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井下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所述发生腔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入水预热器、进水管、送气管、加液管与加热腔,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顶部且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位于发生腔外,所述进水管连接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连接送气管的一端,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所述加热管位于加热腔内,所述入水预热器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有蒸气出管,所述蒸气出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井上蒸汽发生器的不足,其直接工作于井下,在稠油油层处产生蒸汽并直接注入油层,不受传统注蒸发气因井深蒸汽难注入限制,热效率高且不会产生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井下作业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
技术介绍
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13年全年石油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原油对外依赖度在稠油资源,但开采成本和难度较大。稠油由于沥青胶质含量高,蜡质含量少,因而粘度高,流动性差,开采难度大。虽然稠油的粘度很高,但其对温度极为敏感,每增加10°C,其粘度下降约一半,流动性增加,利用稠油加热能够降低粘度,增加流动性这一特性,提出了稠油热采法,其中蒸汽驱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较成熟的方法之一,蒸汽发生器作为蒸汽驱技术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最普遍的做法采用的是在地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保温管道注入到井下稠油油层中去,这种技术井上设备体积庞大,需要较高的配套设施的投入,废气带走大量的热能,污染周围空气。蒸汽通过较长管道后,能量损失大,到井底时高温蒸汽成了 “热水”,蒸汽注釆效果和深度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特殊井况和大深度稠油井的开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本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井上蒸汽发生器的不足,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直接工作于井下,在稠油油层处产生蒸汽并直接注入油层,不受传统注蒸发气因井深蒸汽难注入的限制,热效率高且不会产生空气污染,能够有效地提高稠油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所述发生腔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入水预热器、进水管、送气管、加液管与加热腔,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顶部且连接有水栗,所述水栗位于发生腔外,所述进水管连接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连接送气管的一端,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所述加热管位于加热腔内,所述入水预热器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有蒸气出管,所述蒸气出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的底部。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发生腔的外部设有金属外壳。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热管呈倒“U”型。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呈“几”字型结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热管采用不锈钢材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热管是电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产生高温的水蒸气,该装置具有产生蒸汽效率高、环保、可靠性好等特点,另外本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井上蒸汽发生器的不足,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直接工作于井下,在稠油油层处产生蒸汽并直接注入油层,不受传统注蒸发气因井深蒸汽难注入的限制,热效率高且不会产生空气污染,能够有效地提高稠油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为:1-发生腔,2-气液分离器,3-入水预热器,4-进水管,5-送气管,6_加热管,7-加热腔,8-水栗,9-蒸气出管,10-金属外壳,11-回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1,所述发生腔1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2、入水预热器3、进水管4、送气管5、加液管6与加热腔7,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顶部且连接有水栗8,所述水栗8位于发生腔1外,所述进水管4连接加热管6,所述加热管6连接送气管5的一端,所述送气管5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2,所述加热管6位于加热腔7内,所述入水预热器3安装在进水管4上,所述气液分离器2连接有蒸气出管9,所述蒸气出管9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的底部。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发生腔1的外部设有金属外壳10,可以很好的保护发生腔1,使其不被损坏。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热管6呈倒“U”型。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气液分离器2连接有回流槽11,所述回流槽11呈“几”字型结构,回流槽11可以将气液分离器2没有分离完全的蒸气重新冷却变为液体,再流入加热管6内重新利用,回流槽11为“几”字结构是为了增加了回流槽11的路程,保证蒸气被完全液化。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加热管6采用不锈钢材质。本技术通过自动控制装置,控制给水栗8将水从进水管4,通过入水预热器3对水进行预加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再注入到加热腔7内的加热管6中,在大功率加热腔7的加热下,水达到沸腾,从送气管5进入气液分离器2中,得到干度较高的水蒸气,再通过控制给水的流量,从而控制蒸发量与补给量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基于上述,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热管是电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产生高温的水蒸气,该装置具有产生蒸汽效率高、环保、可靠性好等特点,另外本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井上蒸汽发生器的不足,电加热蒸汽发生器直接工作于井下,在稠油油层处产生蒸汽并直接注入油层,不受传统注蒸发气因井深蒸汽难注入的限制,热效率尚且不会广生空气污染,能够有效地提尚桐油的开米率和经济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1),所述发生腔(1)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2)、入水预热器(3)、进水管(4)、送气管(5)、加液管(6)与加热腔(7),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顶部且连接有水栗(8),所述水栗(8)位于发生腔(1)外,所述进水管(4)连接加热管(6),所述加热管(6)连接送气管(5)的一端,所述送气管(5)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2),所述加热管(6)位于加热腔(7)内,所述入水预热器(3)安装在进水管(4)上,所述气液分离器(2)连接有蒸气出管(9),所述蒸气出管(9)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腔(1)的外部设有金属外壳(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6)呈倒“U”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2)连接有回流槽(11),所述回流槽(11)呈“几”字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6)采用不锈钢。【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井下作业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所述发生腔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入水预热器、进水管、送气管、加液管与加热腔,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顶部且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位于发生腔外,所述进水管连接加热管,所述加热管连接送气管的一端,所述送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所述加热管位于加热腔内,所述入水预热器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有蒸气出管,所述蒸气出管的管口位于发生腔的底部,本技术很好的克服了井上蒸汽发生器的不足,其直接工作于井下,在稠油油层处产生蒸汽并直接注入油层,不受传统注蒸发气因井深蒸汽难注入限制,热效率高且不会产生污染。【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井下作业的电加热蒸气发生器,包括发生腔(1),所述发生腔(1)内部设有气液分离器(2)、入水预热器(3)、进水管(4)、送气管(5)、加液管(6)与加热腔(7),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顶部且连接有水泵(8),所述水泵(8)位于发生腔(1)外,所述进水管(4)连接加热管(6),所述加热管(6)连接送气管(5)的一端,所述送气管(5)的另一端连接气液分离器(2),所述加热管(6)位于加热腔(7)内,所述入水预热器(3)安装在进水管(4)上,所述气液分离器(2)连接有蒸气出管(9),所述蒸气出管(9)的管口位于发生腔(1)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生,
申请(专利权)人:张海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