本体17的下端部,例如固定有片状的耐热性弹性构件24。又,如图5所示,在门面板18的上端部安装着上部遮蔽构件25,该上部遮蔽构件25在门本体17向下运动时与上架4的上面抵接,将门本体17与上架4间的间隙遮蔽。作为上部遮蔽构件25,可使用弯曲的板簧,通过与上架4抵接而弹性变形,发生所定的接压。并且,上部遮蔽构件25连续状地设置成横跨门本体17整个宽度方向的状态。图7为图1的沿VII-VII线的剖面图。在门本体17的门收放仓侧端部(门开侧端部)安装着侧部遮蔽构件26,该侧部遮蔽构件26在闭门状态时与纵架3抵接,将门本体17的门收放仓侧端部与纵架3间的间隙遮蔽。作为侧部遮蔽构件26,可使用弯曲的板簧,通过与纵架3抵接而弹性变形,发生所定的接压。并且,侧部遮蔽构件26连续状地设置成横跨门面板18整个上下方向的状态。另外,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侧部遮蔽构件26的图示。下面说明动作。当设置在建筑物上的火灾检测器等检测到火灾发生时,由控制盘对各乘厅门装置是否处于闭门状态作出确认。若是闭门状态,则从控制盘向乘厅门装置发出下降指令信号。这样,导轨驱动电机14被驱动,吊架导轨8向下降位置变位,门本体17随之下降,并将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槛5的上面之间的间隙遮蔽。当乘厅门装置处于门开状态时,等待到闭门状态之后输出下降指令信号。一旦门本体17向下降位置变位,则遮蔽构件25与上架4抵接。又,闭门状态时,侧部遮蔽构件26与纵架3抵接。因此可将门本体17周围的间隙全部遮蔽。这样,采用实施例1的乘厅门装置,需要时,能更加可靠地将门本体17的下端部的间隙遮蔽。由此可提高遮烟性和遮音性。又,通常运转时,吊架导轨8处于通常位置,因门本体17的下端部从乘厅门槛5离开,故可维持通常运转时的门本体17的开闭动作性能。又,由于将耐热性弹性构件24固定在门本体17的下端部,因此可提高向下降位置变位时的门本体17的下端部与乘厅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出入口的上方、从通常时所处于的通常位置可向所述通常位置下方的下降位置变位的吊架导轨;由所述吊架导轨悬吊、通过沿着所述吊架导轨移动来开闭所述出入口的门本体;以及使所述吊架导轨从 所述通常位置向所述下降位置变位的变位装置,在闭门状态时,通过将所述吊架导轨变位到所述下降位置,所述门本体的下端部与所述出入口的地面部抵接,可将所述门本体的下端部与所述地面部间的间隙遮蔽。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樱田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