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体,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机体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的气体流道;可换向出风装置,设置于所述气体流道内,以在不同工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风口出风的方向、所述第二风口进风的方向或所述第一风口进风的方向、所述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机体上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通过设置在机体的气体流道内。在气体流道内设置有可换向出风装置,以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可换向出风装置控制第一风口出风的方向、第二风口进风的方向或第一风口进风的方向、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机体内设置可换向出风装置,实现多种状态送风方式,并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出风装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管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风管式送风机,一般的出风方式为侧出风,但是当机组制热时由于热空气密度低,在选用侧出风方式时热空气上浮,风机无法吹到房间下部。使得房间内温度不均匀,造成上部热下部冷,舒适性很差。为了解决技术缺陷,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下送风式的风管式送风机组。这样的设置方式虽然解决了制热时的热风送不下来的问题,但是当机组运行制冷模式时,这种结构又会产生冷风直接吹向人体,让人的身体明显感觉到冷感,从而造成这样的风机制冷舒适性很差,使得风机的各种方案均不尽人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管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只有一种送风方式时产生的热风送不到室内下部或者冷风直接吹向人体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体,具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机体内具有连通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气体流道;可换向出风装置,设置于气体流道内,以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第一风口出风的方向、第二风口进风的方向或第一风口进风的方向、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进一步地,第一风口开设于机体的第一侧壁上和/或第二风口开设于机体的底壁上。进一步地,风管机还包括设置在底壁上方的上顶盖,上顶盖一侧设置有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朝向底壁方向延伸并与底壁形成第二风口。进一步地,第二风口内部设置有弧形导风部。进一步地,风管机包括蒸发器,设置在机体的侧壁与可换向出风装置之间。进一步地,风管机包括蒸发器,设置在可换向出风装置与第二风口之间。进一步地,蒸发器至少包括第一蒸发体和第二蒸发体,第一蒸发体的一端与第二蒸发体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蒸发体与第二蒸发体之间具有夹角。进一步地,第一蒸发体与第二蒸发体相连接的连接端固定设置在开设有第二风口的机体的第二侧壁上。进一步地,可换向出风装置垂直设置于机体的底壁上。进一步地,第一风口的外侧边缘上设置有导风边框,导风边框垂直设置于第一风口的外侧边缘。进一步地,可换向出风装置为轴流风机。进一步地,可换向出风装置为多个。进一步地,多个可换向出风装置20之间设置有蒸发器30。进一步地,多个可换向出风装置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垂直于机体的底壁的同一平面内,或多个可换向出风装置均设置在垂直于底壁的同一平面内。进一步地,多个可换向出风装置(20)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垂直于机体(10)的底壁的不同平面内,处于不同平面的可换向出风装置(20)之间设置有蒸发器(30)。进一步地,多个可换向出风装置设置在垂直于机体的底壁的不同平面内。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机体上设置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并通过设置在机体的气体流道内。在气体流道内设置有可换向出风装置,以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可换向出风装置控制第一风口出风的方向、第二风口进风的方向或第一风口进风的方向、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本技术通过在机体内设置可换向出风装置,能够实现多种状态送风方式,并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风管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风管机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风管机的实施例的轴流风机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机体;11、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13、第一侧壁;14、底壁;15、上顶盖;16、弧形导风部;17、导风边框;20、可换向出风装置;21、轴流风机;30、蒸发器;31、第一蒸发体;32、第二蒸发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体10和可换向出风装置20。机体10具有第一风口 11和第二风口 12,机体10内具有连通第一风口 11和第二风口12的气体流道。可换向出风装置20设置于气体流道内,以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第一风口 11出风的方向、第二风口 12进风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可换向出风装置20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第一风口 11进风的方向、第二风口 12的出风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在机体10上设置有第一风口 11和第二风口 12,并通过设置在机体10的气体流道内。在气体流道内设置有可换向出风装置20,以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可换向出风装置20控制第一风口 11出风的方向、第二风口 12进风的方向或者是通过可换向出风装置20在不同工况下控制第一风口 11进风的方向、第二风口 12的出风方向。本技术通过在机体10内设置可换向出风装置20,能够实现多种状态送风方式,其中就包括:通过控制可换向出风装置20在制热模式下,设置朝下或是朝地面方向的出风口出风,设置在机体10侧壁上的出风口进风。在制冷模式下,设置在机体10侧壁上的出风口出风,设置朝下或是朝地面方向的出风口进风。这样设置使得制热时热风直接吹到地面,在机体10侧面回风,进而在机体10内部循环,形成地毯式制热。并在制冷时风平吹出机体10,在机体10下部回风,形成瀑布式制冷,提高了风管机的实用性能,也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在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风口 11开设于机体10的第一侧壁13上和第二风口 12开设于机体10的底壁14上。这样设置在制热模式下,第二风口 12出风,第一风口 11进风。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风口 11出风,第二风口 12进风。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第一风口 11和第二风口 12的相对设置的位置,即第二风口 12也可以设置在底壁14的正对侧上。在本实施例中,风管机具有包括设置在底壁14上方的上顶盖15,上顶盖15 —侧设置有与第一侧壁13相对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朝向底壁14方向延伸并与底壁14形成第二风口 12。第二侧壁与机体10的前后侧板形成凹腔,凹腔与气体流道相连通,凹腔的开孔处即为第二风口 12。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二风口 12具有很好的进风或出风的引导作用。其中,凹腔即为第二风口 12的内部,凹腔的内部设置成弧形导风部16,即第二侧壁与上顶盖15连接处的内表面形成弧形导风部16。这样设置使得风管机均能实现平稳的进风或是出风。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风管机中的蒸发器30设置在机体10的第一侧壁13与可换向出风装置20之间。也可以将蒸发器30设置在可换向出风装置20与第二风口12之间。在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中,蒸发器30至少包括第一蒸发体31和第二蒸发体32,第一蒸发体31的一端与第二蒸发体32的一端相连接,第一蒸发体31与第二蒸发体32之间具有夹角。采用上述设置使得具有这样的风管机能够更好的制冷和制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蒸发体31与第二蒸发体32相连接的连接端固定设置在开设有第二风口 12的机体10的第二侧壁上。这样设置能够将蒸发器30很好的固定在机体10的内部,使其不发生滑动或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保证了风管机的耐用性。其中,可换向出风装置20为多个,并垂直地设置于机体10的底壁14上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0),具有第一风口(11)和第二风口(12),所述机体(10)内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风口(11)和所述第二风口(12)的气体流道;可换向出风装置(20),设置于所述气体流道内,以在不同工况下控制所述第一风口出风的方向、所述第二风口进风的方向或所述第一风口进风的方向、所述第二风口的出风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程,杜辉,雷新建,王云亮,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