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6843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均液板上设置多个均液孔,多个均液孔在均液板上非均匀布置,以使得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大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小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和/或使得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小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大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均液板和换热管,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上方,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均液板之间,所述均液板为前述的均液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均液板上的多个均液孔的开孔方式实现流体流量更合理地分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满液式蒸发器一般在制冷系统中使用。满液式蒸发器的换热管内为水,冷媒在换热管外面蒸发,所以传热面基本上都是与液态接触,冷媒液体吸热气化后经壳体顶部的流体出口流出。满液式蒸发器结构紧凑,操作管理方便,传热系数较高。图1至图3示出了第一种现有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的结构。其中,图1是第一种现有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M-M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满液式蒸发器中均液板的均液孔的局部布置结构示意图。图1和图2中,虚线表示从满液式蒸发器的流体进口流入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种现有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1包括横置的筒状的壳体11和设置于壳体11内并位于壳体11的底部上方的均液板12。均液板12与壳体11的顶部之间为换热区域。换热区域内设置有换热管。壳体11的底部开设有流体进口 111,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流体出口 112。均液板12的功能是均流由流体进口 111进入满液式蒸发器1的冷媒气液混合物,使得通过换热管的流体流动稳定。其中,均液板12为平板,其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均液孔121。多个均液孔121的孔直径相等。多个均液孔121按矩阵分布,矩阵的行与壳体11的轴线平行,矩阵的列与壳体11的轴线垂直。其中,冷媒流体有如下两种途径通过均液板12进入换热区域:一是通过均液板12上的均液孔121进入换热区域;二是通过均液板12与壳体11之间的间隙进入换热区域。图4是第二种现有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虚线表示从满液式蒸发器的流体进口流入的流体的流动方向。如图4所示,该第二种现有技术的满液式蒸发器2包括横置的筒状壳体21和设置于壳体21底部上方的均液板22。均液板22与壳体21的顶部之间为换热区域,换热区域设置有换热管。壳体21的底部开设有流体进口 211,壳体的顶部开设有流体出口 212。满液式蒸发器2与满液式蒸发器1的区别是均液板22是形成倒扣的槽形的折板。在形成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发现以上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不足之处:1、均液板上的均液孔均匀分布的开孔方式不能合理的分配流体流量。 2、平板型的均液板和折板型的均液板使流体的流动阻力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旨在通过改变均液板上的均液孔均匀分布的开孔方式实现流体流量更合理地分配。进一步地,还通过改变均液板的形状以减少从流体进口流入的流体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满液式蒸发器的整体换热能力。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所述均液板上设置多个均液孔,所述多个均液孔在所述均液板上非均匀布置,以使得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大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小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和/或使得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小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大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的孔直径不同和/或疏密程度不同。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在所述均液板的部分区域布置;或者所述多个均液孔按孔直径和/或疏密程度分区布置;或者所述多个均液孔按孔直径和/或疏密程度渐变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在所述均液板的部分区域布置,所述均液板包括设置所述多个均液孔的第一区域和不设置所述均液孔的第二区域。进一步地,不设置所述均液孔的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为S1,所述均液板的面积为S2,其中,0.1S2 彡 S1 彡 0.5S2。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按孔直径和/或疏密程度分区布置,其中,所述多个均液孔包括多个第一均液孔和多个第二均液孔,所述均液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多个第一均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多个第二均液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均液孔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均液孔的开孔面积和/或所述第一均液孔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二均液孔之间的间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均液孔的开孔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均液孔的开孔面积,所述第一均液孔的孔直径为dpi,所述第二均液孔的孔直径为dp2,其中,0.3dpl ( dp2<dpl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区域包括与所述满液式换热器的流体进口及均液板边缘距离较远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与所述满液式换热器的流体进口相对的区域,和/或位于所述均液板边缘的区域。进一步地,从所述均液板的顶部向底部观察时,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被所述第一区域合围的封闭区域;或者,从所述均液板的顶部向底部观察时,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将所述第一区域分割为四个部分的由两个一字形区域交叉形成的叉形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均液板的四周边缘区域。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封闭区域,从所述均液板的顶部向底部观察时,所述封闭区域为圆形区域;或者,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叉形区域,所述叉形区域的一个一字形区域沿着所述均液板的长度方向设置,另一个一字形区域沿着垂直于所述均液板的长度方向的方向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的比值为1/3?2/3。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中,相邻均液孔的距离为Lk,其中,5cm彡Lk彡30cm。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按孔直径渐变布置,其中,所述多个均液孔按与所述满液式蒸发器的壳体的轴线平行的方向成行布置,且所述多个均液孔的孔直径从所述均液板的中部向两侧按行逐渐变大之后再逐渐变小;和/或所述多个均液孔按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垂直的方向成列布置,且所述多个均液孔的孔直径从所述均液板的中部向轴向两端按列逐渐变大之后再逐渐变小。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按孔直径渐变布置,其中,所述多个均液孔的孔直径从所述均液板的中部朝向四周逐渐变大再逐渐变小。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均液孔的任意两个孔直径不同的相邻均液孔的孔直径之差小于或等于3mmο进一步地,所述均液板为拱形板型均液板、平板型均液板或折板型均液板。进一步地,所述均液板为拱形板型均液板,所述均液板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满液式蒸发器,包括壳体、均液板和换热管,所述均液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且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上方,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均液板之间,其中,所述均液板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均液板。进一步地,所述均液板为拱形板型均液板,所述均液板的拱顶与所述壳体的最高点的距离为Lm,所述均液板的拱顶与所述壳体的最低点的距离为Ln,其中,0.7Lm 多 Ln 多 0.1Lm。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均液板的上方中部区域的换热管束中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距D1大于位于所述均液板的两侧区域的换热管束中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距D2。进一步地,0.7D1 彡 D2 彡 0.1D1。进一步地,所述均液板的各边缘与所述壳体满焊。基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均液板的多个均液孔在所述均液板上非均匀布置,以使得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大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小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和/或使得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小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大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该设置可使得从均液孔流入满液式蒸发器的换热区域的流体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和满液式蒸发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满液式蒸发器的均液板,所述均液板上设置多个均液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均液孔在所述均液板上非均匀布置,以使得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大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下方承受较小流体压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和/或使得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小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小于所述均液板上方具有较大流体阻力的部位单位面积内的开孔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旭峰胡东兵胡海利杨锦源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