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拟膨胀围岩隧道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966497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03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包括引水导流系统和模型箱部分。引水导流系统包括盛水瓶、12通分流器、导流管。其中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总管止水阀、导流分水管、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导流总管上端和盛水瓶出水口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下端和12通分流器连接,各导流分水管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分水管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模型箱部分包括带圆孔的顶板、带圆孔的底板、前大面侧板、后大面侧板、左边侧板、右边侧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能达到将水流引入岩体中并使围岩水分分布均匀以及能有效控制单位时间降雨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膨胀围岩隧道领域的试验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包括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和模型箱部分,用于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膨胀性岩土是一种多裂隙,且遇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干裂的具有显著胀缩特性的岩土体。当隧道穿越膨胀岩土这种特殊地质体时,常因大气降雨入渗及自然风干蒸发引发这种不良特性,给隧道结构造成严重的破坏。目前,在对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进行降雨入渗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室内模拟大气降雨入渗的方式和方法也较为普通,一般是向围岩采用人工洒水或灌水的方式来模拟大气降雨。这种方法在模拟降雨入渗的过程中,因大部分水流沿模型箱各侧壁直接流出箱体外,导致降雨入渗效果不佳。并且在降雨过程中不能使水分均匀分散于围岩内,常造成不同区域的围岩含水量相差较大,致使与实际降雨情况相差甚远。此外,在模型试验对单位时间降雨量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有效的控制单位时间水流量及水流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现有对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进行降雨入渗的方法及方式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使水流有效渗入围岩内且能方便控制降雨均匀性及降雨量的试验装置。本技术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炎热多雨环境下膨胀围岩隧道施工的时变力学性态研究”项目编号:5136801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包括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和模型箱部分。引水导流系统安装于模型箱上部,二者通过均匀对称插入模型顶部岩体中且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连接。利用二者之间的高差所产生的水头压力将水流压入岩体内,其中高差不得小于2m。引水导流系统部分起到引水入渗的作用,其由盛水瓶、12通分流器、导流管组成。盛水瓶用于盛装模拟降雨时用的水。分流器用于将导流总管中的水流分成12注分水流,平均分给各导流分水管。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总管止水阀、导流分水管、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导流总管上端和盛水瓶出水口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下端和12通分流器连接,各导流分水管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分水管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模型箱部分包括带圆孔的顶板、带圆孔的底板、前大面侧板、后大面侧板、左边侧板、右边侧板。模型箱体尺寸为宽度X厚度X高度:110CmX40CmX110Cm。模型箱一方面作为隧道模型夯筑时用于盛装围岩材料的成型模具。另一方面,各侧板给围岩提供边界约束条件用以限制膨胀围岩吸水后的膨胀变形。顶板上的圆孔可方便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能透过钢板插入岩体中。底板上的圆孔则用于当水流渗透到模型底部时,积水能顺利流出模型体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通过将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均匀对称的插入模型顶部岩体中,达到将水流引入岩体中及使围岩水分分布均匀的效果。能通过观察流量观察器及调节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来控制水流量及水流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引水导流系统部分示意图。图2为本本技术模型箱部分示意图。图3为本本技术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图中标记:1-盛水瓶,2-/K,3-出水口,4-导流总管,5-总管止水阀,6-12通分流器,7-导流分水管,8-流量观察器,9-分水管流量控制阀,10-排气阀,11-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2-顶板,13-顶板圆孔,14-顶板纵肋,15-顶板提手,16-前大面侧板,17-后大面侧板,18-左边侧板,19-右边侧板,20-底板,21-螺栓,22-侧板提手,23-底板圆孔,24-底板横肋,25-拉条,26-隧道洞室,27-隧道围岩材料。【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1所示,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包括1000mL容量盛水瓶1、12通分流器6、导流管;其中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4、总管止水阀5、导流分水管7、流量观察器8、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排气阀10、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 ;导流总管4上端和盛水瓶I出水口 3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5,下端和12通分流器6连接,各导流分水管7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导流分水管7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8、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排气阀10、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水流从盛水瓶I经导流总管4流入分流器6中,通过分流器6将水流分成12注分水流,各分水流再经导流分水管7流入管尖插入岩体10~15cm深的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中,由于管中水流具有一定的水头压力,通过这种压力将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中的水流压入岩体中。导流分水管7中的水流速度可以通过流量观察器8来观察、速度大小可通过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来调节,单位时间水流量可通过1mL量筒量取单位时间内的水量来计算。当导流分水管7中进入空气造成水流不畅时,可通过排气阀10将管内空气排出,以保持水流畅通。如图2所示,钢制模型箱由顶板12、底板20、前大面侧板16、后大面侧板17、左边侧板18、右边侧板19组成。为保证箱体具有较大的刚度,各板均由1mm厚钢板及角钢焊接制成。同时为便于拼装和拆卸,各侧板通过螺栓21连接。另外,顶板12做成可活动式的,以便围岩材料27的浇筑。如图3所示,引水导流系统安装于模型箱上部,二者由插入模型顶部岩体中的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连接。其中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管尖的入土深度为10~15cm,盛水瓶I和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管尖的高差为2m,利用二者之间的高差所产生的水头压力将水流注入岩体内。在整个模拟降雨过程中,因隧道洞室的开挖前大面侧板16是被拆除掉的,为了能限制膨胀围岩吸水后的膨胀变形,用两块钢板拉条25拉结左边侧板18和右边侧板19,以保证模型箱的整体刚度。【主权项】1.一种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包括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和模型箱部分;引水导流系统安装于模型箱上部,二者由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连接; 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包括盛水瓶(1)、12通分流器(6)、导流管;其中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4)、总管止水阀(5)、导流分水管(7)、流量观察器(8)、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排气阀(10)、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导流总管(4)上端和盛水瓶(1)出水口( 3)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5),下端和12通分流器(6)连接,各导流分水管(7)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导流分水管(7 )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8 )、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 )、排气阀(10 )、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 模型箱部分包括带圆孔的顶板(12)、底板(20)、前大面侧板(16)、后大面侧板(17)、左边侧板(18)、右边侧板(19),并通过螺栓(21)连接及拼装,两块拉条(25)连接左边侧板(18)和右边侧板(19)。【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包括引水导流系统和模型箱部分。引水导流系统包括盛水瓶、12通分流器、导流管。其中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总管止水阀、导流分水管、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导流总管上端和盛水瓶出水口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下端和12通分流器连接,各导流分水管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分水管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分水管流量控制阀、排气阀、管壁带小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模拟膨胀围岩隧道物理模型降雨入渗的试验装置包括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和模型箱部分;引水导流系统安装于模型箱上部,二者由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连接;引水导流系统部分包括盛水瓶(1)、12通分流器(6)、导流管;其中导流管包括导流总管(4)、总管止水阀(5)、导流分水管(7)、流量观察器(8)、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排气阀(10)、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导流总管(4)上端和盛水瓶(1)出水口(3)连接,中部安装总管止水阀(5),下端和12通分流器(6)连接,各导流分水管(7)接于分流器12个出水口,导流分水管(7)从上至下依次连接流量观察器(8)、分水管流量控制阀(9)、排气阀(10)、管壁带小孔的金属管(11);   模型箱部分包括带圆孔的顶板(12)、底板(20)、前大面侧板(16)、后大面侧板(17)、左边侧板(18)、右边侧板(19),并通过螺栓(21)连接及拼装,两块拉条(25)连接左边侧板(18)和右边侧板(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军平王沾义周立新樊永华马勇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