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不增加推送板的长度也能够稳定地推送长片材叠。片材后处理装置(100)具有摆动托盘(230)和与摆动托盘(230)的片材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且相对于摆动托盘(230)倾斜的引导部件(200)。长片材叠在横跨摆动托盘(230)和引导部件(200)载置的状态下,被推送板(210)向正面托盘(111)推送。在引导部件(200)上配设有滚轮(401a~401d),在向正面托盘(111)推送长片材叠时,该滚轮(401a~401d)从动于长片材叠而旋转。由此,在推送时,与摆动托盘(230)相比,引导部件(200)对于长片材叠的推送的阻力变得更小,所以能够防止推送引起的长片材叠的旋转。因此,将长片材叠稳定地推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稳定地排出FD(FeedDirection)长度较长的片材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有所谓的体内排纸型装置,即,在扫描部的下方隔着空间(以下,称为“体内空间”)设置打印部,将由打印部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记录片材暂时排出到体内空间。在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考虑将排出到体内空间的记录片材层叠的记录片材叠向装置正面的托盘(以下,称为“正面托盘”)推送的结构。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设置宽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084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911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各种尺寸的记录片材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如果使用FD长度短的推送板将FD长度长的记录片材叠向正面托盘推送,有时就会出现记录片材叠发生旋转,不能顺利地向正面托盘推送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如果增加推送板长度,就要求推送板本身具有高机械强度,导致部件成本的上升。另外,在力图节省空间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原本就没有多余的空间,由于这些原因,推送板的配置受限,并且有时无法增加推送板长度。进而,为了驱动较长的推送板,必须采用强有力的驱动源,但这种驱动源也存在耗电量大的问题。在该情况下,即使在推送长度短的片材叠时,也要产生大耗电量,导致不必要的电力消耗,因此,有悖于节能化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无需增加推送板长度,就能够稳定地推送长度长的片材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进行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托盘,其载置排出的记录片材;推送部件,其沿与记录片材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推送载置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记录片材;引导部件,其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排出方向上与下游端邻接配设,支承记录片材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端缘部分即从所述第一托盘上伸出的部分;所述引导部件具有阻力降低部件,在所述推送部件进行推送动作时,该阻力降低部件降低因该引导部件与记录片材接触而产生的妨碍推送的阻力。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载置记录片材的片材载置面,所述阻力降低部件是沿所述推送方向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以上的滚轮,各滚轮的旋转面的一部分比所述片材载置面更向记录片材侧突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滚轮配设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滚轮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该旋转面没入所述片材载置面。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朝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方向扩径的圆锥台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一个所述滚轮配设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推送方向的下游端。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滚轮设置两个以上的情况下,在所述主体部的片材载置侧的面上,在所述推送方向上最下游的滚轮和在该最下游的滚轮的上游侧与之相邻的滚轮之间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将记录片材的推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向最下游的所述滚轮上引导,该引导部的上表面成为倾斜的锥面,从而随着朝向所述排出方向下游侧,该引导部的上表面从所述片材载置面离开,并且,与最下游的所述滚轮的圆筒面相比,该引导部的上表面距所述片材载置面的距离相等或变短。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在进行所述推送动作时,所述引导部件倾斜,从而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比上游侧变高,并且,相对于水平面,所述引导部件比所述第一托盘更加倾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外装于该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外装部件,所述引导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可摆动地被轴支承,在所述外装部件设有收纳凹部,该收纳凹部收纳处于从所述支承轴下垂的状态的所述引导部件。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根据上述后处理装置,在进行推送时,因与记录片材接触而妨碍推送的阻力,在引导部件比在第一托盘小,因此,在记录片材的推送动作时,能够防止记录片材因该阻力而旋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片材后处理装置100的主要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举例表示长片材叠的FD方向前端从摆动托盘230的FD方向的下游端下垂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引导部件200处于固定位置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表示即将要推送长片材叠之前的片材后处理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引导部件200的俯视图;图7是引导部件200的仰视图;图8是从FD方向下游侧观察引导部件200的侧视图,将滚轮401a、401b、401c、401d省略图示;图9是表示支承引导部件200的支承机构的外观立体图;图10(a)~(c)是表示支承部件900和保持部920的结构的图;图11是表示在一点推片材叠的情况下,有无片材叠的旋转的图,(a)表示作用于片材叠的阻力在FD方向上均匀的情况,(b)是表示在FD方向下游侧对片材叠作用的阻力比在FD方向上游侧对片材叠作用的阻力小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2是表示在通过推送部件210推片材叠的情况下,有无片材叠的旋转的图,(a)表示作用于片材叠的阻力在FD方向上均匀的情况,(b)是表示在FD方向下游侧对片材叠作用的阻力比在FD方向上游侧对片材叠作用的阻力小的情况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100片材后处理装置271、272、401a~401d滚轮200引导部件300长片材叠400主体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片材后处理装置100、打印部110以及扫描部120。扫描部120读取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打印部110基于扫描部120生成的图像数据或从其它装置接收的图像数据,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为体内排纸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进行后处理,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托盘,其载置排出的记录片材;推送部件,其沿与记录片材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推送载置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记录片材;引导部件,其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排出方向上与下游端邻接配设,支承记录片材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端缘部分即从所述第一托盘上伸出的部分;所述引导部件具有阻力降低部件,在所述推送部件进行推送动作时,该阻力降低部件降低因该引导部件与记录片材接触而产生的妨碍推送的阻力。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03 JP 2014-178972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进行后处
理,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托盘,其载置排出的记录片材;
推送部件,其沿与记录片材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排出方向不同的方向推
送载置在所述第一托盘上的记录片材;
引导部件,其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排出方向上与下游端邻接配
设,支承记录片材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端缘部分即从所述第一托盘上伸出的
部分;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阻力降低部件,在所述推送部件进行推送动作时,该
阻力降低部件降低因该引导部件与记录片材接触而产生的妨碍推送的阻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载置记录片材的片材载置面,
所述阻力降低部件是沿所述推送方向可旋转地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一
个以上的滚轮,
各滚轮的旋转面的一部分比所述片材载置面更向记录片材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配设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端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滚轮的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该旋转面没入所述片材载置
面。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为朝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津宏明,中山直也,江口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