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68326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歧管本体和安装在进气歧管本体内的水冷式中冷器,进气歧管本体的前端为与机械增压器连接的进气端,进气歧管本体的后端为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出气端,进气歧管本体左右方向上贯穿有容纳水冷式中冷器的通道,进气歧管本体连通前、后端的通道与容纳水冷式中冷器的通道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中冷器冷却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增压发动机进气及冷却系统,具体是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技术介绍
发动机增压技术通过增大进气量,在小排量发动机上实现高功率、高扭矩的输出,并进一步改善油耗,因此备受各大主机厂欢迎。但是,增压后的气体温度上升,影响进气量;同时影响发动机的燃烧,产生爆震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增压发动机需要一套冷却系统,对增压后的气体进行冷却。目前,应用最多、最成熟的发动机增压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两大类。对于机械增压发动机而言,市场上主要采用风冷的冷却方式。机械增压发动机采用风冷的冷却方式,中冷器安装在发动机进气管路上。空气通过机械增压器增压之后,再由中冷器进行冷却。对于风冷的冷却方式,主要存在以下缺点:从发动机结构上看,发动机冷却管路长,导致发动机整体体积变大,影响发动机机舱布置的灵活度;从发动机性能方面看,由于发动机进气管路长,发动机瞬态响应变慢。同时,采用风冷冷却方式,冷却效率低,气体不能得到充分冷却,影响发动机进气量。如CN 203050937 U公开了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其包括过渡管、上侧进气腔、中冷器,下侧进气腔,所述过渡管的进口与压气机出口连接,过渡管的出口与上侧进气腔的进口连接,所述中冷器镶嵌在上侧进气腔与下侧进气腔之间。外界新鲜空气通过压气机增压后,从压气机出口通过过渡管进入上侧进气腔,然后进入中冷器冷却,最后由下侧进气腔的进气歧管进入发动机的气缸参与燃烧。该专利文献公开的集成中冷器的进气管虽然节省了布置空间,大大缩短了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长度,但压气机出口到进气道入口的管路长度依然存在,冷却效率依然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中冷器冷却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包括进气歧管本体和安装在进气歧管本体内的水冷式中冷器,进气歧管本体的前端为与机械增压器连接的进气端,进气歧管本体的后端为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出气端,进气歧管本体左右方向上贯穿有容纳水冷式中冷器的通道,进气歧管本体连通前、后端的通道与容纳水冷式中冷器的通道垂直。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歧管本体的下端设有开孔,开孔的端口安装有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歧管本体上设有EGR通道。进一步的,进气歧管本体的前端与机械增压器通过螺栓连接,进气歧管本体的后端与发动机缸盖螺栓连接并设置有用于密封的密封垫,水冷式中冷器的前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进气歧管本体的左端部,水冷式中冷器的后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进气歧管本体的右端部。进一步的,进气歧管本体的后端的端面上设有定位销孔。本方案是一种集成了水冷式中冷器的紧凑型机械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结构,其重新设计了进气歧管的形状,将中冷器集成安装于进气歧管内,从而减少了机械增压器与水冷式中冷器之间的进气管路,提高了发动机的瞬态响应特性,改善发动机冷却效率,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优化发动机的性能,同时降低了发动机的成本。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的增压冷却系统中存在的由于管路过长而导致发动机瞬态响应性降低,冷却效率下降,能量损耗以及发动机布置的局限性等问题。另外,进气歧管本体上还集成了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提高了发动机整体的紧凑度,并预留了 EGR通道,方便未来EGR技术的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进气歧管本体左前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进气歧管本体右前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进气歧管本体左后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如图1所示,包括进气歧管本体1和安装在进气歧管本体1内的水冷式中冷器2,进气歧管本体1的前端1 一 1为与机械增压器连接的进气端,使进气歧管直接与机械增压器相连,省略了机械增压器与水冷式中冷器2之间的管路,提高发动机整体的紧凑度。进气歧管本体1的后端1 一 5为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出气端。空气通过节气门进入发动机机械增压器,增压后的热压缩空气通过机械增压器出气口直接由进气歧管的进气端进入进气歧管,由于水冷式中冷器2集成在进气歧管内,热压缩空气经过水冷式中冷器2冷却后由进气歧管的出气端,均匀地进入到发动机缸盖并进入到发动机的各缸中燃烧。进气歧管本体1左右方向上贯穿有容纳水冷式中冷器4的通道,进气歧管本体1连通前、后端1 一 1、1 一 5的通道与容纳水冷式中冷器4的通道垂直,使通过水冷式中冷器4的热压缩空气得到迅速冷却,并且进入发动机各缸中的热压缩空气冷热度一致。如图1和图4所示,进气歧管本体1的下端设有开孔1 一 6,开孔1 一 6的端口安装有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3,开孔1 一 6的端面为安装面,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3螺栓安装在该安装面上。为了便于未来EGR技术的应用,进气歧管在设计过程中,在与水冷式中冷器4前端的同侧部位上预留了 EGR通道,EGR通道的端口预留了 EGR阀的安装位置,方便以后使用。为了保证与机械增压器连接,进气歧管的进气端形状与机械增压器的出气口一致,进气歧管本体1的前端1一 1与机械增压器通过螺栓连接。进气歧管的出气端与发动机缸盖之间采用螺栓联接,并且通过密封垫进行密封。为了保证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机械增压器的安装准确性,采用定位销进行定位,为此在进气歧管本体1的后端1 一 5的端面上设有定位销孔1 一 7。如图2和图3所示,进气歧管本体1的左端部设安装面1 一 2,水冷式中冷器2的前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面1 一 2上,并采用密封垫片进行密封。进气歧管本体1的右端部设安装面1 一 4,水冷式中冷器2的后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面1 一 4上,并采用密封垫片进行密封。本采用水冷式中冷器2,并集成在进气歧管内部,相对于常规的风冷式冷却结构,体积减小,同时减少了增压器与中冷器之间的进气管路,改善了发动机的响应特性。由于水冷式中冷器远端散热效率高,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改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等性能。本方案减少了增压器和中冷器之间的进气管路布置,并且将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3集成在进气歧管上,大大减少了进气系统的体积,提高发动机的紧凑度。另外,本模块化设计的集成进气歧管,也降低了发动机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预留了 EGR通道,方便将来EGR技术的应用。【主权项】1.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歧管本体(1)和安装在进气歧管本体(1)内的水冷式中冷器(2),进气歧管本体(1)的前端(1 - 1)为与机械增压器连接的进气端,进气歧管本体(1)的后端(1 - 5)为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出气端,其特征在于:进气歧管本体(1)左右方向上贯穿有容纳水冷式中冷器(4)的通道,进气歧管本体(1)连通前、后端(1 一 1、1 一 5)的通道与容纳水冷式中冷器⑷的通道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的下端设有开孔(1 - 6),开孔(1 - 6)的端口安装有机械增压器电子旁通阀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本体(1)上设有EGR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集成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进气歧管本体(1)和安装在进气歧管本体(1)内的水冷式中冷器(2),进气歧管本体(1)的前端(1-1)为与机械增压器连接的进气端,进气歧管本体(1)的后端(1-5)为与发动机缸盖连接的出气端,其特征在于:进气歧管本体(1)左右方向上贯穿有容纳水冷式中冷器(4)的通道,进气歧管本体(1)连通前、后端(1-1、1-5)的通道与容纳水冷式中冷器(4)的通道垂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思思吴学松张朝俊陈堂明胡铁刚苏学颖詹樟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