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车身底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2944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0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车辆用车身底罩,该车身底罩抑制在车辆碰撞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该车辆用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13),其安装在托架(15);纵壁面(19),其从设置面(13)的前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底壁面(23),其从纵壁面(19)的下端弯曲并向汽车前方延伸。在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使该第一及第二角部(41、43)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45、4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车身底罩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为了防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垃圾或石头混入发动机舱内,而使用车身底罩覆盖车体前部的下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身底罩中,为了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负荷,而设置了剖面形成为波浪状的应力吸收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485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所述应力吸收部由于形成在车身底罩的平面部上,因此当在车辆碰撞时对车身底罩施加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的情况下,有时,车身底罩以应力吸收部为边界向上侧弯曲为断面呈“く”字状。在此,若将搭载部件接近车身底罩的上侧而配置,则由于车身底罩碰上搭载部件,因此有可能阻碍车身底罩弯曲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因此,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抑制在车辆碰撞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的车辆车身底罩。解决问题的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具有:设置面,其安装在车体部件;纵壁面,其在该设置面的前侧设置在比设置面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以及底壁面,其配置在该纵壁面的前侧。至少,在所述设置面与纵壁面之间的角部及纵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角部,形成有使该角部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障碍物与车辆前部碰撞时,输入到车体前部的负荷传递到车身底罩,对车身底罩施加在前后方向进行压缩的负荷。这时,由于车身底罩在易变形部容易弯曲,因此不会阻碍车体前部的向后方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对障碍物施加过度反作用力(负荷)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图1的车身底罩安装在车辆的状态的剖面图。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图4是表示安装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的状态的剖面图,双点划线表示碰撞前,实线表示碰撞后。图5是表示在不同规格的两种前保险杠上安装了车身底罩的状态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101,210,301车身底罩(车辆用车身底罩)3车体前部27保险杠安装面(前端部)13设置面19,219纵壁面21,221倾斜面23,223底壁面33下壁面(车体前部的固定部)41第一角部(角部)43第二角部(角部)45,47,107,109,245,247,345,347易变形部103第三角部(角部)105第四角部(角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RR表示车辆后方,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1(车辆用车身底罩)以覆盖汽车的车体前部3的下部的方式而配设。车身底罩1的后部5由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一对延伸设置部7、7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一对延伸设置部7、7彼此连结的连结部9,形成为俯视U字形。此外,在所述后部5的前端形成有随着趋向前方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纵壁11。在所述后部5的前侧,形成有在所述纵壁11的上端11a弯曲并向前方延伸的设置面13。该设置面13在与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托架15(车体部件)的下端面15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插入到插入孔16的卡子17固定在托架15的下侧。在所述设置面13的前侧延伸有在设置面13的前端13a弯曲而向斜下方延伸的纵壁面19。具体而言,纵壁面19形成为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21。另外,在纵壁面19的前侧,形成有在所述纵壁面19的下端19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底壁面23。在底壁面23的前侧,形成有在底壁面23的前端23a弯曲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纵面25、以及在该纵面25的上端25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保险杠安装面27(车身底罩的前端部)。在该保险杠安装面27的前部,形成有插通孔29。通过在使插通孔29与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的安装孔35吻合的状态下将卡子37插入到安装孔35及插通孔29,来将车身底罩1组装在前保险杠31。另外,在保险杠安装面27的前端,形成有向斜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凸缘部27a。在此,在所述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容易使该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弯曲的易变形部45、47。具体而言,在第一角部41,通过削薄该第一角部41的下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通过该薄壁化,容易使其弯曲。在第二角部43,通过削薄该第二角部43的上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另外,如图3所示,纵壁面19形成为倾斜面21,沿上下方向的倾斜面21的长度是L0。另一方面,在使纵壁面19为在铅直方向延伸的铅直面而形成的情况下的铅直面的长度为L1。由于长度L0比L1长,因此,当将纵壁面19设为倾斜面21时,能较长地设定纵壁面19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度。接着,使用图4对发生车辆碰撞并且车身底罩1变形的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在车辆碰撞前,前保险杠31及车身底罩1位于用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而且,若由于车辆碰撞而对前保险杠31施加了碰撞负荷F,则如实线所示那样,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向后方移动。由于将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安装在前保险杠31上,因此,车身底罩1也承受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在此,如上所述那样,在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形成有易变形部45、47。因此,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容易进行弯曲变形且不妨碍前保险杠31的向后方的移动。接着,使用图5对在不同规格的两种前保险杠安装了车身底罩1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在此,将使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前保险杠131设为前保险杠A,将使用实线表示的前保险杠231设为前保险杠B。将前保险杠B的下壁面233配置在比前保险杠A的下壁面133靠下侧的位置,对于用于与车身底罩1相结合的卡子37的位置,也是前保险杠B一方配置在后方。即,与前保险杠A相比,将前保险杠B的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配置在后方且下方。因此,与组装在前保险杠A相比,如果组装在前保险杠B,则车身底罩1的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进行更大的弯曲变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用车身底罩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其覆盖汽车车体前部的下部,并且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车体前部的固定部,其特征在于,该车辆用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其安装在车体部件;纵壁面,其从该设置面的前端弯曲并向上方或下方延伸;以及底壁面,其从该纵壁面的上端或下端弯曲并向车辆前方延伸,至少在所述设置面与纵壁面之间的角部及纵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角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使该角部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8.20 JP 2014-1673881.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其覆盖汽车车体前部的下部,并且其前端部固
定在所述车体前部的固定部,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其安装在车体部件;纵壁面,其从该
设置面的前端弯曲并向上方或下方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倍良辅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