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离合器。在离合器(100)的驱动侧旋转体(110)设置有环状槽(111)。在离合器(100)的从动侧旋转体(120)设置有引导槽(127、129)。通过使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相对旋转,使得收纳于在引导槽(127、129)与环状槽(111)对置的部分形成的空间的球体(130)移动。通过使球体(130)朝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的间隙窄的部分移动,使得球体(130)咬入驱动侧旋转体(110)与从动侧旋转体(120)从而实现连结状态。通过使球体(130)朝上述间隙宽的部分移动,从而实现解除连结的解除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离合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合器。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已知有切换外圈与配设在其内侧的内圈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离合器(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离合器中,在外圈与内圈对置的空间配设有收纳作为卡合件的辊的环状的保持器。在内圈的外周面形成多个平坦的凸轮面,利用该凸轮面在与外圈之间形成多个朝周向的两侧逐渐变得窄的楔形的空间。在该离合器中,当连结内圈与外圈时,通过使保持器同外圈一起旋转而相对于内圈进行相对转动,迫使收纳于保持器的辊进入上述楔形的空间中的窄的空间,使辊咬入内圈与外圈之间。由此,形成内圈与外圈经由辊连结的状态,内圈与外圈得以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当解除内圈与外圈的连结时,解除保持器与外圈的连结。如此一来,保持器被连结于内圈的施力部件压回,收纳于保持器的辊从楔形空间中的窄的空间朝宽的空间移动,得以在内圈与外圈之间转动。其结果,内圈与外圈的卡合被解除,不再在内圈与外圈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45316号公报在上述的离合器中,在外圈与内圈之间夹持保持器。此外,利用内圈的外周面与外圈的内周面、甚至形成于保持器的兜槽形成收纳辊的空间。即,通过组合3个部件形成收纳辊的空间,因此为了适当地进行传递状态的切换,对于内圈、外圈以及保持器这3个部件,需要考虑各自尺寸的偏差地管理公差,将要求高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不设置保持器地切换内圈与外圈的动力的传递状态的离合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基于本专利技术的离合器具备旋转轴、能够以上述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外圈以及内圈、配设在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之间的卡合件。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中的一方的对置面具有围绕上述一方的对置面的整周沿周向延伸的环状槽,另一方的对置面具有沿与垂直于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在上述引导槽与上述环状槽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收纳上述卡合件的空间。通过使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沿上述旋转轴的轴向相对移动,使得上述卡合件在上述引导槽以及上述环状槽的内部移动。通过使上述卡合件朝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窄的部分移动,使得上述卡合件咬入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从而实现连结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的连结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上述卡合件朝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宽的部分移动,从而实现解除上述外圈与上述内圈的连结的解除状态。在上述结构中,引导槽沿与垂直于旋转轴的轴线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引导槽相对于环状槽倾斜或者正交地延伸。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在形成于由环状槽与相对于环状槽倾斜或者正交延伸的引导槽对置的部分的空间收纳卡合件。因此,通过使外圈与内圈在旋转轴的轴向上相对移动,使得环状槽以及引导槽的相互对置的部分的位置变化,卡合件会在外圈与内圈之间移动。因此,根据上述结构,无需在外圈与内圈之间设置收纳卡合件的保持器,能够使卡合件的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不设置保持器地切换内圈与外圈的动力的传递状态。在上述离合器中,优选为,上述外圈为驱动侧旋转体,上述内圈为从动侧旋转体,在上述外圈的内周面形成上述环状槽,并且在上述内圈的外周面形成上述引导槽,关于上述引导槽的深度,在上述连结状态下上述卡合件所处的部分的深度比在上述解除状态下上述卡合件所处的部分深度浅,上述引导槽形成为:当从上述解除状态向上述连结状态转换时,上述卡合件沿着上述引导槽朝上述外圈的旋转方向移动。根据上述结构,伴随着作为驱动侧旋转体的外圈的旋转,在卡合件作用使引导槽内朝外圈的旋转方向移动的力。因此,从驱动侧旋转体亦即外圈越输入大的驱动力,卡合件越被朝引导槽的浅的部分驱动,容易维持卡合件咬入在外圈与内圈之间的状态。因此,能够传递大的驱动力。另外,在如上所述外圈为驱动侧旋转体且内圈为从动侧旋转体的离合器中,在上述内圈的外周面,除了上述引导槽之外,还形成有围绕上述旋转轴的轴线延伸的螺旋槽,上述离合器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将上述内圈从解除与上述外圈的连结的解除位置朝与上述外圈连结的连结位置施力;以及卡止部件。此外,优选为,上述卡止部件被插入上述螺旋槽并与上述螺旋槽的侧壁卡合,由此使上述内圈克服上述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移动至上述解除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内圈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被从解除位置朝连结位置施力。此外,在内圈处于连结位置时,外圈与内圈成为连结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处于连结状态,且卡止部件被插入同外圈一起旋转的内圈的螺旋槽中,则在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向倾斜延伸的螺旋槽的侧壁与卡止部件卡合的状态下,内圈旋转。其结果,内圈克服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连结位置向解除位置移动,从而解除外圈与内圈的连结。即,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内圈的旋转力中得出用于解除离合器的连结所需的力。因此,能够凭借小的力解除连结。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上述引导槽为在上述内圈的外周面上弯曲延伸的曲线槽。另外,优选为,在外圈为驱动侧旋转体且内圈为从动侧旋转体的上述方式的离合器中,上述曲线槽弯曲成随着从在上述解除状态下上述卡合件所处的部分趋向在上述连结状态下上述卡合件所处的部分而相对于上述外圈的旋转方向的倾斜度逐渐变小。伴随着从解除状态朝连结状态的切换,在卡合件突然咬入外圈与内圈之间且内圈的旋转速度急速上升的情况下,伴随着朝连结状态的切换动作,在离合器作用大的冲击载荷。根据上述结构,为了从解除状态向连结状态切换,在使外圈与内圈沿旋转轴的轴向相对移动时,沿曲线槽移动的卡合件越接近连结状态,朝外圈的旋转方向的移动量越多。因此,在从解除状态朝向连结状态切换的初期,朝外圈的旋转方向的卡合件的移动量较少,卡合件不咬入外圈与内圈之间,因此利用摩擦使外圈与内圈的旋转速度接近。然后,在从解除状态朝向连结状态切换的后期,朝外圈的旋转方向的卡合件的移动量增大,卡合件咬入内圈与外圈之间并将外圈与内圈连结。即,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平缓地进行外圈与内圈的连结,能够缓解伴随从解除状态朝向连结状态的切换的冲击载荷。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中,上述引导槽为在上述内圈的外周面上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槽。另外,在外圈为驱动侧旋转体且内圈为从动侧旋转体的上述方式的离合器中,优选为上述直线槽相对于垂直于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面倾斜45°交叉。当朝向连结状态下卡合件所处的部分变浅的直线槽的单位长度的深度的变化量相等的情况下,用于切换连结状态与解除状态所需的直线槽的长度相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直线槽与垂直于旋转轴的轴线的面的夹角越是大的角度、即越是直线槽的延伸方向趋近沿着旋转轴的轴向的角度,配置必要长度的直线槽以便切换连结状态与解除状态所需的内圈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越长。因此,直线槽与垂直于旋转轴的轴线的面的夹角越是大的角度,内圈在旋转轴向上变得越长,离合器越趋于大型化。另一方面,当为了从连结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使外圈与内圈沿旋转轴的轴向相对移动时,需要使位于直线槽的浅的部分的卡合件沿与外圈以及内圈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直线槽与垂直于旋转轴的轴线的面的夹角越是小的角度,使卡合件沿与外圈以及内圈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量越多,因此需要更大的力用以向解除状态切换。对此,根据上述结构,上述直线槽相对于垂直于旋转轴的轴线的面以45°的夹角延伸,因此能够抑制形成直线槽的内圈的大型化,并且向解除状态切换所需的力变大。另外,在上述离合器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其中,该离合器具备:旋转轴;外圈以及内圈,所述外圈以及所述内圈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卡合件,该卡合件配设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具有相互对置的对置面,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中的一方的对置面具有围绕所述一方的对置面的整周沿周向延伸的环状槽,并且,另一方的对置面具有沿与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在所述引导槽与所述环状槽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收纳所述卡合件的空间,通过使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相对移动,使得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引导槽以及所述环状槽的内部移动,通过使所述卡合件朝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窄的部分移动,使得所述卡合件咬入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从而实现连结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连结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所述卡合件朝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宽的部分移动,从而实现解除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连结的解除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7.25 JP 2013-1549871.一种离合器,其中,该离合器具备:旋转轴;外圈以及内圈,所述外圈以及所述内圈能够以所述旋转轴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卡合件,该卡合件配设在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之间,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圈的外周面相互对置,所述外圈的内周面具有围绕该内周面的整周沿周向延伸的环状槽,并且,所述内圈的外周面具有沿与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面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在所述引导槽与所述环状槽对置的部分形成有收纳所述卡合件的空间,通过使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相对移动,使得所述卡合件在所述引导槽以及所述环状槽的内部移动,通过使所述卡合件朝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窄的部分移动,使得所述卡合件咬入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从而实现连结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连结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使所述卡合件朝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间隙比该卡合件的直径宽的部分移动,从而实现解除所述外圈与所述内圈的连结的解除状态,所述外圈为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砂田洋尚,中野慎太郎,小林大辅,大杉晃史,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